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传统名方之归脾汤(丸)

 钟家台 2015-01-31

中医传统名方之归脾汤(丸)

51归脾汤(丸)

一、归脾汤与归脾丸的区别

温馨提示: 作为一种老百姓喜爱的常用药,归脾丸能健脾益气、养心安神。那么,归脾汤与归脾丸的区别是什么?

1、归脾丸

  作为一种老百姓喜爱的常用药,归脾丸能健脾益气、养心安神。那么,归脾汤与归脾丸的区别是什么?

从它们的组分来看,归脾汤和归脾丸的用药组方都一样

1)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增强免疫力;

2)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3)黄芪: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

4)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

5)远志:性温,味苦、辛,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临床以制远志为主;

6)酸枣仁:养肝、宁心、安神、敛汗,治虚烦不眠、烦渴、虚汗;

7)龙眼肉:又名益智、蜜脾、桂圆,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宁神、健脾止泻、利尿消肿的功效;

8)当归:性甘、辛、温,能补血活血、护肤美容、增强抵抗力;

  医谚有云:“汤者荡也,丸者缓也”,从这句话来看,汤药是适合病情比较重时用,以取速效,丸药是病情好转以后,继续断病根用的,所以说缓。因此,归脾汤制成了汤药,适合心脾两虚较重时用,以迅速发挥作用,缓解病情;而归脾丸制成丸剂,用药量少,服用快捷方便,则重在病情好转后的调理,进而完全恢复健康。

二、附方

1、归脾汤

《重订严氏济生方》:归脾汤

处方:白术 茯神(去木)黄耆(去芦)龙眼肉 酸枣仁(炒,去壳)各30 人参 木香(不见火)各15 甘草(炙)7.5

制法:水煎服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补血养心。治思虑过多,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用法用量:每服12,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归脾汤

《重订严氏济生方》、《济生》卷四:

处方:白术1两,茯苓1两(去木),黄耆1两(去芦),龙眼肉1两,酸枣仁(炒,去壳)1两,人参半两,木香(不见火)半两,甘草(炙)2钱半。

功能主治:解郁,养脾阴。主思虑伤脾。健忘怔忡,吐血下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三、各家论述

1、《医碥》:脾气虚寒,不能运血归经,故用参、耆、术、草以补脾,又用木香引之;气虚则易散,故用枣仁以敛肝;血不归经则心失所养而不宁,故用圆眼肉、茯神以补心。

2、归脾汤

《济生》卷四、《辨证录》卷六:

处方:人参3钱,茯神3钱,炒枣仁5钱,远志1钱,麦冬3钱,山药3钱,当归3钱,广木香(末)3分,黄耆2钱,甘草3分。

功能主治:补心。主心包膻中之火炽甚,口干舌燥,面红目赤,易喜易笑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3、归脾汤

《辨证录》卷六、《会约》卷十

处方:人参,当归身2钱,黄耆1钱半(蜜炒),白术1钱半,茯神1钱半,枣仁(炒,研)1钱,远志6分,炙草8分,陈皮7分。

功能主治:产后心血虚损,心无所主而觉痛。

用法用量:桂圆肉、莲肉为引,水煎服。

3、归脾汤

《会约》卷十五、《胎产指南》卷七

组成:橘红、胆星、茯神、杏仁、人参、当归、甘草、半夏、枳实、川芎、柏子仁、五味子、白术、桂圆肉。

主治:产后身热感风,痰结胸膈,心经蓄热,以致遍身麻痹,手足牵搐,口痰盛,言语无伦。

4、加味归脾汤

《种痘新书》卷十二

组成:人参12分,白术12分,茯神12分,黄耆12分,地骨皮12分,甘草3分,木香5分,远志1钱(去心),枣仁1钱。

主治:女子闭经,血海干涸,适产出痘。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加减:本方加柴胡、出栀,名“加味归脾汤”。

5、归脾汤

《古今医彻》卷三

组成:人参1钱,石斛1钱(盐水炒),远志肉1钱(甘草汤浸,焙),茯神1钱,枣仁1钱(炒熟,研),白术(土炒)1钱,炮姜5分,木香5分,石菖蒲5分,柴胡3分,炙甘草3分,当归身7分,桂圆肉5枚。

主治:中气不足,思虑过度,饥饱失时,劳役不节,而致中脘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加减:脾疼者,脉见软弱,中气已虚,去当归、耆、术,少加柴胡。

6、归脾散

《正体类要》卷下

别名:归脾散、加味归脾汤、归脾饮、归脾养营汤

组成: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

功效: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

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临床应用:

1)心悸怔忡《南雅堂医案》

用心过度,阴血必受损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之故,生血者心,统血者脾,当握要以图之。归脾汤。《续名医类案》:马元仪治一人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诊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生,清阳不布,故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20剂,即以此方作丸,服之痊愈。

2)心痛《南雅堂医案》

诊得脉细小,右寸涩,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大小便俱见清利,系虚痛之候,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治之。《脉诀汇辨》:邑宰章生公,南都应试,时8月初5日,心脾痛甚,食饮皆废。诊其两寸,涩而无力,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3钱、官桂2钱,煎服之。不逾时痛减,续进1剂,痛竟止。

3)失眠《中医杂志》(1955230

患者是41岁男子,曾患肺结核及肋膜炎。现因工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失眠,最近日益严重,有时夜间只能睡1-2小时,身体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佳,经常头痛眩晕。查体格中等,稍羸瘦,颜色苍白,脉搏稍弱。投与归脾汤,重用酸枣仁4钱,连服3剂,诸症好转。《内蒙古中医药》(1984144):刘某,女,51岁。平素多忧多虑,起初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反复发作,遂致彻夜不能入睡,随之月经失调,淋漓不断已2年。近日面浮,午后潮热,双下肢浮肿,面色白黄无华,舌体胖,苔白中厚,脉象双寸关大而无力,尺脉沉弱。此证系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虚血失统摄,治当健脾益气,养心宁神,归脾汤去当归,加真珠母15g,白芍12g,水煎,服6剂。服药后自觉症状稍有减轻,继用上方加味,后服归脾丸调养而愈。

4)痿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462

于某,男,17岁。因下肢肌肉活动无力,双手指不能伸握20天就诊。症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给予归脾汤加伸筋草1两、活血藤1两治疗。服6剂后,双手指已能握伸,下肢活动明显有力,又服三剂。再诊手指及下肢活动已恢复正常,又给归脾丸1盒以巩固疗效。

5)便血《清代名医医案大全 曹仁伯医案》

便血之前,先见盗汗,盗汗之来,由于寒热,寒热虽已,而盗汗便血之证不除,脉小而数,气阴两虚之病也。归脾汤去桂圆,加丹皮、山栀、地榆、桑叶。

6)紫癜《北京中医》(1953513

朱敏珍,女,23岁,素无其他疾患,惟月经有时不调。一九五○年秋即觉心动悸,胃纳不佳,关节酸痛,精神疲倦,下肢皮肤时常出血,有紫斑点,乃住院,以西药治疗4个月病况无甚转变。现面色苍白,萎糜倦怠,月经不调,食欲不佳,声低微,心动悸,四肢无力,睡眠不佳,关节酸痛,下肢有紫斑点如环状,大小不一,躯于及上肢较少。乃处以归脾汤作煎剂,每日1服,诸症减轻。继续进剂至三星期,诸症若失,已照常工作。

7)项疽《得心集医案》

黄荣青,项外结喉之间,忽生硬疽。延医调治,与疏风化痰之剂,疽形渐长,按之坚而不痛,不寒不热,不痒不疼。由于思虑郁结,营卫留滞,以致气结不行,当进益气和营之药,不治而治也。连服归脾数10余剂,其核疽自化而消。

8)崩漏《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产后百脉空虚,气血俱伤,冲任不振,半月血来甚涌,所谓冲伤血崩是也。寒热,乳房作胀,五心烦热,诸虚迭见,日以益甚,脉来弦数无神,先从太阴阳明主治,冀其胃开进食,诸虚可复。归脾汤去木香,加枸杞子。《江西中医药》(1959314):治疗崩漏20例,其中11例属脾虚型,用本方治疗,皆获痊愈。一般服药3-9剂出血全部停止,兼症逐步消失。有1例出血已3个月之久,用本方3剂后症状减轻,出血减少,服至12剂后获愈。

9)带下《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460

马某,女,33岁。近1年来白带多,蹲下时白带滴流而下,质清稀,无臭味。就诊时面色无华,全身无力,背寒肢麻,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脾气虚弱,寒湿带下,方用归脾汤治疗,3剂后,白带即止。

10)脑外伤后综合症《新医药学杂志》(1977921

用本方加减治脑外伤后遗综合症88例,均为脑震荡、脑挫伤等闭合性颅脑损伤,治疗后仍有头痛、头晕、昏胀、健忘、失眠、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苔白脉细等症状者。以本方加减,辅以西药谷维素、r-氨酪酸等。效果:痊愈41例(45.5%)、显效30例(34%)、好转17例(20.5%)。多数病例服药在30剂以下。

各家论述

1)《医方考》:《内经》曰:五味入口,甘先入脾。参、耆、苓、术、甘草,皆甘物也,故用之以补脾;虚则补其母,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所以养心而补母;脾气喜快,故用木香;脾苦亡血,故用当归。

2)《古今名医方论》罗东逸:方中龙眼、枣仁、当归,所以补心也;参、耆、术、苓、草,所以补脾也。立斋加入远志,又以肾药之通乎心者补之,是两经兼肾合治矣。其药一滋心阴,一养脾阳,取乎健者,以壮子益母;然恐脾郁之久,伤之特甚,故有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闿气醒脾,使能急通脾气,以上行心阴,脾之所归,正在斯耳。

3)《古方选注》:归脾者,调四脏之神志魂魄,皆归向于脾也。参、术、神、草四君子汤以健脾胃,佐以木香醒脾气,桂圆和脾血,先为调剂中州;复以黄耆走肺固魄,枣仁走心敛神,安固膈上二脏;当归入肝,芳以悦其魂;远志入肾,辛以通其志,通调膈下二脏,四脏安和,其神志魂魄自然归向于脾,而脾亦能受水谷之气,灌溉四旁,荣养气血矣。独是药性各走一脏,足经方杂用手经药者,以黄耆与当归、枣仁与远志有相须之理,且黄耆味入脾而气走肺,枣仁味入肝而色走心,故借用不悖。四君子汤用茯苓,改用茯神者,以苓为死气,而神得松之生气耳。

4)《医林纂要》:此方主于滋血,故以人参为君,参、耆、甘、术,皆补脾为滋血之主,脾厚而不生湿则生血矣;龙眼甘补滋润,所以为生血之佐;木香、远志则又能升肾水,以由肝而达之心脾;当归以厚肝之脏;枣仁以节心之用,茯神以止心之妄。

5)《续名医类案》:归脾汤兼补心脾,而意专治脾,观其于甘温补养药中加木香醒脾行气可以见矣。龙眼、远志虽曰补火,实以培土,盖欲使心火下通脾土,而脾益治,五脏受气以其所生也,故曰归脾。

6)《会约》:凡治血症,须按三经用药,以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此方三经之主也。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龙眼,补心以生脾土;参、耆、术、草,补脾以固肺气。土患燥,当归以润之;土患滞,广香以疏之,总欲使血归于脾也。

7)《成方便读》:夫心为生血之脏而藏神,劳即气散,阳气外张,而神不宁,故用枣仁之酸以收之,茯神之静以宁之,远志泄心热而宁心神,思则脾气结,故用木香行气滞、舒脾郁,流利上中二焦,清宫除道,然后参、耆、术、草、龙眼等大队补益心脾之品以成厥功,继之以当归,引诸血各归其所当归之经也。

三、附注

归脾散(《古今医鉴》卷八)、加味归脾汤(《古今医鉴》,卷十一)、归脾饮(《痘学真传》卷七)、归脾养营汤(《疡科心得集》卷上)。《口齿类要》无姜、枣。改为丸剂,名“归脾丸”(见《丸散膏丹集成》)、“人参归脾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白归脾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