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累变化,谋求课堂改革

 天一天 2015-02-02

积累变化,谋求课堂改革

韩孟宽

随着全国新课改的推行, 2005年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这样一个理念,一方面展开全校“思想解放大讨论”,另一方面外出参观杜郎口中学,然后学校要求把讲桌撤掉、让学生对坐、组建课堂学习小组。这是我们课改的第一个高潮,主要是造改革之势、普课改观念。这一时期的改革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强推,所以改革更多地体现在形式上,或者说也只能体现在形式上。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新课改要深入下去,必须有老师的真正参与,2008年起,我们摒弃了口号式、运动式的工作模式,而采用了开放的课题式工作模式,一方面用课题确定学校教学工作方向,另一方面用开放来吸引老师参与。

在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课题是“微格教学”,对教学的各环节进行分解,如组织教学策略、教学目标设计、课堂导入设计、教与学的设计、师生互动设计、课堂容量和密度、课堂反馈、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每一个环节面向全体教师招聘课题组成员,课题组协商分工并固定活动时间、地点,然后在学校教学干部会议上汇报,通过后在全校教师会上进行讲解、示范。同时,与主课题 “微格教学”相配套的有:“课堂观察”课题组、“同课异构”课题组、“课堂学习小组”课题组、数学“先学后教”课题组、语文阅读课课题组,还有课件设计大赛、课堂设计大赛、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展示课、年轻教师汇报课等。这种“舞台效应”,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通过教师研究、教师示范、教师比赛这种使新课改理念真正走进了课堂。

2012年,市教研室到我校督导工作,在评课反馈时说,我校的课堂教学在全市是一流的,第一有新理念,第二没花架子。

任何工作都很难一蹴而就,同时,任何具体措施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失而会效益递减。

意识到这一点,从2013年起,我们就在酝酿第三个课改研究高潮:在这一年,我们学校的教师北上衡水观摩“名校同课异构”、南下杭州学习“翻转课堂同课异构”、东南到福建参加“思维导图”的培训、西南到永威中学再次聆听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实践模式,每次外出学习,我们都采用教师自愿报名与学校选拔相结合的原则,组成教师学习团队,学习归来后的教师不仅要做报告、谈心得,更要根据学习心得结合我校实际上一节“实验课”。

为了助推本轮次的课改高潮,11月初,我们学校又请来了北京大教育(ETS考试评价中心)专家团入课堂视导工作,每科专家听课九节、集中评课两次、做关于课堂教学的报告一次,这一次活动触及到教师的内心,专家的点评更是引起了老师震动与共鸣,在老师们写的反思中,改变、以学为主、为学而教等成为高频词。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采取了几个措施:一、各年级备课组结合大教育专家团的指导对本学科的课堂进行讨论,一要找出问题,二要思考解决方案;二、各年级选报优秀教师心得,学校进行编辑出版;三、学校组织教研人员再次制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加强对“思维可视化”、“ 深度学习”的研究;四、召开学校教师会,校长亲自做动员,一方面重申“为学而教”的理念,第二方面提出本轮次课改的策略是:“自下而上的创新、自上而下的支持”,第三,提出本轮次课改的方向和目标要建设课堂的“新常态”。

本轮课改高潮正在进行中,高三年级的课堂教学案已新鲜出炉,高一高二正在跟进听课寻找“最佳课堂”。

回顾这三个阶段的课改,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先有“让学生动起来”的观念和“学生对坐”的形式、再有“微格教学”的细化与深化,现在是“为学而教”的理念和再实践。

每一个高潮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消化吸收期,毋庸置疑也是一个消解期。正是对课改的消化,使我们前进的步伐更坚实;也正是对课改的消解,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