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动现场】科学家来啦 |"肿瘤检测与治疗新技术"中的创投机遇

 慈溪全媒体 2015-01-30
编者按

1月29日下午,由科技部人才中心、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北京泰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众融科技有限公司协办,Binggo咖啡承办的第五期"科学家来啦"活动在Binggo咖啡二层举行。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Binggo咖啡执行总经理杜劭君主持了本次活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免疫系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学系副主任黄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树,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徐迎新三位科学家亲临活动现场,与到场嘉宾围绕肿瘤治疗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最新成果、研发需求、项目投资机会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囊泡:治疗肿瘤的新型有效手段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的污染导致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2008 年,卫生部发布《第三次全国人口死因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比上世纪 70 年代和 90年代增加 83.1%和 22.5%,检测和治疗肿瘤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常规的肿瘤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患者不仅在治疗过程中承受巨大的痛苦,而且要面临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放化疗产生的毒副作用和肿瘤对其的耐药和抵抗性也成为肿瘤治疗难以打破的瓶颈。



黄波副主任提出的新型肿瘤囊泡技术,利用肿瘤干细胞自身释放的囊泡,搭载化疗药物,通过柔软易变形的肿瘤干细胞对囊泡的吞噬,使药物直接进入干细胞核,彻底有效地杀死肿瘤干细胞。同时,囊泡包裹可以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溶瘤病毒,并通过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清楚溶瘤病毒,安全有效地治疗肿瘤。


此外,囊泡技术实现了放化疗的同步,并与当前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在癌性胸腹水、晚期梗阻性食道癌和胃癌的临床试验上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据黄波介绍,目前肿瘤囊泡治疗技术已经成功申请到国内和香港专利,申请了国际专利PCT备案,相关成果也多方发表,引起了媒体的热切关注。


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与生物医药应用


研究表明,早期预警及诊断是降低癌症发生率的最理想途径。目前,医学临床常用检测手段多为X-光,B超,CT,MRI,PET等影像学诊断,病症发现时基本已为中晚期,对病症的治疗非常不利。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树介绍到,新型荧光探针技术本身具有荧光亮度高、摩尔消光系数大、检测灵敏度高、光谱范围广、仪器兼容性好的优点,能用更少地量更明显地检测到基因突变,及早发现肿瘤。临床治疗中,如果基因发生突变,所有的化疗便不能达到原有的效果,而新型荧光探针技术能更灵敏有效地检测到基因突变,避免化疗的毒副作用对病人造成更大伤害。


同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构建了阳离子共轭聚合物(CCP)为基础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指纹图谱技术(FFS),可实现多重DNA突变的检测,200例临床病样的研究显示,3个基因突变的检测使肿瘤检出率提高到86.7%,肿瘤与腺癌区分准确率提高到97%。而利用化学分子内光源的光照治疗技术也辅助降低了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强化了治疗效果。


免疫细胞工程与抗肿瘤绿色医疗模式的建立


徐迎新教授提出,目前,基础研究科学家和临床大夫中间有很深的壕沟,医学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这中间的过程必须通过实验外科联系起来,使问题从临床中来,再到临床中去。



徐迎新教授认为,临床医疗中,肿瘤治疗的失败源于传统肿瘤治疗的三大法宝手术、化疗和放疗的弊端。手术只能切除肉眼看到肿块,不能切除所有肿瘤细胞,更不能改变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和全身内环境;放化疗对大多数消化道肿瘤作用不大,而其本身又作用于DNA,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引起正常细胞的基因突变。


因此,肿瘤治疗必须考虑新的理念和技术突破。过去只注重了对肿瘤的直接清除或杀灭,忽视了机体自身抗肿瘤预存免疫状态的保存,以及低能和失能免疫功能的恢复重建,固应该从这两方面来考虑肿瘤的综合治愈。免疫治疗能激发自愈能力,"扶正驱邪",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某一分子、某一超级细胞能治愈肿瘤的几率渺小。


近年来,免疫细胞过继转移疗法在肿瘤外科的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徐迎新教授更提出要使免疫细胞工程技术与中医药医疗进行整合,建立中医药联合免疫细胞过继转移抗肿瘤绿色治疗模式平台,借助中医药蕴含着系统论和个体化治疗的先进思想,发挥1+1>2的协同作用。她建议,政府、企业、各大医院、中医院、研究机构要建立跨学科、跨机构的转化医学联合体,促进医疗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也更好地推动国内肿瘤治疗迈上新台阶。



三位科学家的专业性发言和前沿研究成果引起了到场嘉宾的热烈反响,都表示希望今后能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中国的医学转化和产业化进程。然而,对于正在创业或者资金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科学家和在场嘉宾都不建议其单独投资转化医学领域,难度大、战线长等都是需要面临的问题。医学转化,需要大家各自出一份力,让更多的研发成果走向产业化,让中国制造真正变为中国创造。


(通讯员:李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