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用官场思维看待大学校长的变化

 汉青的马甲 2015-02-02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正式接任环保部党组书记,成为此间关注度最高的消息之一。舆论对这位环保专家履职环保部,寄语厚望,也对他担任清华校长三年的职业化表现给予好评。但有一个问题,估计大家还没来得及考虑,即他之后,谁来出任清华校长。原校长调离、卸任,新校长却迟迟不到位,这在近年来,有一种成为常态的趋势,这给大学的管理带来不便,希引起重视。

虽然陈目前的清华校长职务还没有被免去,但他不可能兼任太久,而且媒体的报道,也再次呈现陈职业化的一面——据媒体报道,“无论是这位校长开始张罗着搬家,还是会议室里他不再如过去那样‘掌控会议进程’,都清晰地透露着要走的信号。”这显示陈已开始进入新的岗位角色,而在清华校长岗位上难再投入更多精力。有关部门需尽快考虑继任人选,不要出现其他学校已多次出现的校长一职空缺的情况。

前不久,南方科技大学新校长、中山大学新校长先后到任,这让关注两校新校长的人士松了一口气,因为南科大的校长一职在朱清时卸任之后,已空缺半年之久,之前南科大首届毕业生授予学位,整个仪式因新校长未到位而十分低调,而中山大学的校长也空缺了3个月,如果其校长职位再继续空缺,当年发生在浙江大学因校长空缺而闹出的毕业证书签名章风波可能又会在中大发生——20133月,浙大校长调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同时被免去校长职务,但新校长人选却没有宣布,结果问题出现了,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是要盖校长名章的,虽然教育部批示,用暂时负责行政的党委书记的名章代替,但这还是引起议论纷纷,而新校长迟迟没有确定,还令浙大校友感到不安。

从干部的选拔、任命来说,大学校长职位出现空缺,是可以理解的——前任因工作原因被调离,有关部门选任新校长需要时间——但是,这还要从学校办学角度进行思考,校长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肩负很重要的行政职责,在很多重要仪式场合,比如新生开学、学生毕业、学位授予等,是学校形象的代表,因此,在新老校长的交替上,需尽可能做到无缝衔接,在老校长离任的同时,新校长上任。

实行校长公选制,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如果现任校长向学校理事会提出不能继续担任校长,学校理事会会事先做好选任新校长的准备,而不是措手不及;其次,按照事先聘任校长的约定,原任校长通常会担任校长职务到新校长到任,而如果原任校长不能继续履职,那么,学校理事会则可临时任命代理校长,直到选拔到合适的人选。

我国于2012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校长公开选拔,但目前试点的学校还不多,大部分高校,还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校长的选拔和任命,因此,在校长的选任中,会更多从干部管理、任用考虑校长一职,因此,也出现各种国外大学选任校长所没有的现象,令舆论议论纷纷,比如,我国校长的任期普遍偏短,与国外校长有的可连续担任40年不同——哈佛大学校长的长任期制,甚至被作为学校成为一流大学的一条经验——我国校长按规定,只能在同一岗位干满两届10年,校长平均任职期只有4年左右,这次新闻的主角清华大学陈吉宁只在校长岗位上干了3年,舆论对其三年内从正厅升到正部,多有赞叹,可却较少关注短任期对清华办学的影响。

由于我国公办学校有行政级别,大学校长有正厅或副部的行政级别,因此,校长虽然在大学之内,但有一个重要身份是官员,所以,追求官场职务晋升,也成为校长们的职业追求,一个校长如果连续在一所学校担任校长职务10年,没有晋升,会被视为没多大进步,反之,如果很快从校长岗位上走向政府部门,升为正部,则被视为其本人和学校的荣光。这显然是从官员身份看校长,而不是从教育家角度看校长,也引导一些校长急功近利地追求任期政绩,而不是从长远思考学校的办学。

再比如,我国校长还有交流轮换,从一校校长岗位换到另一校校长岗位,从高级干部管理角度看,这无可厚非,可从选拔适合一校办学特点的人选看,适合在一校担任校长,并不一定适合在另一校担任校长。

办好我国大学,需要一批有教育家理想的校长,也需要与之相应的校长选拔、管理制度,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到,要逐渐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包括完善校长选拔机制。贯彻纲要和决定精神,要用去行政化、职业化、专业化要求,实行校长的选拔和管理,这有利于大学摆脱行政色彩,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