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山的宝藏,索林为何不愿分享?

 haosunzhe 2015-01-29

正在热映的影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中,在巴德一箭射死恶龙史矛革后,历经千辛万苦索林·橡木盾一行人,终于重新夺回了孤山中数不尽的黄金珠宝。但是,对于精灵族和长湖镇劫后余生的人类来说,恶龙四处搜刮的这些宝藏也应有他们一份。面对分享财富的请求,矮人王却果断选择了拒绝。


在影片《霍比特人3》中,索林一行人坚决地拒绝了精灵和人类分享黄金的请求。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获得意外之财后,人们是否更愿意与别人分享?日本心理学家龟田达也(Tatsuya Kameda)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展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当收益有较多运气成分时,人们更愿意让别人也从中受益。


在一项研究中,他们让北海道大学的学生阅读一系列假想的情境,包括三种情况:

  • “努力-确定结果”:自己付出较多的努力,得到了一笔金钱回报;

  • “努力-不确定结果”:自己付出较多努力,但获得的回报是凭借运气(如抽奖),与之前的努力关系较小;

  • “不努力-不确定结果”:自己付出较少努力,凭借运气获得回报。


针对每种情况,被试分别回答了他们是否愿意与朋友分享这笔钱,帮他们买礼物等等。


结果显示,当回报与努力的关系确定时,被试与朋友分享金钱的意愿最低;而在回报不确定时,被试则更愿意把这笔意外之财与朋友分享。后续研究在美国和日本被试中进行比较,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表明这种倾向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普适性。


在影片的前两部中,矮人们历经千辛万苦才最终来到孤山。如此来之不易的一笔财富,自然不会轻易就与他人分享。图片来源:collider.com


除了朋友之外,意外之财的受益者甚至还包括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在另一项实验中,龟田达也等研究者让被试完成一系列算术题;一半被试被告知,每完成一道题的报酬是25日元;另一半被试则首先使用幸运转盘确定每道题的报酬(5-25日元)——而实际上研究者做了手脚,转盘的结果总会是25日元。通过这样的操作,尽管两组被试实际的报酬水平相同,但对于后一组被试来说,报酬在主观上更具随机性。


完成算术任务之后,研究人员询问被试,他们是否愿意捐出自己报酬的一部分,作为另一项实验中被试的报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受益者与本研究的被试素不相识,未来也不会发生直接的互动,是彻头彻尾的陌生人。尽管如此,当自己的报酬具有较大的运气成分时,被试仍然愿意捐出更高的比例。


演化留下的痕迹


为什么我们对意外之财如此慷慨,以至于愿意分享给素不相识的人?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是演化选择的结果。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类学家希拉德·卡普兰(Hillard Kaplan)和金·希尔(Kim Hill)就提出了“风险降低假设”(Risk Reduction 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在原始的狩猎-采集社会中,蔬菜和水果的获取量比较稳定,但肉类的获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对于收成不稳定的资源,建立起一套社会成员间的分享系统,可以抹平个体收获的波动,为每个成员缓冲风险。


不过,任何分享系统都需要面对搭便车(free rider)的问题:一些人可能会坐享别人的成果,但自己却不愿意付出。龟田达也等研究者为了考察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关于分享的演化博弈模型。这个模型依据个体是否取得了资源收入,区分了两种角色——获取者(acquirer)和未获取者(non-acquirer)。一个人处于获取者的位置时,可以选择是否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资源;而处于未获取者的位置时,则可以选择是否要求别人拿出资源分享。依据这两种情况下的选择,可以得到以下四种策略:


当资源获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时,未获取者的数量要多于获取者。因此,未获取者中要求分享资源的两类人——分享者与自我中心者——在抢夺资源的斗争中,更容易分摊风险,取得优势。同时,自我中心者与分享者相比,尽管作为未获取者时具有相同的收益,但作为获取者时,却会承担更多的斗争损失,收益低于分享者。因此,在资源不确定的条件下,分享者是博弈中最优的策略。


在原始的狩猎-采集社会中,肉类的获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对于收成不稳定的资源,建立起一套社会成员间的分享系统,可以有效地缓和成员之间的冲突。图片来源:thorinoakenshield.net


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支持了这种分析,表明分享者确实是一种演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即使是自我中心者占据支配地位的群体,将分享者作为一种稀有的“变异”引入其中,也会迅速取而代之,成为支配性策略,并且一直保持下去。而且,分享者策略的优势非常稳健,在不同的环境参数(如斗争成本)下都能持续存在。


我们愿意与他人分享意外之财,可能正是因为收益的不确定性激活了这种的适应性策略,使我们进入了与他人分享资源的心理模式。(编辑:球藻怪)


参考文献:

1 Kameda, T., Takezawa, M., & Hastie, R. (2003). The logic of social sharing: An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f adaptive norm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7(1), 2-19.

2 Kameda, T., Takezawa, M., Tindale, R. S., & Smith, C. M. (2002). Social sharing and risk reduction: Exploring a computational algorithm for the psychology of windfall gains.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3(1), 11-33.

3 Kaplan, H., Hill, K., Cadeli?a, R. V., Hayden, B., Hyndman, D. C., Preston, R. J., ... & Yesner, D. R. (1985). Food Sharing Among Ache Foragers: Tests of Explanatory Hypotheses. Current anthropology, 223-2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