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植物的防御行为

 tjhx0526 2015-01-31

  植物和动物一样具有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我国的喜马拉雅山上有一种叫“眼镜草”的植物,其样子很像一条昂首吐舌的眼镜蛇,使“敌人”望而生畏,其形态有利于它的生存。

  日本科学家发现蕨类和万年青等植物中含有大量类似蜕皮激素的物质,昆虫吃了以后就会加速蜕皮,提早化蛹,最后因发育不全而死亡。

  美国科学家发现:某些柳树在毛虫即将来袭以前,叶片中的细胞会分泌出一种生物碱,使叶子变得异常苦涩,难以下咽。一些饿得发昏的昆虫忍不住饥饿时,要吃柳树的叶子,叶子便会释放出一种激素,促使亚麻酸转化为茉莉酮酸。这种酸再促使叶子中的部分细胞制造一种叫蛋白酶抑制剂的酶。这种酶可以使食叶的昆虫消化不良,还可以帮助叶子细胞制造出一种叫缩胆囊素的化学物质,诱使昆虫感到吃得够饱了。昆虫产生已经吃饱的幻觉以后,便自动走开了。

  生长在南美洲热带森林里的马勃菌,如果人不小心碰着它,它就会像炸弹一样爆炸,冒出一股浓烟,使人和其它高等脊椎动物咳嗽、流泪、奇痒,从而保护了自己。据说,当地印第安人很早就利用此菌作“催泪弹”抵抗过敢来侵犯的敌人。

  落叶松、太平洋水松、美洲梅中含有保幼酮,昆虫吃了后会变成既不像虫又不像蛹的“二不像”怪物,最终导致害虫死亡。甘蓝、芥菜等能合成令各种细菌和害虫讨厌的芥子糖苷,来犯者闻到后,只好退避三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