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 查尔斯王子影响杨澜的慈善理念:建立可持续慈善体系

 玉山子 2015-01-30

来源:中国慈善家

英国查尔斯王子(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准时出现在了克莱伦斯宫一间挂满风景写生的侧厅里。他身穿一套浅灰色西服,系着浅灰与浅粉混色的领带,上衣口袋里放着细致折叠的同色系真丝手绢。

2009年5月6日下午两点,在接下去的35分钟里,他接受了阳光媒体集团主席杨澜的采访。

在采访的过程中,杨澜注意到,查尔斯王子总是不经意地摆弄他的一双大手。光看手的话,人们更容易联想到它的主人是一位农夫,而不是一位王子,因为那双手骨节粗大,皮肤泛红。

杨澜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三年前在伦敦的一个慈善晚宴上第一次见到查尔斯王子时,她就已经发现了这点,并且了解到查尔斯王子特别钟情于大自然和乡村生活。

“土壤、树木、动物,都让我着迷。我认为重新建立与土地的联系至关重要,我们的孩子甚至不知道食物从哪里来,还以为天生就是干干净净地包装起来的。” 被英国媒体称为“环保狂人”的查尔斯王子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自己的海格洛夫庄园里种植有机蔬菜和瓜果。

\

就在接受杨澜采访的前一天,查尔斯王子正式宣布启动一项热带雨林保护计划,在全球联合大型企业、非政府组织、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用经济补偿等方式鼓励雨林国家扭转经济发展方向,停止砍伐雨林。

“我先生也参与到了查尔斯王子热带雨林保护计划的理事会中,我们也捐助了一些款项。”但是,查尔斯王子热带雨林计划带给阳光基金会创始人、主席杨澜的,远不只是一次参与全球慈善的机会。“它对我的慈善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她告诉慈传媒《中国慈善家》。

如 今,在阐述自己的慈善理念时,杨澜最喜欢用的一个比喻就是“热带雨林”:一个可持续的慈善体系,就像一片万物共生的热带雨林,各种形态的合作伙伴,无论是 企业、非营利机构、非政府组织还是政府部门,都有自己不可或缺的价值,无论规模大小或专业方向,也都能通过支持和互补,共同成为慈善事业乃至社会进步的驱 动力。

2009年,阳光文化基金会确定以“推动中国慈善公益文化发展”为新的战略目标。作为发起人和主席,杨澜对基金会的定位很清晰:推动中国慈善公益发展的支持性环境建设,开拓中国慈善家和潜在慈善家的视野,提升中国慈善机构的专业化和透明化。

可持续的慈善模式

在杨澜看来,“缺少一种战略性的规划,是中国慈善家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一种更为理性的捐助行为,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和更有持续性的团队建设和模式建设,是中国慈善家在目前这个历史阶段都必须去探索的方向。”

从2007年开始,她带领阳光文化基金会,组织了一系列中外慈善家交流活动,包括联合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推进中国公益组织培训与研究、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家团队来北京分享美国慈善经验、与美国卡特中心共同组织“合作伙伴关系:可持续的慈善公益模式”主题论坛等。

这些活动不同程度地刷新了中国公众和慈善家的慈善理念。其中,2010年和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简称“盖茨基金会”)合作举办的“巴比晚宴”,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慈善大讨论。

2010年6月,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号召美国富豪们生前或死后至少捐出一半财富,以从事慈善公益事业。二人将此次劝募活动命名为“捐赠承诺”(Giving Pledge)。

不久之后的一天,杨澜收到了一份来自盖茨基金会的邀约,说希望在北京也举办一个劝捐的慈善晚宴。

杨澜告诉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这次邀约与2008年跟盖茨的一次晚餐不无关系。当时,盖茨正好在北京,邀请了包括她在内的少数几位中国慈善界人士共进晚餐,席间相互分享慈善理念、探讨慈善模式。

“我们当时就很有共识,也就是说,一种更专业的、更具参与性的、更平民化的、更可持续的慈善模式,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她说。

但是,接到共同举办慈善晚宴的邀约后,她却没有马上和盖茨同步。反过来,她劝盖茨不要照搬在美国的劝捐方式,因为根据她的本土经验,中国慈善处于特别初步的一个阶段,慈善远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甚至常会引来大量不理性的质疑,贸然劝捐会让一些中国慈善家拒绝出席。

经过了一番沟通之后,盖茨基金会同意把慈善晚宴的目的定位为交流而非劝募。2010年9月29日傍晚,马云、牛根生、曹德旺、柳传志等五十多位中国企业家、慈善家与盖茨和巴菲特共聚一堂,分享和交流慈善观。

“当时我们举办晚宴的园区外边,很多记者为了能进入现场,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当晚的一些花絮,杨澜依然历历在目。

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表示,“巴比晚宴”引发的媒体关注,是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最密集的一次,总体感觉,它让中国慈善界接受了一次关于慈善理性的强刺激,使他们对于“慈善事业应该更加理性、更加专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共识。

\

用艺术改变“坏孩子”

凭其专业和影响力,杨澜已成为中国慈善发展的重要推手。在她的整合之下,众多优势慈善资源得以凝聚和发酵,共同培育着中国现代慈善生长的土壤。

与此同时,她又是一名知而能行的实践者,能够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地推动中国青少年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不但引领慈善理念在中国的延伸,而且正在探索可供复制、标准化的专业介入方法和管理模式。

这就是阳光文化基金会的“阳光下成长”项目。从2007年的“与芭蕾共舞”到2011年的“百千万计划”,从2012年的“阳光艺术教室”到2014年的“阳光艺术大篷车巡游”,“阳光下成长”项目已经走过了七年。

杨澜至今仍记得2007年12月31日晚上“与芭蕾共舞”项目的学员们在北京天桥剧场的汇报演出。

参与汇报演出的学员们来自北京两所寄读学校,共七十多人。他们中有曾经三天三夜泡网吧不上学的孩子,有跟同学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的孩子,也有来自同一个寝室但却天天吵架的孩子……是典型的“放牛班”的学生。

然而,经过了此前三个月的芭蕾舞艺术教育培训,积极的变化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悄然发生。“我告诉这些孩子们,每一个女孩的心中都有一只白天鹅,每一个男孩的心中都有一匹黑骏马,他们可以飞,他们可以跑,他们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没有希望。”杨澜说。

汇报演出的报幕员是一个女孩,来自一个支离破碎的离异家庭。那晚,她特意把不再共同生活的父母请到了现场,安排他们并排而坐。站在舞台上报幕的过程中,她出人不意地加了一句:“爸爸妈妈,我就想告诉你们,你们的女儿不是坏孩子。”

台下的杨澜潸然泪下。演出结束后,她去了后台。几个平日里大大咧咧的男孩子走到她的身边。她以为他们有什么话要说,于是微笑着看着他们。没想到,他们突然从各自身后拿出了一支玫瑰花,一起递到她的面前:“杨澜阿姨,送给你,谢谢!”

\

从那之后,阳光文化基金会把“阳光下成长”项目扩展到了更多弱势青少年群体中。它开发出了一套独特的艺术教育项目支持体系,包括提供硬件设备、场 地、培训师资、课程研发、项目管理、教育研究与评估等,帮助他们获得接受艺术教育与熏陶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并建立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拥有多渠道的表达途 径,促进他们的人格养成和未来发展。

同时,它还对项目进行实证研究,总结项目模式和有效经验,并通过媒体宣传获得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动员更多的资源复制取得成功的模式,让更多缺乏机会的青少年儿童获得发展的契机。

杨澜向慈传媒《中国慈善家》透露,她最近在北京市民政局单独注册了一个基金会,名为“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希望以此进一步整合资源,更加长远和可持续地探索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慈善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