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思妙解2011年高考数学题(江苏卷)

 许愿真 2015-01-29
杨洪林

1.(题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M、N分别是椭圆的顶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P、A两点,其中P在第一象限.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连接AC,并延长交椭圆于点B,设直线PA的斜率为k.

(1)当直线PA平分线段MN时,求k的值;

(2)当 k = 2时,求点P到直线AB的距离d

(3)对任意k > 0,求证:PA⊥PB.

参考答案

(1)…….

(2)…….

(3)解法一 将直线PA的方程y = kx代入,解得x = ±.记μ =,

则P(μ, μk), A(-μ, - μk),于是C(μ,0).故直线AB的斜率为 = ,其方程为.

代入椭圆方程得(2 + k2x2 -2μk2xμ2(3k2 + 2)= 0, 解得x =或  x  = - μ .

因此B(, ),于是直线PB的斜率k1 === -.

因此k1 k = - 1,所以PA ^ PB.

解法二 设P(x1, y1),B(x2, y2),则x1>0, x2>0, x1x2,A(- x1,- y1),C(x1,0).

设直线PB、AB的斜率分别为k1k2,因为C在AB上,所以k2  =  =  = .

从而k1k + 1 = 2k1k2  + 1 = 2··+ 1 = + 1

= =  = 0. 因此k1k = - 1,所以PA ^ PB.

·巧思·

①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便知OD∥PB(D为AB的中点),“证明PA ^PB”就转化为“证明OA ^OD”。

② 将点A、B的坐标设为对称式(关于中点D对称),便得两个对称的等式,从而又得一个简单的关系式。

③ 利用所得的简单关系式和A、B、C三点共线的条件(kAB = kBC),必可得到kOA·kOD = -1(条件都已用到)。

·妙解·

设AB的中点D(a,b),A(a + m,b + n),B(a - m,b - n),则C(- a - m,0),OD∥PB.

且(a + m2 +  2(b + n2 = 4 =(a - m2 + 2(b - n2 am + 2bn = 0.

kPA =  = 2 kAC = 2 kAB =  = -  = - = -PA^PB.

评注

①“对称美”是数学美之一,设立“对称式”求解问题也是数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手法之一。

② 将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结合运用,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神为凡”。

③(1)中,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便有:OQ=MQ(Q为MN的中点)k= - kMN ==;(2)中,根据直线斜率的几何意义以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便有:k = 2PC = 2OC = 2OE(AB交ON于E)d = 2OF(OF^AB于F)= CE =(均比参考答案简洁,具体省略)。

2.(题19)已知ab是实数,函数 和是的导函数,若≥0在区间I上恒成立,则称和在区间I上单调性一致.

(1)设a>0,若函数和在区间上单调性一致,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

(2)设a<0且,若函数和在以ab为端点的开区间上单调性一致,求|a -b|的最大值.

参考答案

= 3x2 + a, = 2x + b.

 (1)……b≥2……

(2)令= 0,解得x = ±.

b>0,由a<0,得0∈(a, b).又因为f ′(0g ′(0)    = ab<0,

所以函数和在(a,b)上不是单调性一致的.因此b≤0.

现设b≤0. 当x∈(-∞,0)时,<0;当x∈(-∞,-)时,>0.

因此,当x∈(-∞,-)时,<0.故由题设得a≥-,且b≥-.

从而 -≤a<0,于是 -≤b≤0.因此∣a - b∣≤,且当a = -,b = 0时等号成立.

又当a = -,b = 0时,= 6xx2 -), 从而当x∈(-,0)时,>0,

故函数和在(-,0)上单调性一致.因此|a -b|的最大值为.

·巧思·

① 由导函数和的连续性知:若在以ab为端点的开区间上,≥0,则必定也有

f  ′ ag ′ (a)≥0, f ′(bg′(b)≥0.问题便转化为对“f ′(ag′(a)≥0, ′(bg′ b)≥0”的探讨。

② 由b≤0便知g′(a)<0,g′(b)≤0,亦知f ′(a)≤0,f ′(b)≤0,从而问题得以方便、快捷地解决。

·妙解·

f ′ (xg′   x)≥0f ′(ag′(a)=( 3a2 + a)(2a + b)≥0, f ′(bg′(b)=(3b2 + a)(2b + b)≥0.

f ′ (0)g′    (0)= ab及题设知b≤03a2 + a≤0,3b2 + a≤0 -≤a<0, -≤b≤0∣a - b∣≤

a = -<x<0 = b时,f ′(xg′ (x)  =(3x2 -)·2x>0∣a - bmax =.

评注

① 题意是求满足“在以ab为端点的开区间上,≥0”的条件,没有要求找出使得“≥0”的所有区间,因此也就不必“多此一举”地求出方程= 0的根以及的全部单调区间。

② 解决问题要尽可能地简单、简洁、简便,就要尽可能地减少“多余劳动”、“重复劳动”、“无效劳动”。

3.(题20)设M为部分正整数组成的集合,数列{an}的首项a1 = 1,前n项和为Sn,已知对任意整数k属于M,当nk时,都成立.

(1)设M  ={1},,求的值;

(2)设M ={3,4},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参考答案

(1)……a5的值为8.

(2)由题设知,当k∈  M ={3,4}且nk时,Sn+k + Sn -k  = 2Sn + 2Sk且Sn+1+k + Sn +1-k = 2Sn+1 + 2Sk,

两式相减得an+1+k + an +1 -k = 2an+1,即an+1+k - an+1 = an+1 - an +1 -k .所以当n≥8时,

an - 6, an - 3, an, a n+ 3, an+ 6成等差数列,且an - 6, an - 2, an + 2, an + 6也成等差数列.

从而当n≥8时,2an = an + 3+ an -3 = an + 6 + an - 6(*),且an + 6 + an - 6 = an + 2 + an -2 .

所以当n≥8时,2an = an + 2 + an -2 ,即an + 2 - an = an - an -2 .

于是当n≥9时,an -3, an - 1, an + 1, an + 3成等差数列,从而an + 3 + an -3 = an + 1 + an - 1 .

故由(*)知2an = an+ 1 + an -1,即an+ 1 - an = an - an -1.当n≥9时,设d = an- an -1.

当2≤m≤8时,m + 6≥8,从而由(*)式知2am + 6 = am+ am + 12,

故2 am + 7 = am + 1+ am + 13.从而2(am + 7 - am + 6)= am + 1 -am +(am + 13 - am + 12),

于是am + 1 - am = 2d = d.因此,an + 1an = 2d对任意n≥2都成立.

又由Sn + k + Sn - k -2Sn = 2Skk∈{3,4})可知(Sn + k - Sn)-(Sn- Sn -k)= 2Sk

故9d = 2 S3且16d = 2S4.解得a4 =d,从而a2 =da1 =d.因此,数列{an}为等差数列.

a1 = 1知d = 2,所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 = 2n -1.

·巧思·

① 将数列{an}看成三个等差数列{a3n -1}、{a3n}、{a3n + 1}合成的数列(增加一项a1),利用“数列{bn}为等差数列”“前n项之和Tn可表示为an2 + bn”,可以避免求出公差d的“漫长”过程。

② 定义S0 = 0,则an = Sn - Sn -1对任意n∈    N*都适用,从而又避免了对n = 1和n≥2的分类讨论。

·妙解·

Sn + 3 + Sn -3 = 2(Sn+ S3), Sn + 4+ Sn -2 = 2(Sn + 1+ S3)an + 4 + an -2 = 2an + 1(n≥4)

数列{a3n -1}、{a3n}、{a3n + 1}(n≥1)都是等差数列

Sn- a1为三个等差数列前若干项之和的和Sn = an2 + bn + cabc为常数);

S1 = a1 Sn + 3 + Sn - 3 =2(Sn+ S3),  Sn + 4 + Sn - 4=2(Sn+ S4) a + b + c = 1, 3b + c = 0, 4b + c = 0

a = 1,  b = c = 0Sn = n2 an = Sn - Sn - 1(S0 = 0)= n2 -(n -1)2 = 2n -1.

评注

①“数列为等差数列”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是“数列的前n项之和可以表示为an2 + bnab为常数)”,这个结论教师不仅应当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经常地练习、运用,形成牢固的“印象”和熟练的“技术”。

② 将一个整体看成几个部分之和,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是研究数学、思考数学的一种方法。

4.(题23)设整数n≥4,P(a, b)是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的点,其中a,b∈    {1,2,3,…,n} ,ab.

(1)记An为满足a - b = 3的点P的个数,求An

(2)记Bn为满足是整数的点P的个数,求Bn .

参考答案

(1)……An = n - 3.

(2)设k为正整数,记fnk)为满足题设条件

以及a - b = 3 k的点P的个数,只要讨论fnk)≥1的情形。

由1≤b = a -3 kn -3 kfnk)= n -3 k,且k≤.

n - 1 = 3 m + r,其中m∈    N﹡, r∈    {0,1,2}, km.

所以Bn == = mn -=.

m = 代入上式,化简得Bn = - .

所以Bn =

·巧思·

① 将全体正整数按照对模3同余分类,构成三个集合:A ={1,4,…,3 m + 1,…},B ={2,5,…,3 m + 2,…},

  C =(3,6,…,3 m + 3,…)(m∈    N﹡),则满足条件的ab必属于同一个集合。

② 计算ab同属于集合A、B、C时点P的个数,只要利用从k个元素中选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公式就可以了,因而也只要分别考虑n = 3 m + 1,n = 3 m + 2和n = 3 m + 3时的情形。

·妙解·

由集合{1,4,…,3m + 1},{2,5,…,3m + 2},{1,3,6,…,3m + 3}(m∈    N﹡)知:

n = 3 m + 1,则Bn =+ 2 =  = ;

n = 3 m + 2,则Bn = 2+  = = ;

n = 3 m + 3,则Bn = 3==.

评注

① 将1,2,…, n进行分类并将三个集合展示,问题就很直观、很明了,分析就很具体、很方便。

② 计算Bn转化为计算三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命题就很简单、很简明,计算就很容易、很轻松。

③“参考答案”是为以后的教师教学和考生解题做“示范”的,因此要力求通俗易懂、简洁明快。

小结

① 数学是美的,“简洁美”是其中之一,也是主要的数学美,解决数学问题应当——力求简明、简便、简洁、简单,力求创优创新、尽善尽美。亦即:应当努力——探求尽可能简明的思路、尽可能简便的解法,探求尽可能简洁的语句、尽可能简单的表述。

② 如果某个问题的解答过程较复杂、步骤较冗长,我们就要思考:这个解法算得上“较好”吗?“很好”吗?“极好”吗?还能够“改变”吗?“改造”吗?“改进”吗?亦即:教师传给学生的知识,不仅应当确保是“正品”,而且还应当是“精品”、“极品”。

③ 如同长跑比赛不仅比耐力、而且比速度一样,数学高考不仅测验“会不会”,而且测验“好不好”、“快不快”:看你能否在很短时间内顺利地完成答卷。因此,探求“巧思妙解”就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需要,而且还更是实际实在的需要、迫切急切的需要。

④“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单墫)。思绪明朗、思路开阔、思想活跃、思维科学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反之则犹豫不决、迷惑不解。因此,数学教育者先教育思维的拓展,数学学习者先学习思维的拓展,就当然是“十分必要、极其重要、非常紧要”的。

 

:作者系退休机关干部、中学数学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