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独立性和专业性有待增强

 汉青的马甲 2015-01-28

2014年度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近日出炉。全省45.95万应届毕业生中,94.61%的人完成初次就业,但初次就业率较去年整体下降。其中75.5%的毕业生走向企业;另一方面,94.5%的毕业生留在本省发展。而人均2890元的薪酬较去年上涨,深大、中大分列研究生和本科生薪酬之最。(新快报1月27日)

就业质量报告年年发布,但除了教育部门、相关高校“有点在乎”外,究竟有多少学生在乎,尤其准备报考大学、考研的学生将其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之一,恐怕很难乐观。政府部门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是一项推进信息公开、信息服务的重要工作,但要让发布的就业信息真正有用,需要重视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力量,进一步完善就业质量报告。

     目前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高校间可以比较一下初次就业率高低、学生起薪高低,可是,初次就业率本身,本无多大价值。调查显示,学生毕业半年、一年之后的工作变动情况相当大,因此,发布初次就业率,除引导学校关注这一数据之外,并不能反映学生的中长期就业情况。要让就业质量报告,有更大的参考价值,有必要发布毕业一年、或三到五年的就业情况,包括岗位变动情况、薪酬变动情况、用人单位的反馈等。

    拿这次质量报告发布的学生薪酬来说,在行业大类平均就业薪酬中,最高的是采矿业,为3431元/月,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为 2587元/月。这只是起薪,因此,这一起薪比较,无法给学生选择专业、进行职业规划,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信息——采矿业起薪高,可职业发展空间如何?薪水增长空间如何?

高职的初次就业率(96.06%)超过本科(93.52%)和研究生(90.54% ),这和全国的情况一致,有舆论解读,高职就业形势好于本科和研究生,以此希望学生重视高职选择,而这只是初次就业率的比较,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职业发展空间能和本科和研究生比较吗?而这些信息,却在就业质量报告中没有呈现。

其实,不同类型、不同办学定位的学校,是不应简单地用就业率数据来比较的,博士、学术硕士、实行通识教育的本科,应该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关注这些学校的办学质量,不应该用就业率数据,而应该用能测评学生综合能力的数据,就是用就业情况数据,也应该用中长期就业数据,突出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香港地区高校,就十分重视雇主对学生的能力的评价),以及校友捐赠率数据(毕业生中有多少捐赠母校)。专业硕士、培育应用技术人才、职业人才的本科和高职,则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可以用就业率数据来反映社会对这些人才的实际需求,但这些数据,最好是中长期数据,而不是毕业离校时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应该由第三方机构跟踪统计,而不应该由学校自行统计,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发布。

这是就业质量报告存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由于数据的真实性存疑,导致其公信力不高,为此建议教育部门在发布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时,应尽可能用第三方数据,而不是只用学校提供的数据。甚至,从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出发,可以将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的编制,委托给独立、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这可整体提高就业质量报告的质量,让就业质量报告更具科学性、专业性,在引导学校合理规划办学,以及受教育者、社会机构选择学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