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装业,想象一下中国吧

 汕头能率 2015-01-30

时装业,想象一下中国吧

2015-01-30 第一财经周刊

Tom Ford设计的YSL 2004秋冬系列充满中国元素。


▎沈从乐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打算用一个展览,将时装业历史上那些散落的中国元素铺陈开来,并试图还原它们的灵感来源。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时装学院(The Costume Institute)每年都会举办春季特展,2015年的主题叫做“中国:镜花水月”(China: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资深一点的时装界人士也许还记得,Tom Ford在2004秋冬为YSL做的最后一季设计,是以中国元素来谢幕的。Yves Saint Laurent曾在1977年推出过轰动一时的中国系列,将宝塔肩、马褂、清代官帽、旗袍等传统元素运用到时装设计中。而Tom Ford则在这些款式的基础上,大面积地用上了象征皇权的龙凤图案以及中式刺绣。


“Tom Ford选择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压轴主题,”时装评论家Sarah Mower当时说,“这让他有机会在这样一个色彩强烈冲突的命题下展现自己的设计才华。”


时装工业的喧嚣总是短暂的。当下一季的新装出现在T台上,这些一时的热闹就成了“过季品”。与Yves Saint Laurent的那个中国系列类似,Tom Ford的这次告别演出并未在时装业掀起一股“中国风”。


但如果将时装业历史上那些散落的中国元素铺陈开来,并试图去还原它们的灵感来源,事情便会变得有趣起来。今年5月至8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春季特展就会将之呈现。


你能看到更多时装与中国艺术品的组合。Christian Dior在1951年设计的Quiproquo酒会晚礼服上印满了草书书法,而这些字迹的来源似乎就是唐代书法家张旭的《肚痛帖》。Ralph Lauren在2011年秋冬将龙纹图案用来点缀礼服的设计,或许正是受到电影《龙女》的启发。而一件1920年代的欧洲晚礼服上的图案,与清朝的“大红盘金绣蟒袍”上的纹样有着惊人的相似。


与东方风格的时装并排陈列的将会是一些在外观或神韵上与这些服装极其相似的中国艺术品或是影像资料。


“设计师们心中的中国实际上是他们自己的创造物,是一个神奇、虚构和幻想的国度。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中,是一个融合了多种不同风格、令人难以置信的奇妙万花筒。”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学院策展人Andrew Bolton说。在他看来,西方的时装设计师从中国艺术中汲取灵感的方式很多时候并不是建立在对东方的理解之上的,而是一种“引申”,甚至是“误读”。而他想做的,就是将这些游走在真实和虚幻之间的“中国想象”完整地呈现出来。


“我们之前曾经想把主题定为‘中国的传话游戏’(Chinese Whispers),这是一种英国的室内游戏,当你把一个词用耳语的方式传给下一个人,不久之后意思就会发生改变,就像是几个世纪来中西方之间复杂的文化交流。”Andrew Bolton说。考虑到Whisper这个词并不容易具象化,他们之后将其改成了“镜像”。


按照Andrew Bolton的计划,“中国:镜花水月”在展出时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系列将陈设在时装学院的展厅中,展示中国在清朝、民国和当代三个时期的主流服饰,通过长衫、旗袍和中山装三类服饰去讲述西方剪裁技术是如何被逐渐引入中国制衣传统的。


位于中国展厅中的另一个系列展览则将围绕古老中国的玉器、漆器和陶瓷展开,它们是那些更直接影响设计师的“东方符号”。


影像呈现也是一种文化融合的表达方式。为表现中国艺术和文化传统如何影响西方时装的主题,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李安的《卧虎藏龙》和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等中国导演的作品片段也将为展览提供影像背景。



根据Andrew Bolton的说法,他观察到设计师们常常在自己的设计室里摆放《花样年华》的电影海报,并且王家卫对电影的图像处理和情感表达方式更为西方人所接受,因此他在这次展览中邀请了王家卫作为艺术总监,主要负责影像呈现的部分。


“过去几年,时装学院举办过以Alexander McQueen、朋克、Charles James等为主题的展览,每年的这场特展已经成为了大都会博物馆吸引新观众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Thomas Campbell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事实上,时装学院这个年度性特展自1970年代初启动以来,一直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每年最具吸引力的展览之一。


1967年至1977年担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的Thomas Hoving曾将时装学院特展称为是1970年代这家博物馆发生的重要变革,“参观这个展览的人数超过了其他所有展览,让大都会博物馆增添了吸引力,并抓住了年轻观众的想象力。”


从那时开始,时装学院特展已经持续了40多年,每年都会策划一个别出心裁的主题,对时装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设计师、历史时期或是文化传统进行回顾。


2011年的“Alexander McQueen:野性之美”展览曾吸引了超过66万名观众,这不仅是时装学院特展史上最受欢迎的展览,也成为了大都会博物馆接待参观者最多的十大展览之一。


而当展览的主题涉及到全球不同地区的文化与时装之间的影响关系时,时装学院还会邀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对区域文化更有研究的部门,做联合展出。


在Thomas Campbell还是欧洲雕塑与装饰艺术部的策展人时,他就与时装学院合作过两次联展,它们分别是2004年在法国展厅展出的“危险关系:18世纪的时装和家具”以及2006年结合英国历史策划的“英国狂:英国时装的传统和叛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共有17个不同的部门,如果它们的发展方向只是一味地向内看,就很可能沦为井底之蛙。因此我在成为馆长之后一直在鼓励跨部门的合作,打开大家的思路。”Campbell说。


按照Campbell的说法,这次“中国:镜花水月”的主题源自他与Andrew Bolton几年前的一次讨论。“在西方博物馆中,我们是拥有亚洲藏品最多的一家。因此我跟Andrew谈起,如果我们能借由这个优势,把东方对西方时装的影响展示出来,会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


这个想法最终在亚洲艺术部百年庆典的时间节点被落实下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部长何慕文(Maxwell Hearn)和他的团队也参与到了策展中。


大约1年前,Bolton带着策展方案找到了何慕文,他希望亚洲艺术部能够帮助他们选择最合适的中国文物来配合时装的展览。


“其实我们在挑选时也并非能够完全科学地去还原设计师当时的灵感和想法,”何慕文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设计师很多时候是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去采用某种文化元素,他们也未必了解那些影响他们的东西的来历。”


讲着一口流利中文的何慕文对于“东方想象”这个话题有着更多的经验。他所了解的大多数西方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欣赏和评价方式与中国人截然不同—他们也许并不懂书法,却可以将它当做抽象艺术来欣赏。


因此,对于何慕文来说,这次“中国:镜花水月”特展的意义更像是一个入口。在“观众一天至多只能逛完1/5”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所在的亚洲艺术部通常都不是西方博物馆观众的参观首选,“但也许他们更感兴趣的西方服装能将他们带来这里。当他们看到西方服装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就可能会引起他们对中国玉器或者陶瓷的兴趣。”何慕文说。


自从“中国:镜花水月”这个主题在1个多月前公布以来,时尚圈已经开始讨论明星们会在展览开幕的慈善晚会上穿什么了。


这个叫做“Met Gala”的慈善晚会是每年时装学院特展开幕前的一次名流聚会,参加晚会的嘉宾会被要求穿着与当年展览主题相关的服装。自Vogue美国版主编Anna Wintour在1999年成为这个晚会的理事,负责监督慈善收益和宾客邀请等主要事务以来,它逐渐成为纽约每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


“估计会有一些聪明人穿着中国设计师的衣服入场或者在头发上插一双筷子。但搞不好也还是有人穿着和服就来了,或者打扮成花木兰呢。”女性博客Jezebel的写手Kara Brown说。


看起来,西方对于中国符号化的想象依然存在。但至少像何慕文期待的那样,他们更加好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