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书创作之忌 1.无画眼。全篇显平,无神采,终下人一等。 2.无大破。全篇无大的留白,无破则无立。全篇则平淡无奇且有拥塞的感觉。 3.无势。无势则伤神。全篇无流动的感觉,处处让人感觉到跌跌撞撞,此种心态极差。 4.长横。如拦腰一刀,气势全断。横画长,则转换迟缓。 5.多竖。 多竖如束薪。直画不要太过,过则神态呆板。且同样的竖画让人感觉到雷同而无变化。 6.平、散、挤、弱。平则无起伏变化;散则气势全断;挤则全篇无重点,嘈杂纷乱,不堪入目;弱则全篇无精打采。 7.首行不正。作品首行之首字与尾字,要在同样的位置,否则整行歪斜矣。 8.不熟。所书内容、意境、结字、连断、下墨、留白、画眼均要熟,勿抄书。行笔勿存思想,乃得放纵。书随心动,笔由心发。不熟者,处处断开,气息不通也。 9.字字断开。字字分开者有散的感觉,虽单字极尽变化,然非高手。紧密者,互相揖让,此乃变化高手也。 10、当连反断,当断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领会转换。理论的错误运用所致,说起来头头是道,写出来却离题万里。 草书“连带”的几种方法 关于连带,古人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精妙之处,每个古人都有属于自己独到的绝招和技术。而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是不囿于一家之法的,更要善于从不同人身上借鉴优秀之处。
![[转载]狂草“连带”运用的几个绝招 [转载]狂草“连带”运用的几个绝招](http://image81.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1/3113/49693729_1)
王铎临王羲之永嘉敬豫帖立轴
比如上下字之间的连带,如果不善于处理的话,很容易形成全篇一律的45度斜线。对古人的经典法帖做细致的分析和归纳,得出如下方法,供参考: 其一:把字与字之间的连线加粗,使上下两个字因为连线(和字的笔画一样粗)几乎成为一个字,从而弱化了连线的视觉效果,也弱化了两个“字”的视觉效果。这个,《阁贴》和王羲之手札里面应用的比较多,诸如《得示贴》、《频有哀祸贴》等,明代的王铎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其二:把上下字之间某个“顺势”的笔画延长为“连线”,使得“笔画”成为“连线”,从而弱化“连线”,比如《初月贴》等。 其三:上下字左右适当错位,错位就形成了“连线”角度的变化。 其四:上下字之间距离调整,上下字之间距离发生变化,势必会造成“连线”长度的变化,如此,“连线”角度也就发生了变化。 其五:上下字之间拆开。比如把下面这个字的一部分连接到上面那个字。把下面这个字的最底下一部分连接到第三个字上面。这样,中间那个字就被合理的分解了,相对也弱化了“字独立”、“连线”重复的问题。 其六:把几个字连接成一组,让几个字形成不同的倾斜之势。 其七:把斜线变成“弧线”,分为左弧线和右弧线。 总之,多看诸如张旭、怀素等等一些狂草大家作品中的连带,不但要多看,更要琢磨、研究并成熟的运用到自己作品里面去,假以时日,作品质量定会突飞猛进。
草书基本运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