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做不太像老师的老师,上不太像上课的课
2015-01-31
于永正
人民教育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的“人民教育”关注我们,老朋友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说到上课,我们真的要改变“先生讲,学生听”的局面,努力践行昭示着尊重、平等、民主的“对话教学”理念。在这方面,外国的同行做得确实比我们好。下面的例子我牢记不忘,它不知胜过多少大道理! 一位美国生物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蚯蚓”。讲着讲着,一位小学生站了起来—— 这位学生果真去“品尝”了蚯蚓,然后向老师和同学讲蚯蚓的味道!而且,据说这位学生后来成了一名生物学家。(这位老师培养了好几位生物学家) 如果我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会怎样回答? 再者说,我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一位日本老师这样教“千克”: 老师一堂课,就是忙着“过秤”,一边称着,一边夸赞着,或者惋惜着。 我女儿是教小学英语的。她从澳大利亚考察回来后,讲了这样一个课例。 这哪里是老师,简直是一名“江洋大盗”!但她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并不时发出笑声。 别说女老师,我们男同胞敢这样做吗? 我在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小学听一位外籍教师上课,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来自美国的女教师。 这样的课例不胜枚举。 且不说这些课折射出来的理性光辉是什么,单就这些老师的率真、纯真,以及近乎孩子般的天真,就让我感动,让我深思,并从中窥见了自己的不足与问题。 英国一位同行的故事,更发人深省。 这个异域故事,在一些老师听来可能觉得荒唐可笑,可能还不以为然——作为一名教师去亲吻一头猪,成何体统!我们一些老师之所以不能一下子接受它,除了风俗民情中外有别之外,可能更多的还是由于我们执着固守的教育理念。因为我们自有一套教师观。 自古以来,教师的地位虽然不高,却特别讲究尊严;收入不丰,却特别崇尚斯文。教师的举手投足总带着“人师”的味儿,半点也苟且不得。庄重圣严,凛然可畏,仿佛就是教师永恒的标准形象。 久而久之,我们似乎就有了一个放不下的“架子”。大概也正因如此,教师就端居圣坛之上,学生就匍匐在讲台之下。于是乎,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了民主、平等,失去了亲近、自由,缺少了和谐、欢愉。 这些故事,如涓涓清泉流过我的心灵。我的心静了,净了。 于是,我对自己说: 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 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吧! 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吧! 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吧! 放下架子,走下讲坛,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本文选自《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