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画中肌理感的独特魅力

 刘童成 2015-01-30

油画中肌理感的独特魅力

 

刘童成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 成都)

想写这篇文章已经很久了,就是迟迟没有动手,特别是在画完《寻找记忆》系列作品之后感触特别深,当时只是以作后感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上。我们先回想一下在很多展览上有肌理感的作品,有些综合材料的作品这方面更加突出,综合材料更多的是利用不同材料本身的材料特点,有些材料本身带来的肌理也是非常有魅力的,木纹、石头、沙子、麻布、胶网、金属、水泥等等很多材料,在运用这些材料作画时,一定要很熟悉每个材料的属性,还有相互运用的材料这间的化学反应等,有的在眼前短时间内可能没有明显的毛病,到后来出问题的可能性也有,有些作品也许已经到收藏家手中了,这样会很尴尬的。油画由于这种特殊材料,能让我们表现很多不同的效果,材料单一较容易把握,出问题的机率很小,再说了大家都比较熟悉油画材料,在平时保护和收藏时知道怎么做,这里说的油画作品肌理感不是用古典技法画出的肌理感觉,是我们明显看到的凹凸不平的画面,有些浮雕感的油画作品上的肌理,我们也会感受到画的比较好的这类作品非常的震撼,带动观者的情绪也更加激烈,在十二届全国美展上的一件获银奖作品《开国大典-人民万岁》,我当时在这副作品前驻足很久,反复的远近调整着看,近看人物是模糊的,再拉近看也许不知道作者画的是什么东西,只是凹凸不平的画面,但作者这幅画的情绪是鲜活的,似乎能看到作画者激情饱满的在创作,也能够感受到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上激情高涨的人民组成的欢乐沸腾的海洋。

李成民  《开国大典-人民万岁》

 

董希文  《开国大典》

 

这幅作品与董希文老师的那幅《开国大典》所带给我们的情绪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肌理感,浮雕效果,带给我们视觉上的触觉感,更加容易带动我们的情绪。在油画的肌理上,运用的不同带给我们的精神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我记得有一次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蓝顶那边画家的工作室玩,当时进了一位画家的工作室,放了一张一人多高的的油画作品,画的是一张头像,他在这张作品上运用了肌理,黑白的画面上布满了白色的水泡感肌理,瞬间让我鸡皮疙瘩掉一地,我们待得不久就出来了,让我后面几天经常想起这幅画,并浑身不自在。我个人在画油画时也很喜欢运用不同的肌理去表现,有些肌理效果是偶然出现的,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非常特别的,我在画完《寻找记忆》后,对我在画面中运用到的不同的肌理,作了一点总结,现列举如下:

 

刘童成   《寻找记忆》

 

披麻纹(《寻找记忆》局部)

披麻纹:这种肌理,就是在油画颜料没有干的时候,而且画的比较厚的情况下,通过运笔,把二种或多种颜色叠加而得到的,至少画二遍,(最典型的是用浅色先画,然后在浅色的上面再画,这样就得到了灰面了),可以用来画植物,草,或者杂丛等,效果生动,有运笔的动势,有披麻的效果和触觉感。

木耳纹(《寻找记忆》局部)

木耳纹:这种肌理,要先画一层,这第一层要有很强的凹凸感,第一层一般用深色,一般用油画刀来画或者叫堆,留有画刀使用过的痕迹,中间凹,周边凸,等干了以后,用画笔,用的颜料不要太厚,在凸起的地方擦出另一种颜色,这种颜色较浅,就形成了如同“木耳”一样的纹理。

碎土纹(《寻找记忆》局部)

碎土纹:这种肌理,也是要先画一层,可以有刀画或者笔画,要有凹凸感,中间一般比较高,带点刀锋或者运笔,然后等干了,再在上面擦出另一种颜色,留一部分底色,根据情况留多留少,

留有二种或者多种颜色,在第一层画的时候就要想好,不然效果就不是想想的了。

杂草纹(《寻找记忆》局部)

杂草纹:这种肌理和披麻纹有点相似的地方,只不过,这个画的时候,笔不需要带太多颜料,画的时候,利用国画里“枯笔”的感觉,在还没有干的颜料上叠加画,有枯草的感觉,可以和“披麻纹”穿插使用,用于后景等或与“披麻”相呼应,冲击力弱于“披麻”。

草垛纹(《寻找记忆》局部)

草垛纹:这种纹路,就是先一点一点的画上去,最好用刀堆上,然后,干了再画,有一个个草垛的感觉。

油画中肌理传达的感受是无穷尽的,在观赏油画时,一定不要忽视肌理的魅力,让我们好好的感受它带给我们的触觉享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