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和气的误解本文转载自双丰收《丹田和气的误解》
孔庆海
冯驰先生简介:生于1962年,12岁开始学少林拳,1982年考入临沂师范学院体育系。主攻武术,在校期间主要学习了长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毕业后一直在银行学校从事武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应邀出席全国各种武术研讨会,接触了许多武林大家名家,获益非浅,并参与写作了两部师范院校专用武术教材。1991年又拜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的亲传弟子孔庆海先生为师,深得孔先生喜爱,尽得孔先生倾囊相授,冯先生聪颖过人,系拳学奇才,他崇尚科学,追求真谛,勇于探索,不步后尘。正因如此,他才以惊人的毅力,过人的气度,创立了“平衡拳道”,从而真正揭示了传统内家拳学的本质,抓住了拳学的核心。近年来他应邀到很多地方讲学。在全国性刊物《武魂》杂志上发表文章10多篇,其中重要的如:2001年第2期《跳出气的误区》.2001年第7期《论大成拳之三大错误及纠正方法》.2002年第1期《大成拳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出路之科学性》.2003年12期《武林绝学揭示》.2004年第3期《通过“五弓合一”快速求得劲》2004年第5期《论内家拳与外家》等。特别是《论大成拳三大错误及纠正方法》是对武林界释放的一颗重型炸弹,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发了近年来少有的武术大辩论,冯先生也因此而成为全国武林界最具争论性的核心人物之一。 中华武术自宋、明、清以来,发展迅速,流派林立。一方面拳种繁衍,一方面人体内外整体观的武术理论已逐步趋于完整,无论南派、北派、内家、外家,莫不一致提倡内练气,外练形,内外兼修,以提高武术的养生作用与技击水平。 内家拳,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武术,更注重“气”的锻炼。如内家拳中的太极拳云:“养气为君骨肉臣”,“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少滞”, “气沉丹田”、“气宜鼓荡”等;形意拳云:“精灵养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予人”,由此可见内家拳对气的重视程度,他们并且摸索出一套完整系统的训练方法,大体分两步:一步是养丹田之“气”,养气之法通过调身如:头领颌收,劲部松直,涵胸拔背、塌腰敛臀、护肫圆裆、松肩垂肘等来达到“气沉丹田,通过调息“气沉丹田",行之既久,常若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二步是运“气”,运气之法是通过丹田鼓荡,“周天运行、螺旋缠绕”等使“气”运到身体各部位,以备养生与技击。 为什么如此内家拳如此重视“气”的锻炼?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气”是高能量物质,是人体运动的原动力。武术中的高级劲台太极拳中的弹抖劲,形意拳中的中寸劲等都是“气”发放的结果。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技术落后,对人体的解剖知识,生理机能不明,单凭身体的感觉得出的结论。也正是这种结论的错误,才造成了中华武术史上最大的误区。可以说,几乎每一位练武者,特别是内家拳锻炼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误导,走了不少弯路,有的甚至终生不能重返拳学正轨,真是可惜可叹! 既然掉进“气”的误区,就要跳出“气”的误区。要想跳出“气”的误区,首先就要弄明白“气”的真正含义。真实“气”的真正含义有两层:一层是通过所谓养所得的丹田之“气”,实际上就是腹腔内的压力,是自然的生理因素所致,而不是什么高能量物质,也不是武术中的弹抖劲、寸劲的根源。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通过养气能感到丹田气足了,爆发时丹田的鼓荡能感到身体的力量增大了呢?原因是在养时通过调息,锻炼了腹压肌的收缩力,当腹压肌再收缩时,使腹腔内的压力比原来增强,这样我们的感觉好像是丹田里的气足了;当爆发时由于丹田的鼓荡,一些腹压肌拉长收缩,被动牵引脊柱产生一定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对技击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那么说丹田“气”(腹腔压力)没有什么用途了吗?其实不然,丹田之气有一个很大的用途,就是当腹直肌、腹外斜、腹内斜肌这些对脊柱运动力臂长的肌肉收缩拉动脊柱运动时,如果腹压肌中膈肌动力产生的腹内压能当好支撑点,就能使脊柱、特别腰脊产生动抖运动,这才是武术中弹抖劲的根源。通过腰背的主动弹拌运动与产生的力量非常大,与丹田鼓荡被动牵引脊柱产生的力量悬殊很大,作用差别也很大。二层是所谓运至全身的“气”绝不是与呼吸有关的气,更不是什么高能量物质,而是遍布全身的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太极拳中“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少滞”的气真正含义实际就是大脑发出指令,通过神经纤维的传导,达到全身的神经末梢指挥全身肌肉的松紧协调。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通过全练功,身体有麻热胀、蚁走等得“气”的感觉?其实这是人体自然的生理现象。凡是学过人体生理解剖知识的人都知道,人体的各种体育运动,都是神经支配骨胳肌收缩的结果。人体骨胳肌大小共有六百余块,大部分是小肌肉,而在平时的运动中起主要作用的都是大肌肉,这样一部分小肌肉如果长期用不到或锻炼不到,神经支配这部分肌肉的能力就会降低或根本就不能支配;另外,每块骨胳股都由很多肌纤维束组成,并且每一肌纤维束都有神经支配,即使经常运动的骨骼肌里也有神经支配不到的肌纤维束。通过练功使支配不到的肌纤维束的能力得到加强,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神经接通或神经支配能力的加强,都伴有电位变化,形成电荷移动,使身体有麻热胀、蚁走等得“气”的感觉。 在上一册文章里,龙说:“气是无型的…” 不代表以仪器所测量到的一些生理现像并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解释‘气’的理论。往往好多练武之人,不去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而“人云亦云”把误解一代传一代。 只要一提到“气是假的”,就会受到很大的震荡。这是人类迷信和固执的心态。就好相说“神是不存在的”。丹田和气已经到了一种精神信仰的地步,好比宗教。把他们的迷信给打破了,他们就会很痛苦,而且会很执着的回应以保护他们对丹田和气的信仰。我的文章不是要给这些人痛苦,而是要给那些开明,勇于脱离传统,勇于探索之人做参考。至于那些执着迷信之人,要是不能接受,就请一笑置之。 而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这里所指的是下丹田,也统称丹田。丹田多指人体脐下三寸处,也称“小腹”。这里头除了小肠,根本什么都没有。而这人体脐下三寸处,正好是人体重心所在。前文所说的“其心不正,亦邪”。其心就是指人体重心。如人体重心不中正,那人就会失去平衡而跌倒,也会影响健康。有肥胖之人的小腹是凸出的,俗称“肚腩”。因为肥胖之人的小腹是凸出的,其人体重心不中正,也比常人显得笨重和容易跌倒,健康也比常人差,之所谓:“其心不正,亦邪”。 [page]
腹腔上面是肺,而肺和腹腔有横隔膜把肺和腹腔分离。横隔膜是造成肺和腹腔里的压力的型成。“丹田内转”是解腹腔里压力的变化,使肺部压力相互形成。腹腔压力的变化,把内脏均匀的分布开来,也造成肠的蠕动,增强肠对营养的吸收,废物的排出,是以有养生之说。 Gorilla人的祖先是猿猴,以四脚行走。腹腔里的内脏,均匀的分布,如图里的黑猩猩。其重心中正,力大无穷。可能就连几个太极高手一起上,也未必是黑猩猩的对手。难到黑猩猩也会上乘的内功/气功不?道理很简单。人的先祖慢慢开始进化,改以两脚行走。这时,内脏开始受地心吸力影响而往下移,腹肌开始退化松懈,造成“其心不正,亦邪”。气功就是呼吸法,改善人体构造,内脏的分布,回归大自然原始的动物本能。这时,“意守丹田”就是指在意识的控制腹腔,横隔膜的运动和内压力,再慢慢的进入潜意识的控制。这时“心正而身亦正”。如仔细观察图里黑猩猩,就能看到它那强壮凶猛的身体是受其重心所支配 - “心正而身亦正”。这也是为什么武术以动物为基础的原因。 “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有何解?手是型体上的构造,看得见,摸得着,这是“以身变手”。如果没有神经的电子讯号和血液(压)的流动,那手就没有作用了,这就是“以气变手”。有了神经的电子讯号和血液(压)的流动,那手就起作用了,那还的有在意识或潜意识的支配或控制,那才能随心所欲, 这就是“以意变手”。“以身变手”并不是只是型体上的构造,看得见,摸得着这就草草了事。手和身是相连的。手就是身,身就是手。而手的运做,要靠身体和重心(丹田)的支配和控制,以达成最理想的运动,那就是“运动经济学” (motion economy)。 话说回来,人的呼吸有分先天和后天两种形态。胎儿在母亲体内是用脐带呼吸。所吸之物是带有氧气和养分的血液。所呼是带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这些血液在胎盘里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运转。胎儿这时是用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方法是一种能够增强人体气机顺畅、调节人体功能、平衡人体阴阳的一种呼吸练习方法。平时我们的呼吸特征是:吸气时腹部凸出,呼气时腹部凹进。而逆腹式呼吸方法则相反,体现在外形上的要求为:吸气时腹部凹进,而呼气时腹部突出;逆腹式呼吸具体方法,取站、坐姿均可。慢慢用鼻腔吸气,同时腹部内收,胸部上提,横隔膜下移,肺部吸满了空气之后再徐缓吐气,呼气时腹部慢慢鼓起,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逆腹式呼吸有以下好处: * 扩大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能使胸廓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使肺下部的肺泡得以伸缩,让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改善心肺功能。
推荐下面更多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