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将“要孩子学习”变成“孩子要学习”

 雪峰读书 2015-01-31
很多家长苦恼于督促孩子学习时,你苦口婆心,他无动于衷。什么时候能够变“要孩子学习”为“孩子要学习”呢?苦逼家长们的这一愿望其实可以不再是梦想,重要的是你需要更多与孩子交流的智慧。今天分享的“椰壳效应”就有这样神奇的魔力——

我们在培养孩子时,总喜欢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要求孩子做到什么,不做什么,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导致孩子口服心不服。如果家长能融一分智慧,换一种方式,也会产生像这样的“椰壳效应”。“椰壳效应”真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吗?

什么是椰壳效应

一个孩子很不喜欢吃饭,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一次,孩子的父亲带回了一个新颖別致的椰壳。孩子看到椰壳后爱不释手,父亲就把椰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吃饭的饭碗。结果,孩子爱上了吃饭,问题迎刃而解。这一现象被称为椰壳效应。椰壳效应说的是只要父母找到正确的方法,孩子的厌烦心理就能迎刃而解。同样是吃饭,用孩子喜欢的椰壳当碗,他就能吃得兴高采烈,而用普通的饭碗,孩子就不爱吃饭。它妙就妙在变“要孩子吃饭”为“孩子要吃饭”。

案例重现

8岁的女儿最近这段时间不爱学习,不是回到家就忘了作业这回事,就是作业写到一半,就想看动画片玩游戏,心思全然不放在学习上。孩子的爸爸看见了,又是着急又是担忧,责备的话脱口而出:“你怎么回事?说过多少遍了,做完作业再玩,你怎么就是不听?”面对父亲的责备,女儿总是不耐烦地扭动身子。

原因分析

女儿之所以排斥爸爸的提醒,那是因为女儿在其中感受到的不是爱意,而是责备。父亲在责备她不听话,不长记性,不爱学习和做作业。虽然她迫于父亲的威严不能反抗,但还是通过身体的扭动来表现内心的排斥和不耐烦。相对于直接的斥责,也许和风细雨的解说更有效。

为家长支招

1、换一种方式,用“智慧”要求孩子

如果家长能融一分智慧,换一种方式,也会产生像上面讲的“椰壳效应”。如案例中,当女儿再次企图逃避做作业时,妈妈对她说:“今天晚上我给你讲你爱听的白雪公主的故事,这个故事很长,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所以你最好把作业做好,免得还要留一段故事到明天讲。”让女儿感受到了妈妈的关心,势必会将家庭作业做得又快又好。

2、做个有心人,以孩子的兴趣作动力

自古以来,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反而造成孩子厌学的情绪。如果父母在要求孩子学习时,了解孩子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自主学习,利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并且给孩子以相对自由的选择空间,何愁孩子不喜欢学习,何愁孩子会厌恶或躲避学习?

不妨多问孩子,细心观察,看看孩子是在和同学一起学习时更有效,还是自主探索答案的方式更适合?每个父母都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制造这样的“椰壳效应”,让孩子彻底摆脱厌学心理,爱上学习。

3、用耐心陪伴,把枯燥变得有趣而向往

在学校,很多老师也经常会利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家庭教育中也需要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比如:化枯燥的历史课堂教学为去博物馆参观,化机械的死记硬背为亲子之间的背诵竞赛……寓教于乐,孩子的兴趣马上就会被激发起来,学习效果也会更佳。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应该融入耐心,细心捕捉生活中的“椰壳”,选择恰当的时机将之做成“碗”,以便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寓学于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