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文化有两个高潮。一是商周至汉末之青铜文化;二是明代之黄铜文化。西方称之为“文艺复兴”。 青铜文化,作为中国早期文化之巅峰,当之无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发现了青铜,且以“范”铸造成器。其萌芽应为夏晚期,成熟于商周,经春秋战国、秦汉,至东汉来,历时千余年后,日趋衰微。社会之进步,生产力之发展,青铜文化逐渐为铁器、陶器、木器、竹器……所取代。中国人站在“四大发明”之巅时,却依然留恋青铜文化之恢宏,以致唐宋元明清以来,瓷器、景泰蓝、竹、木、牙雕器等得以发达,而依然仿青铜文化之型制、纹饰。 中国人怀旧,寻根之民族习性,成就了继往开来之传统。 于是,当宋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在这片文明故土上根植时,明代郑和携大国之威,驾长风浩荡之商船,远播中华文明同时,使诸夷朝贡。当暹罗国将灿若黄金之黄铜进贡给宣德皇帝时,便续燃了宣德帝青铜文化之情节,便将所贡三万斤黄铜精炼,统统仿古,制成礼器,以取代原青铜等礼器。为各厅、堂、斋、室铸造香炉等实用佳器——宣德炉因此得名,亦盛传于世,经久不衰。 据相关记载,宣德三年首批成炉18000件许,其后加铸,传**余件。后经“十厄”(十次熔炉铸钱,中国古代黄铜为钱),至今所存无几,以至于真宣之辩,时无定论。宣炉之型制,传约百余,实则四十余种,常见者,十余种也。 宣炉名盛,诞生至今六百年来,多有仿制。以余所历,明中晚期、清早期所仿之炉,品质较高,佳器较多。清中之后,仿量虽大,然重利轻质,佳器少矣。 宣炉之铜,之真,至今虽无定论,然亦可研讨。以余管见,且研且进,亦无须细分,所见美器,当以清中以前之佳器,赏玩,即可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