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丸 人参6克 白术6克 茯神6克 酸枣仁6克 炙甘草3克 炙黄芪6克 远志1.5克 木香1.5克 当归6克 龙眼肉5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或大便不调,心脾疼痛,疟痢郁结;或因病用药失宜,克伐伤脾,以致变症者,最宜之。 归脾汤内术芪神,白术、黄芪、炙茯神各二钱。参志香甘与枣仁,人参、酸枣仁(炒、研)各二钱,远志、木香各五分,甘草(炙)一钱。龙眼当归十味外,龙眼肉五枚, 当归二钱。若加熟地失其真。本方只十味,薛氏加山栀、丹皮各一钱,名加味归脾丸,治脾虚发热颇效。近医加熟地黄,则支离甚矣。 陈修园曰:此方汇集补药,虽无深义,然亦纯而不杂。浙江、江苏市医加入熟地黄一味,名为黑归脾汤,则不通极矣。<内经)“阴阳”二字,所包甚广,而第就脏腑而言。言阳盛阳衰者,指阳明而言;言阴盛阴衰者,指太阴而言。太阴者,脾也。《神农本经》补阴与补中二字互用。盖以阴者,中之守也。阴虚即是中虚,中虚即是阴虚。后人错认其旨,谓参、芪、白术为气药,补阳;归、地、芍药为血药,补阴;谓姜、桂、附子为热药,补阳;谓知、柏、生地为寒药,补阴。满腔都是李士材、薛立斋、张景岳之庸论,则终身为误人之庸医矣。今即以此方言之,方中诸品,甘温补脾,即是补阴之剂,而命方不为“补”而为“归”者,归还其固有也。妙在远志人心,以治其源。即<内经.痿论》所谓心主身之血脉,《生成篇》所谓诸血者皆属于心之旨也。木香入脾,以治其流, 《本草经》名为五香。五为土数,香又人脾,藉其盛气以嘘血归脾之义也。方虽平钝,颇得《金匮要略》调以甘药,令饮食增进,渐能充血生精,以复其阴之不足。若加入熟地黄,则甘缓剂中杂以壅滞之品,恐缓者过缓,壅者增壅,脾气日困,不能输精人肾,欲补肾反以戕肾矣。又有逍遥散加入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更为无知妄作。吾知数年后,必将以四君汤、六君子汤、生脉散等方加入此味,名为黑四君子、黑六君子、黑生脉散矣。堪发一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