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史话”之一百五十三:《“我留清白于子孙”》

 杏坛归客 2015-01-31

 

 

房彦谦字“孝冲”,隋朝齐州临淄(今淄博东)人。隋末初唐著名宰相房玄龄的父亲。

 

 

 房彦谦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甚至连父亲长的什么模样,他都不记得。由舅舅(母亲的哥哥)所鞠养。他的长兄房彦询,看到弟弟他天性颖悟,非常诧异,便亲自教他读书。七岁时,房彦谦就能诵数万言的书,为乡邻所称赞。十五岁时,他过继给叔父房子贞,他很好地侍奉继母。后来,他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刻苦读书,很快就通涉五经。

房彦谦很有文才,善于撰写文章。所有文笔,恢廓闲雅,很有古人之深致。他对草书、隶书也很有研究,人们得到他的作品,都如获至宝。他有词辩,风概高人。太原的王邵,北海的高构,蓚县的李纲,河东的柳彧、薛孺等人,都是当时知名的雅澹之士,房彦谦跟他们都是朋友。著作有《北史本传》

房彦谦十八岁时,出任隋朝齐州刺史。他清简守法,齐州境内社会秩序肃然,下属莫不敬惮。齐亡后,任长葛县令,甚有德政,考评为“天下能吏第一”,破格提拔为若州司马。

后来,他出任司隶刺史。在任职期间,凡是他所举荐的官员,个个都是人伦模范,被朝廷执政者所嫉妒,降职为泾阳县令。

579年,房彦谦的儿子房玄龄出生。房彦谦为官多年,深知社会的复杂,很重视子弟的家庭教育。他在家中,每逢儿子、侄子早晚向他请安时,经常孜孜不倦地教诲、勉励他们努力上进,勤奋好学,不要荒废青春年华,争取成为有作为的人。

他虽一直为官,但生活向来十分简朴。他使用的车马、器物和穿着,都很朴素。他家本来有很丰富的祖传的产业、财富,又前后当官所得俸禄也不少。但都被他用来周济亲友,家中无有多余的财产。自小到老,他的一言一行,从不涉及私事,尽管生活困难,家财常常不足,他总是悠然自得、泰然处之。这对他的子弟们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有一次,他对儿子房玄龄说:

“人家都因得大批朝廷俸禄而富裕起来,惟独我当了一辈子官还很穷。我没有积攒家产,所能遗留给子孙的,只有‘清白’两个字而已。”

 

 

据《旧唐书》记载,房玄龄生活在这样的父亲身边,没有丝毫的抱怨情绪,非常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在父亲的培养教育下,玄龄少年时就很聪敏,又喜欢读书。因而,年轻时就博览经史,善写文章。

房玄龄十几岁的时候,曾随父亲到长安。当时天下太平无事,人们都以为隋皇朝的统治会很久长;而善于见微而知著的房玄龄,却以慧眼看出了将乱的征兆,悄悄地对他父亲说:

“隋朝皇帝本来没有功德,却欺骗黎民百姓,也不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今天,朝廷内部混乱不堪,皇上的后代争权夺利,各个大臣相互倾轧,竟相骄奢淫逸,这样怎么能保全国家呢!表面看,现在社会还比较平静。以我之见,隋朝的灭亡,指日可待。”

父亲房彦谦虽然不敢让儿子玄龄明说此事,但心里却也同意他的见解,并暗暗地赞赏并为之自豪,对儿子充满着热切的期待。
  房玄龄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596年,年仅十八岁的房玄龄即由本州举进士,出任羽骑尉,并于秘书省担任校雠。这时,素以知人见称的吏部侍郎高孝基观察了他的举止言谈,便对大臣裴矩说:

“我这一生曾接触过很多的人,但还从来没有见过房玄龄这样有才华的年轻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遗憾的是,我已经是这个岁数,不能亲眼看到他飞黄腾达的那一天了。”

 


  隋朝末年,天下果然大乱,中原地区农民反隋浪涛汹涌澎湃,隋皇朝在风雨中飘摇。这时,房玄龄“慨然有忧天下志”,便随从李世民转战南北。房玄龄的忠诚及才干深受李世民的赏识,他很快成为秦王府的心腹及决策人物。
   
唐太宗在位时,房玄龄长期担任宰相。许多重大的政策措施和施政方针,他都是重要的谋划者和执行者。房玄龄一生辅佐唐太宗安定天下,凡三十二年。他孜孜奉国,举贤任能,亲自主持制定了朝章国典,初创唐朝规模,权重而不专,位望崇隆而谦虚谨慎,与杜如晦一起被称为“唐初贤相”。

648年,房玄龄病危。他深感唐太宗的知遇之恩。从唐太宗还是秦王时,他就效命于秦王府,成为秦王的智囊。太宗登基以后几十年来,他和魏征一起尽心辅佐,太宗对他可谓言听计从,君臣甚为相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看到国家强盛、朝野清明,房玄龄感到不胜欣慰。太宗对他也恩崇有加,令人用轿子把他抬上金銮殿,握住他的手表示安慰。

有一段时间,唐太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对高丽国用兵,但屡战屡败,致使国库空虚,民怨沸腾,而唐太宗意气用事,拒不听取正确意见,就连房玄龄的也不再敢提及高丽战事。

但一想到危害国家的征讨之事,房玄龄就深感不安。房玄龄的病情日益加重,他觉得再不谈此事的看法,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就在离开人世之前,房玄龄在病床上,上奏皇上说:

“发动战争,把士兵推到锋刀之下,驱使他们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使老父、慈母、寡妻、孤儿失去亲人,望着殡车哭泣,这实在是不值得的冤痛。我恳求立即停止开拓疆域的战争!”

唐太宗被这位忧国忧民的老人的深情所打动,情不自禁地对正在身边的房玄龄的儿媳妇高阳公主感叹道:

“你的公公如此病重,还为国家大事操劳!”

于是,唐太宗接纳了房玄龄的直言建议,立即下令停止征伐高丽。

房玄龄先后撰成了《晋书》、《魏书》、《周书》、《北齐书》、《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计八部史书。其中《晋书》一百三十卷,是房玄龄亲自主持撰定。另外又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

 


  房玄龄生前极力辅佐唐太宗治理军国大政,同时也善于料理家事。

他早年服事父母以孝而闻名。父亲曾身染重病,卧病十旬,他尽心料理药品与膳食,百余天“未尝解衣交睫”。父死后,他悲痛万分,五天不食不饮。他事奉继母也是“恭谨过人”。母亲病了,每逢请的医人来到家门,他“必迎拜垂泣”。在他守母丧期间,“尤甚柴毁”。唐太宗特命散骑常侍刘洎前去安慰,并赐与寝床、粥食、盐菜等物。房玄龄对其妻也以礼相待,恩爱很深。

房玄龄年轻时曾患重病,他觉得自己将要死了,便对其妻托以后事说:

“我不行了,快要死了,你还年轻,不可寡居,应该再嫁,好好跟人家过日子。”

由于他们夫妻感情笃厚,他的妻子卢氏听了房玄龄的这番话,二话没说,哭泣着进入帷帐中,用刀自剜一只眼睛,以向房玄龄表示誓无二心。房玄龄极为感动,他病愈以后,精心呵护、倍加疼爱自己的妻子,与妻子携手终生。
  房玄龄身居高位,治家也有法度。他特别担心子孙后代
变得骄奢淫逸,不可一世,耀武扬威。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子弟们,不能骄横侈奢,沉溺于声色,一定不可以依仗地位门第欺凌他人。为此,他汇集了古今圣贤的家诫格言,写在家里的屏风上,令每个儿子各取一扇,对他们说:

“你们如果能留意这些家诫,就足以保身成名。”

他特别崇尚汉朝袁安家族历代保有忠节的家风。他对子弟们介绍说,袁安的祖父袁良曾任广陵太守。袁安少年时便得到祖父的传学教导,成年后受人尊重而有威望。汝阳令觉得袁安深明事理,又是名士袁良之后,特举袁安为孝廉。由此,袁安名声大振,不久他就出仕做官。

袁安为人谦恭,他所任之处皆受欢迎。后来袁安一路升迁,出任太守、司空、司徒等职,其事迹被人们广泛传颂。袁安的发迹,奠定了袁氏望族发展的根基。袁安的长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著有《难记》三十二万言;次子袁敞升迁为大司空。袁安的孙子袁彭、袁汤、袁盱等都在朝中为官。袁安的曾孙袁绍、袁术在军阀争战中更是名噪一时,为后人所谈论。

房玄龄要求子弟们要学习袁氏家族的优良家风,使房氏家族兴旺发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