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书院邮票

 宜人春光 2015-02-02
    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学术的繁荣都发生过重要作用。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如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书院主管人员的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兼作皇帝的侍读,“以质史籍疑义”。此外,唐代有些私人读书讲学之所,也称为书院,如:皇书院,在江西吉水县,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松州书院,在福建漳州府,唐陈与士民讲学处;义门书院,在江西德安县,唐义门陈衮即居左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梧桐书院,在江西奉新县, 唐罗静、罗简讲学之处。

    书院盛于宋初。唐末五代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官学废弛,教育事业多赖私人讲学维持,宋初的统治者仍在忙于军事征讨,无暇顾及兴学设教,于是私人讲学的书院遂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影响极大、特点突出的教育组织。宋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宋初最著名的书院,除公认的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之外,还有茅山、石鼓等。这些书院一般是由私人隐居读书发展为置田建屋,聚书收徒,从事讲学活动;设置地点多在山林僻静处,后世认为这是受了佛教禅林精舍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和教学经验,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珍贵遗产,其影响已遍布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至今在这些国家仍有不少书院,而且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1998-10《古代书院》特种邮票  1998.4.29 

中国古代书院邮票

    国家邮政局于1998 年4月29日发行《古代书院》特种邮票一套四枚。邮票图名分别为: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书院。这套《古代书院》特种邮票,取材于北宋四大书院。设计者采用高清晰度扫描制版工艺,层次细腻清楚,体现出一种书院特有的宁静安祥、古朴典雅的书卷气息。


    第1图【应天书院】原址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因商丘古称睢阳,所以又称“睢阳书院”。始建于五代后晋时期,创办者是乐为教育的杨悫。后杨悫的弟子戚同文继承师业,成为一代经师,至北宋初年,他培养的学生中科举者多达五、六十人。戚同文去世后,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商丘富户曹诚出资就其地筑学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生徒,盛况空前。这所书院因迅速发展,人才辈出,很快得到朝廷的嘉奖,赐匾额“应天府书院”,从此取得了官学地位。公元1017年,23岁的范仲淹慕名前来求学,苦学5年,考中进士,并成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不久,朝廷将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宋时,称商丘为南京),成为国家的最高学府之一。公元1027年,知府晏殊聘范仲淹主管学府,他以育天下英才为己任,培养了大批人才,使应天书院达到了鼎盛时期。他在《南京书院题名记》中记述了书院的沿革和办学经验。在北宋四大书院中,唯有应天书院建于平原闹市,因而不断遭受兵灾战乱之祸,历尽黄河水息灾害,虽几经修整,终难保全,现仅存有月牙池、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邮票画面为其全景构图(系采用复原规划图进行设计),表现了应天书院的古朴沧桑。

    第2图【嵩阳书院】  原址在河南登封太室山(嵩山东峰)。原名嵩阳寺,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始建。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后周改为太乙书院,宋初又名太室书院,仁宗景稿二年(1035年)始更名为嵩阳书院。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及范仲淹、司马光等都曾在此讲学,据说《资治通鉴》就是司马光在这里及附近的崇福宫写成的。书院门前有唐天宝三年“圣德感应颂碑”,高8米,宽2米,书法道劲,雕刻亦见功力。院内有汉武帝游嵩岳时所封的“三将军柏”,现尚存2株。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书院重建,后又增建了书院别墅、藏书楼、讲堂、道统祠等,规模日渐宏大。耿介、汤斌等儒学大师又先后在此讲学,均以阐发程朱理学,继承孔孟道统为己任,以立志、存养、穷理、力行、虚心、有恒为教育原则,培养了不少文人学士。邮票画面为可窥其局部的敞开的大门,表现了嵩阳书院的隐秘幽深。

    第3图【岳麓书院】  原址在湖南长沙岳麓山。最初由唐末五代僧人智睿在此办学。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办书院。至宋咸平二年(999年)太守李允进行扩建,增设书楼、礼殿,并请得国子监赐书,使之规制完备。宋天禧二年(1018年),真宗召见院长周式,赐“岳麓书院”匾额及内府书籍,由此名闻天下。南宋时由著名理学家张拭主教,“造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办学宗旨,成为湖湘学派的主要基地。其间,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来此,与张拭会讲《中庸》之义,手书“忠、孝、廉、节”,刻在前厅左右两壁,开启了闽学和湖湘学派的交流,时有“潇湘洙泗”之说。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度兴学岳麓,朱、张之学成为岳麓学统。宋代及明末,书院曾两度毁于战火。清恢复办学,雍正十一年列为省城书院,藏书达万卷以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巡抚赵尔巽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5年改为湖南大学,1984年该校设立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1988年1月,岳麓书院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以来,书院历经兵火,屡废屡修,现尚存附属建筑文昌阁、御书楼、六君子堂、十彝器堂、濂溪祠、湘水校经堂、赫曦台、自卑亭等。邮票画面为其翠竹掩映下的大门,表现了岳麓书院的秀美幽静。

    第4图【白鹿书院】  原址在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东南。唐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在此隐居读书,渤养白鹿以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于其地建台榭,号为白鹿洞。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洞读书,颜真卿之孙颜翠曾率弟子30余人授经洞中。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称庐山国学。宋时改名白鹿洞书院,设官师,学生常达数十百人。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守时,派人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事宜。他为书院置田建屋,充实图书,确定方向,订立制度,延请名师,并亲自教导生徒,质疑问难。他教学以学生自己读书、自己理解为主,并以讲会、文会、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他以勿事科举勉励学生,希望他们专心求学,莫问世事,莫羡荣华。他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条规》,不仅成为后世书院和各种地方学校所共同遵循的制度,而且影响了整个封建教育的发展。南宋教育家陆九渊也曾在这里讲过学,留有《白鹿洞书堂讲义》。史学家、教育家吕祖谦撰写的《白鹿洞书院记》,记述了书院的始末。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亦曾讲学于此,留有文字。清咸丰初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建。清末改为江西林业学堂。民国初年,康有为曾为书院题额。新中国成立后逐步修整,建立了自鹿洞书院文管所。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内现有圣殿、御书阁、彝化堂等;院外有独对亭、枕流桥、华盖松、钓台等;后山洞中有石鹿。还有存碑百余块,其一为“紫阳手植丹桂”碑石(紫阳即朱熹)。此外,书院学规为朱熹手刻;《白鹿洞歌》为紫霞道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作等。邮票画面为其雄伟厚重的大门,表现了白鹿书院的辉煌兴盛。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原址在县城南门外东侧,它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大中祥符二年,州人曹诚愿以学舍入官,并请戚舜宾主持。l009年,应天府知府把这一请求上报朝廷,宋真宗大为赞赏,立即批准,并使端明殿学士盛度著文评记其事,前参政事陈尧佐题写匾额,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辈出,显盛一时,后人还立有《范文正公讲院碑记》以兹纪念。明正德六年迁城,应天书院也迁往今地----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北。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应试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书院现已不存,政府正计划重建。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南麓,紧临登封市区,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北宋时期中国四大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麓洞书院)之首,以理学著称于世。嵩阳书院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为嵩山佛、道、儒三教荟粹之地。原为嵩阳寺,隋改为嵩阳观,唐改为奉天宫,五代后周改为太乙书院,宋代景佑二年赐额为“嵩阳书院”,成为传播儒家思想,培育英才的教育基地,宋代巨儒程颢、程颐在此创立“二程理学”,司马光、范仲淹、朱熹、韩维、李刚、吕海等都曾在此著书讲学。嵩阳书院古迹文物繁多,文化沉积丰厚,汉封将军柏树龄古老,举世罕见,高20余米,胸径5.4米,树龄4500余年,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授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椐植物学家测算,此柏乃原始柏。在嵩阳书院门前,有一巨型石碑----《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乃纪念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练取仙丹,医病健身而立,碑上的文字雕刻精美,刚柔适度,气势遒劲,为著名书法家徐浩八分隶书,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碑刻,被称为祖国书法宝库中的一颗珍珠。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在书院内,有一明代登封县石刻地图,图上详细刻制着400多年前登封80多处名胜古迹的分布情况和山川河流、道路村落等,乃我国明代石刻县图中的珍品。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愈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著名理学家张木式主持岳麓书院,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从而培养出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湖湘学派多数学者也在岳麓书院学习过。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木式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清初。书院被禁。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等遣送至岳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书“道南正脉”匾额送至岳麓山,岳麓书院又得以复兴。复兴后的麓书院,除了对斋舍屡加扩建外,其书院性质也由民办而逐渐演化为官办。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起,岳麓书院往往由从事诂经考史的著名汉学家主持,学习的内容也由理学转向经史考证,特别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间,更以“群经教授诸子”。此后罗典任山长,“唯以治经论文,启诱后进”。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清代的岳麓书院,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出诸如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著名的湖湘学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10公里处,全院占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山峰至此汇成环状,别具一种格局。靠北的称后屏山,向西的称左翼山,朝南的称卓尔山。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一股清泉从凌云峰来,经左翼山与卓尔山交会处流出,这就是著名的贯逍溪。溪水由西向东,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过东面的峡口,注入鄱阳湖中。白鹿洞本无洞,因山石环天然气似洞形,故名之为洞。白鹿洞原是唐代洛阳人李渤年青时隐居求学之地。李渤养有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唐朝末年,兵荒马乱,各处学校毁坏,到庐山隐居、避难的读书人,常到白鹿洞研讨学问,交流心得。南唐昇元年间,在此处“建学置田”,正式称之为“庐山国学”,任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学习。这就是白鹿洞开办学校之始,比濂溪书院约早30余年,成为庐山的第一所学校。北宋初年,各地设置书院,庐山国学乃改称为白鹿洞书院,从此规模逐步扩大,逐渐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并称。书院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俨如学城。今日白鹿洞书院形成了以礼对殿为中心,有明伦堂、文会堂、御书阁、朱子阁、思贤台、状元桥、门楼、牌坊、碑郡等众多殿堂组成的古建筑群,与周围的山川环境融为一体。

2.2009-27 古代书院(二)邮票  2009.11.15

      中国古代书院邮票

     国家邮政局定于2009年11月15日发行《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1套4枚。

分别为江苏泰州的安定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海南儋州的东坡书院,由我国当代国画大师范曾和邹玉利共同设计。整套邮票以国画的形式,呈现出古色古香、儒雅秀美的大气格调。1998年4月,国家邮政总局曾经发行《古代书院》特种邮票,分别为: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书院。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安定书院】位于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内。南宋宝庆二年(1226),由知州陈垓在北宋教育家胡瑗讲学旧址创建,也称胡公书院、安定讲堂,为江苏省内最古老的书院之一,也是江苏省泰州中学的根基。主建筑为蝴蝶厅(外形似蝴蝶,故名)。书院西侧有960多年的古银杏一株,枝繁叶茂,传为胡瑗手植。高远而博大,精深而亲切,古老而鲜活,泰州诸多遗存中,安定书院最为厚重,最有智性,又最具怀古追圣的震撼。高远而博大,精深而亲切,古老而鲜活,泰州诸多的遗存中,安定书院最为厚重,最有智性,又最具怀古追圣的震撼。

   【石鼓书院】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石鼓的蒸水和湘江汇合处的石鼓山,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约1200年的历史,比岳麓书院的历史还要悠久。时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寻真观旁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书院屡经扩建修葺,韩愈、周敦颐、朱熹、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经过多次扩建重修,石鼓书院成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6年4月,衡阳市正式决定重修石鼓书院。重修石鼓书院工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石鼓山上的仿古建筑群,主要有唐宋时的大观楼、合江亭、武侯祠、李忠节公祠、书舍、石鼓书院山门;二是石鼓山下的桥亭和广场等附属建筑、禹碑亭、石拱桥、石鼓碑廊等。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鹅湖山北麓,原鹅湖寺西侧,与吉安白鹭洲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在此聚会讲学,因此有旧名“四贤祠”。淳祜十年(1250),朝廷命名为“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时,称“鹅湖书院”。鹅湖胜迹,名闻天下,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诗人墨客、一代名流前来寻踪探胜。宋代的陆游、辛弃疾,明代的杨廷麟,清代的蒋土铨等,都曾有鹅湖之行,并留下了他们的文词和诗篇。康熙皇帝还为御书楼题字作对,门额题为“穷理居敬”,联语为“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书院建筑背山面畈,占地约五千四百平方米。八百余年来,递废兴,建筑规模几经变动。今日的鹅湖书院,保留着清代康熙年间的规模。1957年和1983年江西省文化厅分别拨款重修,2006年5月25日,鹅湖书院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离现儋州市政府所在地那大镇四十多公里,是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谪臣苏东坡而建于北宋(1098年),后经重修,明代(1549年)更为现名,古时候是儋州府所在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南历史文化资源的一颗明珠。东坡书院为历代儋州最高学府,培养了不少人才,成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里古林幽茂,群芳竞秀。载酒亭、载酒堂等建筑古色古香。东坡书院坐北朝南,院门轩昂宏阔古雅别致。门上横书“东坡书院”四字,为清代举人张绩所题。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檐州州守张中和黎族读书人家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一座房屋,既可作苏东坡及其少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文会友的地方,苏东坡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堂”。清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书院旧址虽已经历了九百年的风雨侵蚀,但当地人民出于对苏东坡的怀念仰慕之情,几番修建、扩建,现在东坡书院已完全恢复了当年风貌,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点。 

   《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由著名书画家、南开大学教授范曾和著名画家邹玉利共同设计。该特种邮票选题全套4枚,分别为:江苏泰州的“安定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和海南儋州的“东坡书院”,面值均为1.2元。整套邮票以国画的形式,呈现出古色古香、儒雅秀美的大气格调。票面上,唐、宋时期的文人大家韩愈、胡瑗、陆九渊、朱熹、苏东坡等神态、动作各异,以白描手法跃然邮票之上,与四大书院的古朴建筑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书院的人文气息彰显无遗,可谓“岁月沉书迹,儒风亦悠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