分享

【gad视界】从虚构到真实,从真实到虚构:西格德·莱弗伦斯

 小白不识丁 2016-01-23
手记

gad北欧建筑考察之旅中同行的南京大学窦平平老师考察归来的一篇随感——从虚构到真实,从真实到虚构:西格德·莱弗伦斯,希望通过此篇文章深入浅出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让您窥见北欧建筑的别样风采。



从虚构到真实,从真实到虚构:西格德·莱弗伦斯

Fiction to fact, Fact to fiction: Sigurd Lewerentz


editor 窦平平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2015.09


亚里士多德说隐喻的能力是天赋秉承,无法习得。隐喻者是如此奇妙,于毫不相干的事物间洞悉关联。Sigurd Lewerentz(西格德·莱弗伦斯)在痛苦创作的过程中发展出了独特的建筑语言。通过此行探访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他转折前后的两个巅峰之作——森林墓地复活教堂(The Chapel of Resurrection in the Woodland Cemetery, 1923-25)和圣马可教堂(St Mark’s Church, 1955-64),我们折服于这样的天赋。


行前拜读过几位前辈精妙的分析——Colin St John Wilson (1997) “Sigurd Lewerentz: The sacred buildings and the sacred sites”, Peter Blundell Jones (2002) “Sigurd Lewerentz: Church of St Perter, Klippan, 1963-66”, Dean Hawkes (2008) “Architecture of adaptive lights: Sigurd Lewerentz”, 因此脑海中充满了想象,对这位瑞典建筑师作品的探访成为此次北欧旅行最为期待,也是收获最大的部分。


景观叙事
Landscape narration

在森林墓地的设计中,Lewerentz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方案策划 (programme),将面对死亡的心境置于更大的尺度。他将建筑与场地上的绵延的斜坡与低洼的水池连缀在一起,通过升华大地景观,将体验超越单体建筑的层面,用景观与建筑共同完成空间叙事。


通往教堂的序列从“纪念之林”(Grove of Remembrance)开始,这是山丘顶上的一片石砌小场地,四周砌筑着花坛矮墙,再外围是榆树林。从这个制高点开始,是一条笔直延伸的小径,穿过茂密高耸的松树林,好像一道刺破黑暗的白色光束。这就是“七水井之路”(Way of the Seven Wells)。沿着七水井之路向松树林的远方行走,周围的松树脚下散布着的墓碑,在北欧倾斜的阳光下闪耀。渐渐的,路尽头隐约的白色光亮变得轮廓清晰,它宣示着高大的石灰岩柱廊,那里便是复活教堂(The Chapel of Resurrection)。



平面-形式
Plan-form

Lewerentz设计教堂的出发点是对礼拜仪式所对应的平面-形式 (Plan-form)的反思。祭坛和讲坛不再像巴西利卡式的十字形平面布局那样被放置在尽端,而是被重置于一个自由的矩形平面形式中,讲者与教堂会众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和互动的氛围。这一点在他71岁高龄开始设计的圣马可教堂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四年之后的圣彼得教堂获得了进一步推进。而看似规整的矩形空间里,没有任何一处被轻率处理。


Henri Matisse认为画家都应该被割断舌头,这样他们就只能用画笔说话。Lewerentz就是一位少有的终身保持缄默,只用建筑语言说话的建筑师——一条小径如何穿过树林,一棵柱子如何支撑起两根梁,一片玻璃如何固定于窗洞,一皮砖如何砌筑。通过貌似无足轻重的细节,他将平常之物变得无法被忽视。他晚年的这座现代建筑作品,比极少主义更质朴,比野兽派更强硬




建造工艺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挪威理论家Chrisatian Norberg-Schulz说模数化材料构成的空间是没有神秘感的空间,而Lewerentz却从中发现了奥妙。他喜爱用一种粗糙的棕紫色砖,并且他用砖有三个原则:一是用砖建造一切,从墙、地面、拱顶,到天窗、祭坛、讲坛、坐凳;二是只用标准尺寸的砖;三是绝对不切砖。因为砖不能切,所以建造中有更多富有表现力的交接点。一方面所有的材料和技艺都更得到了更多的暴露和表达:砖和灰泥的粘结,木杆件的装配,玻璃板的插接点,铁件的铆接点。另一方面,很多交接又被故意隐藏起来,比如门楣窗楣上的钢过梁,使得砖看似仅靠灰泥的粘结而呈现“悬浮”的错觉。因此,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砖构,而是用砖这种模数化的传统材料集结合成的现代构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钢筋混凝土。



拱顶一直都和宗教建筑密不可分。拱顶给空间增加了秩序和韵律,也展示了坚硬和沉重的材料如何因形式而获得轻盈和柔和的感觉。Lewerentz喜爱用砖拱,但他将砖和钢结合起来,利用钢的强度获得了更加动人的拱顶形式。在Lewerentz的建筑中,材料的本质特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掘,伦理与技艺得到了统一——砖更像砖,钢更像钢,玻璃更像玻璃,木材更像木材。


希腊诗人E.M.Forster的一句,“好像他与这个世界总有着微妙的偏差”,用来描述Lewerentz最恰当不过。据说他会对着一颗普通的钉子坐很久,反复问自己它究竟可以有多少种用法,因为他相信最终意想不到的用法会从中诞生。他曾给已经抓狂的工匠这样的指示:“我只知道你不能用常规的做法。”



从虚构到真实,从真实到虚构
Fiction to fact, Fact to fiction

Lewerentz深知纯粹的功能和纯粹的建造都是无稽之谈,一切都依赖于解读。但功能与建造仍是建筑的两个主旋律,因为建筑通过空间关系和形式表达向人们传递它可以被如何使用。在Lewerentz的建筑中,对仪式空间和象征形式在功能与使用上的重新解读,与建造手段和工艺的反复锤炼,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有前者作为目的,后者永远不是中性的,永远不能够自我诠释。


gad绿城设计欢迎您的投稿、荐稿~
请持续关注gad的官方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