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五万犹太人感谢中国的神话

 汉青的马甲 2015-01-30

关于五万犹太人感谢中国的神话

凡是谎话连篇的地方,必然童话、神话、笑话也连篇,最多的要算毛领袖神话和抗日神话,因为时间离得远,让人无法考证,只能凭各人认知面去识破。网上流传很广的关于二战中“五万犹太人逃到上海滩”,昨天让我又看到了一遍,并且还要夹带上央视水均益的一篇“赞美以色列,贬低巴勒斯坦人”的讲话,简直一点可信度没有。想想看也不可能,至今言论不自由的官媒,怎么可能会让一名专门采访国际大人物的知名记者如此随便放纵?

自从1993年《辛德勒名单》电影播放之后,有一些人就在动脑子,搞出各种辛德勒式的人物,都想成为犹太人的大恩人。日本式的辛德勒叫杉原千亩(以后曾在伪满洲国外交部任职)。据说杉原于19397月至19408月任日本驻立陶宛考纳斯的副领事,冒着巨大风险签发被称为“生命签证”的签证,救出数以千计的犹太人。在他的帮助下辗转来到上海,其中包括著名的密尔犹太经学院的全体师生约400人,他们在避难时期的上海犹太社团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咱中国式的辛德勒叫何凤山,据说也是驻外领事,即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也是曾给许多犹太难民发放了生命签证,帮助他们逃离死亡魔窟。而且何凤山比日本的辛德勒签得更多,他到底向多少犹太人发放了签证,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据网民们传发的贴子说,从19386月到10月,仅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他就发放了1900多份,而193811月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之后,何凤山为犹太人发放的签证就更多了。可他从来不提这件事情,连他后来的女儿也知道的很少,所以才会几十年来不为外人所知晓。

这位何凤山也是一直无人知晓,是因为19955月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到奥地利萨尔茨堡参加“奥地利犹太难民在上海避难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很多当年的犹太难民和潘光聊天时提到,当年是拿了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的签证才逃到上海的,只是记不清总领事叫什么名字了。又说是因为当时外国人要进入中国上海虽然不需要签证,但是要逃离纳粹统治区却必须要出示签证,是哪位中国外交官在为犹太难民签发“生命签证”的呢?于是上海犹太研究中心通过美国“救命签证”组织尽力查找,在1998年确认这位中国的总领事叫何凤山。

何凤山是湖南益阳人,生于1901年,1932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5年参加外交工作,1937年他被派往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工作,19405月离开维也纳,回国到重庆参加对日作战,后在美国加州定居。在找到何凤山女儿的时候,何凤山先生已于一年前的1997928日去世,享年96岁。但他留下的一本回忆录,帮我们再现了当年的救助场景——一个犹太青年,跑了40多个领馆,没有一个领馆肯给他签证,最后他找到了何凤山。何凤山说我给你发签证,他说我要11张。发签证必须是要本人亲自来的,但是何凤山给他发了11张。犹太青年拿了11张签证救出了他10个亲戚朋友,在集中营里,就凭着签证,一张一条命。何凤山全力救助犹太人的消息被迅速传开后,让许多徒劳奔波于若干个国家大使馆的犹太人绝处逢生,于是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馆的门前很快排起了长队。

以上都是网民们互相传发许多遍的贴子。我的疑问是:二战前的事为什么会跨越这么长时间才能大白于天下?为什么恰恰非要等到那部《辛德勒名单》电影上映之后,犹太人才来问津这类事情?已关进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怎么又能凭着签证逃脱?并且我还怀疑是否有“五万”犹太人逃到上海避难?因为数字在中国人眼里可大可小,如同儿戏来说事。

此外,上海自193711月就已沦陷在日本人之手,民国政府12月以后又逃往重庆,上海沦陷区的命运由日本人掌握了八年,那几年只有日本人能容纳犹太人生存之机,犹太人该感谢的应该是他们,而不是中国。至于普通中国老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顾不暇,那有多少力量能帮助他们?美化吹嘘自己早就成为民族的老习惯了,也许犹太难民只是几千上万人的一段往事,那里有多大恩情可吹?此事此景被网民富有想象力的描绘为以下一番场景:

1937年到19398月,是犹太难民涌入上海的高峰期,他们被安排居住在上海虹口区提篮桥一带的舟山路、霍山路、长阳路。长阳路上的摩西会堂,曾是犹太难民们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1994年起,这里成为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无数犹太难民和他们的后裔来到这里追寻历史的记忆。有的在摩西会堂墙上看到了自己当年在上海的通行证,有的遇见了中国的老邻居。最让他们感慨的是还保留完好的原居住地。他们说见到这一切让人触景生情,并希望能作为历史遗产被继续保存下去,“因为它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1994年,上海虹口区霍山公园犹太难民纪念碑落成。在坚硬的石碑上分别用中文和希伯来文刻着这样一段文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万犹太人为逃避法西斯的迫害来到上海,日本侵华当局以犹太难民无国籍为由,设立隔离区,对他们的行动加以限制。”
    1942
7月,德国纳粹盖世太保驻日本首席代表约瑟夫-梅辛格上校来到上海,向日本当局提出屠杀犹太人的“上海最后解决”方案。1943 218日,日本当局命令在沪的犹太难民迁入“无国籍难民隔离区”。隔离区位于虹口唐山路一带,包含有15个街区(连围墙都没有) ,当时负责犹太难民及隔离区事务的是日军犬冢上尉。并用发放通行证的方式来限制犹太人的人生自由。如果拿不到通行证,就没有机会上学、打工、谋生。于是拥挤到隔离区里的犹太人,必须为生存挣扎,不可避免地挤占了中国人的生活空间。而成千上万善良的中国人尽管自己也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他们仍然对逃亡到上海来的犹太难民提供各种方式的援助。

又说弄堂所有出口要么被日本鬼子焊死,周围架有铁丝网,要么就安排有呲牙咧嘴、凶神恶煞的鬼子士兵。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路见不平,怜悯顿起,聪明地采用“空投食品”方法接济犹太难民。当然,现在另有一种说法是,精明但不高明的上海高等华人,并没有多少慈善心肠,因为最终的结果,是高等华人用几个大饼换一个金戒指,一袋面粉换一个金镯子。犹太人终于知道了世界上精明的商人不仅仅是犹太人。迁移和逃亡来到上海的3万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之外,都奇迹般地生存下来了,而且还新出生了408人。战后,五万犹太人几乎全都离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成了以色列复国后的第一代开国元勋。在以色列,有近百个感恩纪念碑,其中一个写着: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

以上这些都是中国人杜撰的童话、神话。任何民族都有穷人与富人之分,何况是世界上最善于经商理财致富的犹太民族,而且又是流散到世界各地人数最多的民族之一。

不是说犹太人三十年代才来中国的,而是鸦片战争后就有很多涌入,这帮家伙拥有许多财富,旧中国重要企业,比如煤炭,纺织,酒店,银行,经理多为犹太人掌握,犹太人在中国租界的别墅不胜枚举,只有他们才会感谢中国。而对于二战受纳粹迫害跑到上海谋生避难的普通犹太穷人,该感谢的不是中国,顶多只是上海这座城市。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将所有拯救犹太人的国家和人数列出来,只有一处例外——上海,而不是列出“中国”。

中国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最初联系始于公元二世纪,第二圣殿被毁后的一、二百年间,第一批犹太人到了中国。历史学家认为,他们来自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或波斯湾的一些商人。九世纪在查理大帝法兰克基督王朝和中国唐朝之间的贸易中,犹太人起着关键作用。可是很少有人会知道,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所要保护的鸦片,就是出自于著名的沙逊集团创始人犹太人大卫·沙逊之手。
  大卫·沙逊1793年出生于巴格达富庶而有名望的犹太家庭,成年后因与当地行政长官发生矛盾,于是携全家离开巴格达,1832年来到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孟买,凭借财富加入了英国国籍。大卫·沙逊知道,当时的英国工业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贸易权力与利润,正在极力反对东印度公司垄断地位,而港口城市孟买作为殖民属地,一定会在对东方的鸦片(和纺织)贸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于是他立即就在孟买设立了沙逊公司。

事情的发展果如大卫·沙逊所料,18338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废止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利权的法案,大卫·沙逊便全力将英国人在印度生产的鸦片输入中国市场。“黄金如雪片似地向他飞来”,有作者这样赞扬沙逊公司的业绩。按照犹太人的传统,大卫·沙逊还把两个妻子所生的八个儿子安排在鸦片贸易的重要岗位上。1836年交易超过3万箱,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很多青壮年男子和兵丁已经深深堕入沙逊公司生产的鸦片的毒瘾。

1873年,一个叫哈同的犹太青年从巴格达,辗转印度、香港来到上海,投奔在沙逊洋行供职。哈同以同样是犹太人的沙逊为人生榜样,立志自己的人生目标是超过沙逊。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从此,他便积极投身向中国人推销鸦片这一“钱途”光明的事业中,很快便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发迹后,哈同娶了中国妓女罗迦陵(中法混血)为妻。罗迦陵虽识字不多,但聪明伶俐,机智多谋,阅历丰富,会说英语和法语。后来,被隆裕太后收作干女儿,又被宣统帝特封为“大清国正一品夫人。

除此,比较有名的在华犹太人还有,马勒,英籍犹太人,1919年才来上海,结果在赛马场发迹,成为赛马场总经理,在上海的别墅极为奢华,后来成为共青团上海市委办公楼。另一个纳森,英籍犹太人,是开滦矿务局设在天津总部的总经理,拿着当时全中国最高的工资,他的别墅后来成为天津市委的办公楼。

关于二战中日本人究竟为何对犹太人手下留情?这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东亚地区不象欧美长期存在反犹主义,日本人对犹太人素无仇怨可言,且在日俄战争期间,美国犹太巨商希甫积极为日本筹集2000万美元贷款,明治天皇破例在皇宫内邀请希甫共进午餐,希甫也成为获得天皇授勋的第一位外国人,日本人也由此对犹太人颇有好感;其二是上海犹太难民中有不少是俄国犹太人,一旦实施“最后解决”的话,力图保持和苏联不战状态的日本担心会以此触怒苏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日本政府内主张和美英保持媾和后路的部分官员与“犹太问题专家”们对欧美反犹势力宣传的“犹太威胁论”信以为真,误以为犹太势力的确垄断国际经济命脉、控制了美英等国的政治与外交,因此想通过对犹太难民的亲善来讨好美国犹太“力量”,以影响美国的对日政策。

1938119日“水晶之夜”后,纳粹掀起反犹狂潮,如继续收留犹太难民则有可能引起德国不满,让日本政府颇感为难。125日,日本首相、外相、陆相、海相、大藏相特别召开“五相会议”,专门讨论对犹政策。会上虽有分歧,但最后还是认可继续采取对犹亲善政策。由于不便在日本本土容留犹太难民,因此计划在日本占领的中国土地上建立“犹太人居留地”,并鼓励犹太资本“开发满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才会成为犹太难民的避难所。

有一部非常感人的法国电影《仅次于上帝的人》,再现犹太人人当时的艰难处境,世界上没有一国敢收留犹太人。该片先讲述了在大西洋利比里亚海岸,一艘货船以上帝的名义让当地的黑人免费装上一船椰子,椰子运到德国汉堡。然后船长接到一项特殊的使命,要带150名犹太人去英殖民地的埃及亚历山大港,虽然船长是一位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但是船上上来一批党卫军监督该项任务,船长亲眼看到党卫军枪毙了一个犹太人。

船长带着船驶向大海,圣诞夜,船长带着犹太的孩子们欢快的唱歌,跳舞,还燃放了烟火。船到了亚历山大港,意外发生了,这150名犹太人被认为持假护照,荷兰领事馆拒绝难民上岸,他要让船长把船开回汉堡,两小时以内离开码头。船长知道只要回到汉堡,这些犹太人一定是死路一条,船长坚决不同意返航。那么,船要驶向何方呢?船长受到圣经的启示,决定向美洲进发,他说:我看那里有没有人可以救他们,如果失败了,我从此就臣服于魔鬼。船到了美国海岸,船长期待上帝派天使来拯救这些犹太人,可上船来的巡逻兵却把船赶出美国海域。为了150人的生命安全,船长把船上的人用救生小船送上正在比赛的帆船队,自己放火炸掉自己的货轮,难民会因船难被接收,可船长只能远远地看着自己的船慢慢沉入海底。

该片是法兰西影业公司,西尔凡影片公司出品。P·勃拉塞尔,J·法朗索阿,J·麦寇尔(主演);L·达庚(导演);毕克,戴学庐,富润生,尚华,伍经纬,邱岳峰 等(配音);戴清芳(监制)

2015.1.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