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辑要》第一章 第四节.书法本质 生命体

 杏林斋图书馆 2015-01-31

《书法辑要》第一章 第四节.书法本质  生命体

书法是生命之流

书法是把有力、灵动、寓意丰富的点画柔和在一起,融合为一体的一个活的生命体。

现在我们再引一段书家自己的表白。后汉大书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

这个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的形象,它的本来的形体和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有了,一个生命体诞生了。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宗白华《美学散步》

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味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正如一棵有生命的树的每一根树枝都有生命一样,一幅好字的每一笔每一划在写的时候也必须使之具有生命。这正是书法中的字与印刷的字的本质的不同。

书法有生命

王羲之写字,为什么不观太湖旁的石头而观庭间的群鹅?吴道子画《地狱变》又为什么要请裴将军舞剑?这些都证明一切艺术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且丰富其生命。有了生命,时间空间都不能限制他。傅抱石《傅抱石论美术论集》

书法艺术以来自自然形象却又远离了自然形象的字体造型,抽象线条作为艺术材料。书法每一个字或笔画、线条要表现抽象化的自然形象,体现自然形象的精神。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个体,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每一个笔划、线条都成了有生命的个体的组成部分,他们被赋予作者的体验和情感。于是,书法作品的线条,书法作品是一种容纳作书者丰富感情并向欣赏者传递某种情感的艺术形象。(金开诚《书法艺术论集》)

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味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之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宗白华《美学散步》

书法表现生命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苏轼《东坡集》。这节奏,韵律,这和谐等等,它们是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所以诗人艾里略说:“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又说:“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不仅是如此这般的一种格式或图形,而是一种恰是如此思想感情的方式”,而具有着理想的形式的诗是“如此这般的诗,以致我们看不见所谓诗,而但注意着诗所指示的东西” (《诗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这里就是“美”,就是美感所受的具体对象。它是通过美感来摄取的美,而不是美感的主观的心理活动自身。就像物质的内部结构和规律是抽象思维所摄取的,但自身却不是抽象思维而是具体事物。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维而是具体事物。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宗白华《美学散步》

中国的字不像西洋字由多寡不同的字母所拼成,而是每一个字占据齐一固定的空间,而是在写字时用笔画,如横、直、撇、捺、钩、点(永字八法曰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结成一个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单位”,同时也就成为-个“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大小相副,长短阔狭,临时变适”(见运笔都势块),“八方点画环拱中心”(见法书考)的一个“空间单位”。 金开诚《书法艺术论集》

书法反映生命

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书法不象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宗白华《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

书法艺术生命形式

字如人,点如字之眉目,撇捺如字之手足,横竖如字之躯干,在书写中如一点失所则如美人之眇一目;一画失所则如壮之折肱,势必就会破坏字形的整体之美。

书法艺术生命形式

张怀灌《书议》提出:“何为取象其势,仿佛其形? ”势,指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运动形式;形,点画式样与物象的相通之点,最终归结为“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张氏深知,隶草等今体书法的自然美,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评书药石论》称为“无物之相”,今天名曰抽象。以自然美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则、一种理想境界,旨在道理一贯,使笔下有“物象生动可奇”,尽管其为寻绎、联想所得。《书谱》“同自然之妙有”、传李阳冰《论篆》“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理并同此。又,郑杓《衍极·造书篇》云:“至哉,圣人之造书也,其得天地之用乎!盈虚消长之理,奇雄雅异之观,静而思之,漠然无朕,散而观之,万物纷错,书之义大矣哉!”朕,义为形迹,征兆。言天地万物尽出笔下,妙理奇观跃然纸上,凝神察视,了无形迹,散略观之,万象纷错,俨于目前。显然,这是对书法艺术生命形式及审美特征的深刻判断,是从求象于外到自得于内的质的飞跃。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

形势合一,获得生命

粗细方圆、大小正侧、枯湿浓淡等为形,提按顿挫、轻重快慢、离合断续等为势。线条的速度感,表现为势。自然万物千姿百态,归根到底是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书法艺术千变万化,归根到底是形势之间的对立统一。形势合一,才能使书法艺术获得有血有肉的生命形象。胡抗美《中国书法艺术当代性论稿》

书法生命来自于生活感悟

在艺术的欣赏中,移情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分。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字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1 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这十美除第九以外,大半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都是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这种生气和性格原来存在观赏者的心里,在移情作用中他不知不觉地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字所以能引起移情作用者,因为它像一切其它艺术一样,可以表现作者的性格和临池时的兴趣,它也可以说是“抒情的。”颜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頫的字就像赵孟頫。不但如此,同是一个书家,在正襟危坐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酒醉耳热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在风日清和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风号雨啸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某境界的某种心情都由腕传到笔端上去,所以一点一画变成性格和情趣的象征,使观者觉得生气蓬勃。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例如看颜鲁公的字那样劲拔,我们便不由自主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看赵孟頫的字那样秀媚,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展颐扬眉,全身筋肉都弛懈起来,模仿它的袅娜的姿态。朱光潜《朱光潜美学论文选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