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美国,喝咖啡就是爱国

 haosunzhe 2015-02-02

点击标题下方的美国留学那点事关注我


《白宫主人们的咖啡情结》

选自《青年参考》2015年1月7日,作者:贾晓静。


咖啡,作为美国的“爱国饮料”,自然而然地得到绝大多数白宫主人追捧。历任美国总统引领着国民的咖啡消费观,其中的佼佼者更从中发掘出巨大商机,顺带推动了咖啡文化的普及。


“自从白宫中有了总统,那里就有了咖啡。”此言不虚。咖啡一直是美国政治家的宠儿,自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始,美国总统们最爱的“杯中物”,就非咖啡莫属。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援引史料称,1770年,尚未“革命成功”的华盛顿托费城一位商人进口了200磅(91公斤)咖啡,并特别写了一封感谢信。华盛顿对咖啡的爱可谓“至死不渝”——去世前几周,他还央求朋友捎150磅(68公斤)当时最好的摩卡咖啡回来。


此后,从被称为“对美食全无兴趣,只爱苹果和热咖啡”的林肯,到从早餐到工作时间咖啡杯不离手的尼克松,还是在哪怕最忙碌的日子里也得专门挤出一点时间品尝咖啡的卡特……这种褐色的饮料,在几乎每一任美国总统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扮演过重要角色。


美国总统何以如此钟情咖啡?学者戴维·考特莱特在其著作《上瘾五百年》中给出了这样一种解释——“茶叶是18世纪70年代英国苛税与暴政的象征,也是(北美)殖民地一心抵制和破坏的目标。于是,作为其对立面,咖啡摇身一变,化作爱国饮料。”


如此说来,也难怪18、19世纪的美国总统,都对喝咖啡青睐有加,身体力行。


谈到咖啡在美国民间的推广者,华盛顿的接班人——约翰·亚当斯首当其冲。1774年7月6日,身为“茶党”领袖的亚当斯在给妻子的家书中这样写道:“每天下午我都饮用咖啡,我必须承认它非常美味……人们必须普遍放弃茶,我必须戒掉它,越快越好。”


亚当斯的“全民咖啡梦”很快如愿以偿——一度钟爱饮茶的美国人毅然放弃了这种口味清淡的饮料,转而爱上了色如焦墨、口味苦涩的咖啡。“戒茶叶、喝咖啡”蔚然成风。


到了19、20世纪之交,西奥多·罗斯福更是把“喝咖啡”的历史传统发扬光大,他的子女不遑多让,首次把咖啡作为一门生意来对待,让咖啡文化在更多普通市民心中扎了根。

“罗斯福咖啡馆”曾是时尚地标


老罗斯福称得上美国总统中的“头号咖啡师”,此君每天消灭掉的咖啡有1加仑(将近4升)之多。对一位患有严重哮喘和心脏病的病人来说,这几乎是“杀手级”的用量。医生屡次建议“老罗”戒掉咖啡,后者始终不以为然。坊间传言,罗斯福喝起咖啡来并非小酌,更似牛饮。这个被女儿形容为“恨不得在每一场伦理上做新娘,每一场葬礼上做尸首”的老男人,擅长使用一只超大号的咖啡杯,这只杯子被旁人戏谑地冠以“浴缸”之名。


在父亲耳濡目染下,罗斯福家的后生们早早地爱上了咖啡这种异国饮品,日久天长,便萌发了在公众中传播“咖啡文化”的创意。于是,兄弟姐妹们合力开办了美国第一间异国风情的连锁咖啡馆——“巴西咖啡屋”,比如今风靡世界的星巴克连锁咖啡早了半个世纪。


据美国《史密森尼杂志》介绍,老罗斯福的长子科米特是咖啡馆的头号发起人。1913年,科米特在阿根廷担任银行高管期间,曾与父亲一起在亚马逊河流域探险。南美的迤逦风光、珍禽异兽令他大开眼界,新鲜的咖啡豆、悠闲的生活节奏,更让科米特深深着迷。


回到美国,科米特打定主意,将时尚大都会纽约作为推广异国“咖啡文化”的起点。他曾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自己理想中的咖啡屋,不仅能让忙碌的市民喝上最新鲜的咖啡,也应该让顾客享受到暌违已久的“社交空间”。


1919年11月,罗斯福家族的“巴西咖啡屋”在纽约西区一所外形雅致的石头大楼里正式开业。咖啡屋内饰由“老罗”的小女儿埃塞尔主持设计——墙壁上铺着绿色与金色相间的巴西竹壁纸;上面挂着伏尔泰(据说此公每日大啖咖啡50杯)、莎士比亚等著名咖啡爱好者的照片。房间的角落里还点缀着如公驼鹿头之类的珍禽异兽标本,异域风情浓郁。


正如星巴克开启了现代咖啡屋提供上网空间的先例,“巴西咖啡馆”也开历史之先河——率先为顾客提供读写空间。大堂内的30张橡木桌上,统一摆放着印有“巴西咖啡屋”大名的信纸、信封和墨水。在人们触手可及的地方,还陈列着字典和各式百科全书。


如此“文艺”的设想让巴西咖啡馆名声大噪,慕名而来的宾客络绎不绝。从演艺明星、新闻记者到作家、音乐家……纷纷云集至此,很快,这里就成了全纽约最时髦的地方。


回想起昔日情景,创始人之一菲利普·罗斯福颇为自得。“我们为大众提供了闲适的环境。在那里,人们闲聊、写信,品尝三明治和蛋糕。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感受到真正的咖啡。”


生财有道与造福大众兼得


“品尝真正的咖啡”的确是罗斯福咖啡屋成功的秘诀。


在百年前的美国,受制于落后的物流业,市面上优质、新鲜的咖啡非常罕见。大多数餐馆或家庭只能凑合使用预先研磨好的罐装咖啡。在科米特看来,如此粗糙的咖啡饮用习惯,是在扼杀这种饮料“天然的美味”。他精心打造的咖啡屋决不能如此简陋。


在“巴西咖啡屋”,客人可以近距离观赏年轻的经理——A·M·萨拉萨尔是如何优雅地炮制一杯现磨咖啡的:细心地挑选、烘焙、研磨好一粒粒咖啡豆,小心地用开水浇湿盛满咖啡粉的特制容器,然后即可屏息凝神,静候一小股带着浓香的黑色琼浆缓缓流出……


“巴西咖啡屋”一炮而红,也和罗斯福家族“恰当”的创业时机不无关联。彼时,禁酒令刚刚发布,空虚乏闷的人们渴望新鲜的刺激。咖啡馆的出现填补了酒吧没落的真空。


“禁酒令为纽约带来了福音。”威斯康星州《简斯维尔每日公报》如此评价咖啡馆,“那就是建立一座现代咖啡馆。在那里,人们享受到真正的咖啡,而非一杯简单的单宁酸汤。感谢罗斯福家族……(为人们)带来这一前景无限的产业。”


当然,也有人对罗斯福家族的生意提出质疑。批评者认为,“边喝咖啡,边消磨时间”违背了美国的“质朴民风”——“政府的管理者们打算鼓励人们追求在外徘徊的‘贪婪和浮华’,是吗?”一位记者在《瞭望》杂志上“吐槽”,“显然,他们正有此意。”


事实上,“巴西咖啡屋”当时确实碰到了麻烦——由于店长萨拉萨尔另起炉灶,咖啡馆的姓名权陷入纠纷。为免于诉讼之苦,罗斯福家族将咖啡馆更名为“双R咖啡屋”,新名字中的两个R象征着两大股东——罗斯福家族,还有“老罗”的侄子梦露·道格拉斯·罗宾逊。


“双R咖啡屋”依然红火,陆续开设了4家分店,直至创始人们开始对经营感到厌倦。至20世纪30年代初,他们纷纷发现了新的兴趣点,并因此分道扬镳。随着科米特前往印度支那继续冒险,其他几人投身政坛,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的双R咖啡连锁,不得不在老主顾们的遗憾中谢幕了。


奥巴马是极少数“另类”


罗斯福家族对美国咖啡文化的弘扬贡献甚巨。其实,相比“老罗”一家,他的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在这方面也不逊色。一本1968年出版的“总统食谱”揭秘:每至晨曦,咖啡机都会和早餐托盘一道被呈送到罗斯福的卧室,以便他按照不同需求,调配浓度适当的咖啡。


二战爆发后,咖啡的身价扶摇直上,成为定量配给的物资。身为领袖,罗斯福身先士卒,主动减少咖啡消耗量。据第一夫人埃莉诺回忆,当时,整个白宫班底——包括总统在内,每天都只有一杯咖啡的配额。为了能多喝一点,她那位自诩“咖啡专家”的丈夫奇招百出,只为用有限的原料做出可口的咖啡。“他教我把用过的咖啡渣晾干,混入一茶匙到新鲜的咖啡粉里,这样就能煮出不错的咖啡。”这种循环煮制的咖啡,日后得名“罗斯福咖啡”。


另一个政坛名门——布什家族,也涌现出不少痴迷咖啡的“狂热分子”。老布什保持着每天喝10杯咖啡的习惯,直到1991年因甲状腺和心脏异常入院治疗,并被要求彻底戒绝咖啡。然而,出院才两周,他就无法忍受没有咖啡因的饮料,再次捧起了咖啡杯。


乔治·W·布什继承了老爸对咖啡的热爱。每天清晨5点半,小布什都会在助手的帮助下煮上一杯咖啡,看着早报,开始全天的工作。小布什的妻子劳拉回忆称,他们离开白宫后的头一天早上,丈夫循例煮了咖啡,少了助手的协助,“他显然已经忘了该怎么做”。


咖啡也给美国总统带来过争议。克林顿在任上,曾经举办过一次“在白宫同总统喝咖啡”的筹款活动,而美国法律规定禁止以任何价格出售进入白宫的入场券。不仅如此,莫妮卡·莱温斯基送给克林顿的礼物清单中,一只做工精美的咖啡杯也赫然在列。


有传统则必有例外。尽管咖啡在白宫内外人气爆棚,但也有少数美国人对它“不感冒”,种种蛛丝马迹表明,现任总统奥巴马便是其中之一——


无论是在椭圆形办公室、“空军一号”专机还是战情室里,奥巴马总是手握一只乳白色镶金瓷杯,里面装着什么却无人知晓。他的亲信对此讳莫如深,以“安全”为由百般搪塞。


不过,一位具体身份未知的白宫助手曾在无意间透露,奥巴马那只神秘的杯子里,盛着的永远是茶。这一点,得到了奥巴马的前演讲撰稿人、咖啡爱好者乔恩·法夫罗的印证:“老实说,我不记得奥巴马喝过咖啡。他经常要茶喝,但从不要咖啡。”

投稿/合作:usashare@hotmail.com

关注“美国留学那点事

我的微信号:usashar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