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书生著作《我是这样做教师的》第二章 我是这样教书的: 教材之内,我讲了什么(1)【视听版】

 魏书生研究院 2021-03-10

【导语】:学习魏书生,弘扬魏书生教育思想。今天魏书生研究院为大家推荐:魏书生著作《我是这样做教师的》

第二章     我是这样教书的

教材之内,我讲了什么(1)

我是一个提倡学生自学,视自学为学习最高境界的教师。因此,教材之内,我尽可能少讲,很多时候甚至不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探求,去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

几十年前,我探求语文教学改革,提倡学生自己改作文,遵循的就是这样一个思路。当时之所以这样做,出自理论上的思考,也有现实情况的逼迫。这一改革过程,别处已有述及,此处不再赘述。

我对教材讲述得不多,但并不代表我忽视教材的讲授。相反,我始终认为,作为集人类知识精华之大成的教材,始终是教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可以超越教材,但绝不能忽视或者漠视教材。

那么,我是如何处理教材的,教材之内,我又主要讲了什么呢?

一是讲重点。无论哪门学科,教材列出的重点内容,教师都是必讲的。但我认为,重点并不一定是书上列出的那个重点,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实践中,我喜欢用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在定向这一环节,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每课书的学习重点既从本课书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我喜欢从单元,从整册书,以至从语文总体知识的角度看,从期末复习的角度看。这样看,就敢于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紧紧抓住那些从期末复习,从语文知识树的角度看,割舍不掉的知识。另外还要看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确定重点的方式,有时由我提出,有时由好学生提出,也有时大家讨论。在自己的班级上课,有时我提的重点也被学生否定。即使在外省市上课,我提出的学习重点,有的部分也被多数学生否定。每当这时,我便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修改讲解重点。在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把讲解重点写在黑板上,如《故乡)这课学习重点:1,字词(略);2.文学常识:作者及时代背景3.人物肖像及语言描写:4.分析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二是讲难点。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这是我在教育,在管理班级时遵循的一个原则。用在教学上,就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因此,这里的难点,不是教材中标明的难点,而是学生学习时,遇到的真正的难点。课堂教学六环节中,答疑这一环节,学生针对学习重点展开讨论之后,仍没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同学。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在答疑时,可提出教学重点所列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读书时发现的疑难问题。倘这一疑难带有普遍性,教师可予以回答。倘无普遍意义,且无深究的意义,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则跟个别学生讲明:“这个问题,待下课后,老师再跟你个别研究。

”很多情况下,重点、难点合二为一。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无论重点还是难点,不能单以教材所列为主,而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另外,无论重点还是难点,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讲解的度,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

我向来提倡,在课堂上,一定要教师少讲,学生多学。什么时候教师知道约束自己的讲解欲望,什么时候学生的潜能就有了释放的空间。


一天,我刚从外地回到学校,听说有很多教师从外省来到了我所在的学校,正等着我回来。
我回到学校处理了几件事,就到班级上课。学生口头作文后,坐下来。我说:“今天我们讲《公输》这一课。这篇文章篇幅比较长,老师想用两课时讲完。"说完,我便转身去板书,刚写完课题,便听到有同学喊:“报告!"“什么事?"“老师,我不同意这篇课文讲两课时。”“为什么不同意?""我认为这篇课文虽然长,但语言比较好懂,如'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鄂,,有些难懂的句子,教材下面都加了详细的注解,老师不在家这些天,这几篇文言文我们又都自己翻译了,再用两节课时间,不白白浪费一节课吗?"

我便问: “同学们还有谁赞成他的意见?"没料到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都赞成这样做。后面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到很新奇。看我究竟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依照班级的规矩,只要多数人通过的事,即使老师不同意,也得照大家的意思办。于是我说:“那就照老规矩办,服从多数,只讲一节课,将两节课的重点合二为一吧!"这节课上得比较顺利,一课时,重点难点都解决了。

《公输》这么长的文言文都讲一节课,浅显的短的课文就更不多用时间了。

许多年来,我经常外出开会,教学进度落不下吗?落不下。为什么,就因为我减少了在课堂上讲的时间。从1979年以来,我一直这样处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少讲多读。教师少讲,学生多读,一节课讲一篇课文。

从教以来,我之所以教得比较轻松,原因之一就是从对教材的精雕细琢中解放了出来。当然精雕细刻地讲,有很多长处,但相对于我的实际,很明显就弊多利少了。我既然精雕细刻不起,就得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现在这条路。

这样走了十来年,觉得这“少讲多读"之路,也自有一些存在的道理。

讲得少,教师才更珍惜讲课的时间,仔细考虑哪些是必讲的内容,哪些是讲了以后学生能记住、能理解的内容。讲得少,学生才有可能记得住。
人们正常的讲话速度是每分钟200字,讲10分钟就是两干字,一节课如果有一半的时间讲,那就是4500字。即使其中有1/4的是必要的信息量,学生接受之后储存的可能性也不大。即使当堂接收储存了1100多字的信息量,但其在大脑中全部长期保存的价值和可能呢?我读书时听老师分析课文,老师分析的话没记住几句,留下的,还是那些课文本身的内容。

读得多,学生才可能提高阅读能力。读的机会多,时间多,学生才自己去思考、琢磨、查字典、查资料、问同学,才能形成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只有学生多读书,多划分文章层次,他才可能形成划分文章层次的能力。如果每篇文章都由教师给归纳、讲解、抄录中心思想,学生没有机会自己去读,去归纳,那没学过的文章自然就不会了解中心思想是什么了。即使讲过的,由于没有自己实践,没有去读一读、想一想的过程,过不长时间还是容易忘记。

一篇课文只讲一节课,能讲完吗?能。许多知识点,如字、词、文学常识,学生在假期已自学过。倘必要,上课时,我强调提问一下,大部分时间,课堂上不讲。文章的层次划分、中心归纳,因已教给学生基本方法,则许多课文这两项也不讲。层次,中心用一般方法无法解决时,则用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点拨一下。这样每课必讲的就剩下一两处写作特色了。重点突出了,内容又很少,讲起来自然容易,省时间。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