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读书成为一种人生方式

 阡陌躬耕 2015-02-01

        让读书成为一种人生方式

                              本报特约评论员张家昌

每天挤一点时间,手抚书卷,享受墨香,精研潜思,在精神的深呼吸里寻找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世界

读书是个说不尽的老话题,说说新近的几点思考。

一曰:响应还是享受?因为有提倡,有号召,有布置,甚至有将读书学习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的文件规定,于是积极或消极地摊开书来,这叫“响应”。或因家庭濡染,或因学校、社会有益影响,或因确有一种与书一见钟情的禀赋,以读书为乐事,且渐成习惯,渐成一种生活选择,一种人生方式,这叫“享受”。响应与享受,动力不同,结果也便大不相同。响应者中,一部分人由强迫自己坐下来到渐渐读出意味,到有点时间就坐下来阅读思索一番,再到将读书所悟融入生活、事业而感知充实、清明,从而将读书作为每日不可或缺的功课,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响应变成了享受;一部分人因耽于事务繁忙、应酬难却,脑弦松弛,而终至书页尘封;还有的人,则“验证”出读书学习的优差从未在身边哪个干部的“选拔任用”中兑现过“重要依据”,于是“看透”,以至愤而弃书如敝屣!而享受者,则深信书中自有美艳如玉的人生风景,有贵于黄金的智慧宝藏,人生长途好书相伴,有良师,有益友,有剑胆,有琴心,有甘泉,有美味,因而饱暖饥寒,无阻于他们灵与肉的开发、提升和美丽绽放;悲喜成败,无损于他们气质风度的青葱优雅;生活熙熙攘攘、尘土飞扬,他们气定神闲,执着又洒脱;人生短暂,他们却与先贤会心、与后人有约而拥有过去和风景无限的未来。

二曰:“有用”还是“无用”?这个问题在读书史上被反复提出,原因是读书这种行为难以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当社会问题突出,学得文凭未必能换来一个岗位、取得学历未必能获得一份相应薪金、一份好的学习培训成绩未必能在职级提拔中受到青睐时,更加难掩态。是的,读书行为不是一种技艺能够出产品,不是商业活动能够换货币,不是枪杆子和政治意义上的“笔杆子”能够出政权。从这个角度说,除了备好食材烹调前可以翻一下菜谱之外,读书真无用。但人们又广泛认可培根所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广泛认可“知识改变命运”,广泛认可读书识字人和文盲的显著差别。这就是说,读书还是有用。只是读书之用,主要的是大用而非小用,长用而非急用,“虚用”而非“实用”。从动物中站立起来的人类,除需五谷鱼肉蔬果滋养肉体之外,更需知识文化精神营养灵魂,以使自己更真更善更美更完善更高尚从而更加人化。从知识到文化到精神,这就是读书行为的摄入、消化、吸收、发挥作用的系统。它建构的是人的知识的肌体、文化的血脉、精神的气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读书之大用以至于显现到容颜举止了。享受到读书大用,面临“小用”、“急用”、“实用”时,虽不会事事迎刃而解,但会立足前人和今人已经抵达的高度,多一些智慧,多一些气度,格局会大一些,因而通灵活脱一些—这就是说,对于“小用”、“急用”、“实用”,读书也是有益的。

三曰:读屏还是读纸?近两年提倡读书者,多将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花样繁多的屏幕和终端与纸质书对立起来,指为导致碎片化轻读、读图化浅读、娱乐化戏读的“罪魁祸首”。这与一百年前面对报纸的兴起,尼采因担心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而忧心忡忡,是一样的情景。分析起来,因科技发展,原来只有单一的纸质承担的文化传播承续的任务,获得了多种介质、多种手段的承载和表达,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福音。读屏使阅读更便捷—更便于抓住分秒片刻随时读、更便于检索需要的内容,也更轻灵—一屏在手,千帙万卷悉数囊括、笔墨纸砚任凭施展!自然,节奏急促、灵肉疲累的现实生活使人很难有一份沉静,日夜汹涌的钱潮物欲又使得“屏”面充斥感官诱迷、心神蛊惑,在碎片化的时间吞几口劣质快餐甚或饮鸩止渴,这样的负效果确实存在,但这不是“屏”之罪而是人之过。科学对待,屏、纸兼用,读屏以跟踪时代、获取信息—包括系统阅读、深度阅读的线索,然后每天雷打不动地挤一点时间,手抚书卷,享受墨香,精研潜思,在精神的深呼吸里寻找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世界,不亦乐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