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崔论教(一)

 秀水拖蓝 2015-01-31
写在前面:
嘿!大家好。我是你的朋友,叫“小崔”。“小崔论教”是我在《校本培训专号》上专门为大家开辟的一个新栏目。别笑话我班门弄斧,我可是一个胆小的人。办这个栏目,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你寻金问宝,这些金子和宝贝可不是小崔的发明,它来自众多的教育论著之中。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我去“跑腿”搜集而来。这些教育言论,或三言,或两语,但字字珠玑,耐人寻味。我说它是宝贝,你未必能信,,或许你多琢磨琢磨,才会发现它真的是一块玉呢。
第二个目的便是借机说说自己的一人之见。每则言论,我都要摇头晃脑说上几句,你爱听也罢,不爱听也罢,我倒不怕自丑,不避其嫌,想了我就说出去。人说抛砖能引玉,或许小崔的几句评点,也能从你心中挖出点宝贝来。我倒很自信,你呢?
中央电视台有个“小崔”,又说电影又说事,我不比他,天南地北,逮啥说啥。我说的事就那么一丁点,版面也小,这么一小块,但我倒真心希望你们像喜欢崔永元那样喜欢这块园地。自然,小小栏目更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欢迎大家投稿或发表建议,我的邮箱是:cuiyou888@163.com
“石本无光,相击而生灵光。”《江苏教育06年3期》
——是啊。石头能否发光,在于是否相击。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否也闪出灵光来,功夫就在于教师引导。所以老师不要老是“牵着学生走”,要想办法让他们的思维去“相击”,那才能产生可贵的“灵光”。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语)
——不爱读书的语文教师却要求学生博览群书,学生能读好吗?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也包括其他教师)博览群书,其意义不仅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上,如果不让学生去感悟,不去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能力很难提高。如果我们想方设法让孩子们自学,那你的学生学习能力就提高了、进步了。能力上有许多东西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任喜斌在中心校听课后讲的一番话)
——“想方设法”,这话说得实在,说得在理,让孩子成为主人,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要去“想方设法”。能让学生做的,就一定让他们做,能让学生说的,就应该让学生去说,学生不说不做怎么办?,应该说,这时你的重要性就显出来了,你要“想方设法”了。能“想方设法让孩子们自学”这就是教师指导的作用。
“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总得自己心中先有。” (罗曼 .罗兰语)
——让学生快乐成长,自己先要快乐成长;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自己先要有好的习惯;让孩子诚实善良,你自己就先要诚实善良……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许多同样的句式来,句式好写,做到很难,但难也要做,你说是吧?(崔   友)
小崔论教(二)
1、“在你叫喊之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著名教育家 赞可夫)
是啊,在攀登教育大山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提升着我们的生命质量,它警醒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时刻以高尚的道德尺子衡量自我言行,不姑息自己的错误,不掩饰哪怕小小的失误,谨言慎行,多一份宽容,少一点责怪,用心呵护每一棵树苗,用心智去播撒阳光雨露,在智慧教育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做一名智慧型人师。
2、“有人问我,怎么做才是一名好教师。我说了一句古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一个教师的课堂里不流淌时代的活水,就意味着他教育生命的终止。”(著名教育家 于漪)
听了这话,我不仅拍手叫好。时代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师不仅担负着继承的担子,还肩负着发展的重任。“让课堂流淌时代的活水”,就是要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去谋求发展,让课堂富有情趣、充满创新意识,听一听于老师的话,对比一下自己的课堂,我们做到了吗?
3、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的语文教师常丽华,从一年级开始,每周给全体家长写一封信,进入二年级,工作量增大,她就把每周写一封信改为每天给家长写一张便笺。
两年下来,常丽华为家长写了5万字的信笺,同时她还写了多达10万字的教学手记。串联起这些信、便笺和教学手记,我们就如阅读一首动人的教育诗,里面闪烁着是她金子般的爱心,是朝霞般鲜亮的创意!(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二期)
我们深为常老师的举动所感动。每周一封信,每天一张便笺,看上去很平常,但平常的事情能够长期坚持,就变得不平常起来,这个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事业不都是从平常的小事开始吗?由此想到我们的教学日记、教育札记,坚持下去,不也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吗?
小崔论教(三)
1、一些研究人员估计:教师在一堂课上平均每分钟就要做一个决定,这意味着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随机地采取行动。要在40分钟内做出那么多的反应并力求敏捷和准确,这些不是固定“教案”能解决的,而要靠教师的即习创作。(摘自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
——这样看来,课堂教学是可预设的,既有序又无序,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比较粗浅线条的第一次设计,而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以及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则应随机调整教学乃至二度设计。因此说,新课程下的教案是动态的、多样的、灵活的,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即教学机智则特别重要。
2、走入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北台子小学李文波老师二年级作文教学成功经验之一)
——作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写真和升华。学生作文时最头疼的就是无啥可写。为此,学生必须深入生活,撷取生活的浪花,讴歌生活,利用日记、随笔等形式描述生活,同时,我们教师要大胆让学生参加一些有益活动,及时捕捉素材,抒写真情实感。用此来激发学生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激起写作兴趣。
3、“请你们自己再读一遍”
(甄素琴老师在教《矛与盾》时,发现学生尽管读了两遍课文,但仍读得不熟,她没有继续往下讲,而是先自己范读,然后再告诉学生“自己再读一遍”。)
——看到了这一环节,我觉得甄老师的做法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理解,同时也是对自己上课计划的一种有效变通。语文不读不能教,而学生读不通顺,你如何去组织开展更好的教学活动?但是,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尤其是有人听课时,为了更好展示后面的内容,对学生的读不熟往往视而不见或见而不理。至使课上得生涩,效果也不好。
“请你自己再读一遍”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理念。
课就要讲完了,甄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再读一遍”,还让学生试着背了一下。为这一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在我心中装上了一个欢快的叹号。
小崔论教(
“我觉得自强就能育人,以育人为本,书就教好了。”(摘自魏书生在《自强育人 教书》一文中的话)
——魏书生从一名知青,到一名普通工人,到中学教师,到现在的教育家,50多年的风风雨雨,正是靠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人说,少年强则国强,而我说,教师强则学生强。很难想象一个无上进心和自信心的教师能教出出类拔萃的学生来。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埋怨环境;学生纪律太差,学生基础太低,学生记忆力不好,学校办学条件太差,教学设备简单…… 这些埋怨的结果,环境没有什么改变,倒是自己的脾气古怪起来;爱挑别人,爱发牢骚,喜欢评头论足。
后来我体会到,埋怨别人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环境太恶劣、太困难,常常是我们自己没能力,主观努力不够;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摘自魏书生《自强育人 教书》中的一段肺腑之言。)
——魏书生不愧为“教育家”,胸怀坦荡,处事豁达,原因是有一个好的心态。对比魏书生先生,我有点自形渐秽。以前也可能是压力太大吧,自己常常犯一些“埋怨”的坏毛病,或是常常评头论足,现在好了点,但仍然有这样一些苗头,“注意哟”。——我这样告戒自己。
不管环境多么不尽人意,人都要面对现实,认识环境,改变自己,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自己适应能力强了,办法多了,改变别人,改变环境才有一点可能性。(摘自魏书生《自强育人 教书》中的一段话)
——想想我们前几年中心校的环境也是不尽人意,但是我们面对现实,增强自己的能力挺过来了,现在一切好多了,但是我们还会面临更多更大的困难,“挑战无处不在”嘛。在迎接挑战的同时,我们也锻炼了自己,这就是一种进步。
小崔论教(
“要看到自己和学生的长处,千方百计发展这些长处。”
(摘自魏书生的《自强 育人 教书》)
——是啊,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是教师,就一定有教师自己的长处,是学生,也一定有学生的长处。一名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不断发展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优秀的教师教的学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善于发挥学生的长处。
如果教师看到的只有自己的短处,你永远算不上好教师。
如果教师看不到学生的长处,便永远教不好学生。
“教书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总想,同一课书,能有千百种乃至上千种讲法,我们应该研究出更科学、更艺术的讲法。”
(摘自魏书生《自强 育人 教书》)
——什么是更科学、更艺术的讲法,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但又是一个很简单的命题。说它难,难在学无止境,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说它简单,在于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不断研究、不断出新,就能够不断进步。
“方法是人创造的,它可以被我们利用而不能左右我们的行动。要搞好教学研究,我个人的体会是从以下3点入手:1、看多家之言。2、写日记。3、坚持写文章。”
(摘自魏书生《自强 育人 教书》)
——魏书生是个凡人,但他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他说的三件事并不难,难的是要不断坚持,现在我们中心校大力提倡建设学习型学校,其中对教师的要求就含有这重要的三项。几年来,我们许多教师做到了,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仍不够,我们仍要坚持,再坚持,提高再提高,那样,兴许你就是将来的魏书生了。
小崔论教(
要想提高中国国民素质,必先从教育抓起;要从教育抓起,应先从小学语文入手;要从小学语文入手,首先要从每一节课的教学抓起,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教学抓起,润物无声,点滴渗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人口众多的劣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六期《关于一节美国小学阅读课的反思》作者:李振村)
——语文是我们民族的母语,但是我们的母语课堂却十分沉闷,“润物无声,点滴渗透”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美的展现。中华民族的语言博大精深,更是美的载体。所以,我们教师要先从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入手,去研究它,保护它,热爱它,才能将这种美传递给学生。语文课如此,别的课何尝不是如此。
不管我们怀着多么宏伟的教育理想,带着多么崇高的教育目的,假如我们的课堂让孩子们厌倦甚至痛苦不堪,这种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六期《关于一节美国小学阅读课的反思》作者:李振村)
——我们的老师可以想一想,我们的课堂学生们喜欢吗?他们否每天都高兴地期待,每节课后都幸福地回味?我们要教给孩子们的理想、道德、信念,孩子们是不是真正地快乐地接受了呢?
思考能使人进步,思考能改变我们的做法,教师们要经常发出这样的一些反思。
1、倾听,你准备好了吗?
2、你吸引学生倾听了吗?
3、你是否影响了学生的倾听?
4、你想办法教学生倾听了吗?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六期《倾听,你准备好了吗?》
——这四个“倾听”是本文的标题。读了这几个标题,你也许会对你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一个教师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己却在一旁悄悄翻起了教案,这只是一个细节,但却说明——倾听,我们自己还须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