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机与兴趣

 爱景欣 2015-01-30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老头的房子周边堆满了废铁桶。刚开始,老头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便,反正没有占道,也没有其他的影响。但是很快他发现,这些废铁桶开始侵扰他的生活。因为一群孩子放学后经过他的屋子,发现了这堆铁桶,就开始对这些铁桶进行一番乱踢,以此取乐。不巧的是老头有心脏病,每天的噪音实在让他受不了。可怜的老头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去对这群顽童进行干涉,阻止他们制造噪音。但是,怎样才能制止他们踢铁桶呢?老头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一天,又到了放学的时间,老头早早地等在铁桶旁,远远地看见孩子们冲着铁桶过来了,就对他们说:“孩子们,我很喜欢踢铁桶的声音,我想你们应该继续踢下去给我解闷。为此,我每次给你们每人一元钱。”说完马上给每人发了一元钱。孩子们很高兴,很卖力地对着铁桶“劳作”了一番,而老头却躲在远处塞住了耳朵。

就这样一周过去了,老头又拦住这群顽童,对他们说:“孩子们,不好意思啊,我现在钱不多了,每人只能发给你们5角钱了。”孩子每人拿着5角钱,有的撅起了嘴,但还是去踢桶了,只不过不少已经在敷衍了事,应付几下很快就走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周,老头拦住孩子们,愁眉苦脸地对他们说:“孩子们啊,我现在没有多余的钱了,不能付给你们踢桶的钱啦。不过,我还是希望你们能为我踢上一阵子。”这些顽童站了一会儿,看了看桶,又看了看老头,终于很无聊地四散回家了。

这个故事说明,当把孩子最初的动机,不动声色地从获得乐趣变成了获得金钱的时候,他们也失去了内在的兴趣。这位老人的聪明在于他知道

孩子踢铁桶的动机是源于一种好奇和乐趣。当他用语言阻止无效时,改用金钱来消弱孩子们内在的兴趣,在孩子们为了钱而踢桶后,只要他不给钱,他们自然也不会踢了,从而控制了孩子们的不当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便到课堂上看一看,就会看到有的老师会用糖果、小玩具等物质奖赏给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家中,家长也用同样的方法去激励孩子。我们把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激励方式联系起来,忽然感到一些心悸。这样“激励”下去,孩子的学习动机难道不会渐渐地改变吗?不会从最初的为了获取知识,变成为了获取物质的奖励吗?我们一不小心就把孩子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对外在物质的追求了。在孩子看来,当这种奖赏降低到不值得为之奋斗的时候,学习的动机也就没有了。

我曾经让学生写过一道作文题《老师,我想对您说》。在批改作文时我才发现,许多学生道出的心声很相同:他们学习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掌握生存技能,而是外在的一些目的。如家长的物质奖赏或旅行等。有一个学生说的话令人透心凉,她在习作中写道:“老师您说您很辛苦,白天上课,晚上还要挑灯备课改作业。我们也苦啊,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写作业。‘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其实你们的‘考考考’不是为了那‘分分分’吗?不是为了那‘三率’吗?那才是你们的命根,那才是你们想得到的名与利。名利是神马?是浮云。请你们淡泊名利吧!不要为了你们的名利而折磨我们了……”这赤裸裸的心里话,道出了她学习的动机----是为了老师的名和利而学的。

这些现象不是个别孩子所为,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了。究竟为什么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很值得我们去反思:是不是我们干了“将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的事了?也许恰恰是我们忽视了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忽视了应如何用精神激励的方式去鼓励孩子克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赞赏是精神药剂,真诚的鼓励、由衷的表扬就像给孩子注入兴奋剂,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不要吝啬赞赏的话语和眼神,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那是孩子们渴望得到的赏识,它能使孩子们在艰辛的求学生涯中得到慰藉与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