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善心智模式优化思维品质

 灵藏阁 2015-02-03

一、什么是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通俗地,就是一种由于人经历习惯、知、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的、固定的方式和行为习惯

心智模式的形成有一个漫程,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和所,包括家庭和学校教育、生活和工作实践的点点滴滴,都会在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概念。正是印象和概念,促使人们对待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想法、法和采取不同的行方式。

心智模式通常不易被察,一旦形成,将使人们自或不自地从某个固定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生的问题,并用习惯的方式予以解决。心智模式可能是简单的概括性看法,也可能是复杂的理。但不管怎,心智模式会影响人的思维,而影响如何采取行

一个例子:一天,朋友你下午 1 点在购书中心正口等。可是,你等到 115 分,朋友没有到,电话系不上。如果你认为这个朋友“向来很守的”,这时,你可能就会猜他是不是堵临时有事,甚至担心他会不会出什意外,随之生的情绪则解、担心等,而你所采取的行可能是继续等待;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个朋友“是没有时间观念”,你可能就会躁、抱怨,随之生的情绪则是生气、懊等,而你所采取的行可能是指,甚至是扬长而去。

从某种程度上,心智模式也可理解为一。当人的心智模式与知事物展情况相符,就能有效地指;反之,就会使自己好的构想无法实现。比如,有的人对情绪、情感的控制程度高,能够客观辨证的看待人和事、说话办事入情入理、恰如其分、让人心服口服,令人愉快。而有的人往往是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地点、说不合适的话、办不合适的事,哪壶不开提哪壶、令人生厌。这是不同的心智模式在个人情商上的体现。

心智模式是一存在。把心智模式摊开来去体会和知,具有以下特性(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对心智模式特性的描述):

其一,心智模式的普遍性。人类对心智模式的现象早有觉察,但一直认为是特例。《列子》一书中《齐人失斧》的寓言讲到,齐国一人丢失斧子,怀疑邻居偷走(假设),他觉得邻居的一言一行越来越像偷窃者。后来斧子找到了,横看竖看不像是个贼。不少人把齐人归为另类?认为这是一种神经过敏者(个别现象);忠告人们看问题切忌戴有色眼镜,看问题不要拍脑袋想当然。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心智模式,是人的认识与行为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总是通过自己特有的心智模式思考与行事的。

其二,心智模式的偏执性。心智模式是人们观察世界的工具。换句话,人们总是透过自己的心智模式来解释世界。人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是存在的完整的)与经观察后记忆在头脑里的东西(是假设的简化的)往往是不一致的,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东西,符合自己口味(由心智模式决定)的东西,给以记忆、利用,而对不符合口味的东西却视而不见而排斥,从而本能地强化了自己原有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偏执性使人们难以客观、公正地观察和思考,往往做出轻率的决定。

其三,心智模式的不断完善性。由于现代社会高度复杂的分工,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不可能完整地观察事物,只能是盯着自己身边熟悉的片断;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化,造成了人的心智模式往往较大地滞后于事物的发展;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身份、工作的不同,文化背景、教育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及价值多元化等等,造成了人的心智模式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因而,人的心智模式总是面临着不断地改善、修炼的任务。

其四,心智模式的两重性。表现在拥护理论与实际使用理论的分离,这种分离并不是有意识的阳奉阴违讲一套,做一套,而是人们确实相信一种理论,甚至是肯定的拥护,但行动时却无意识的抛开拥护的理论而按一种自身实际的理论而为。

其五,心智模式的隐蔽性。心智模式一直在指挥人的观察、思考及行为而很难被自己所觉察,把想当然误认为是理性的,把习以为常莫名其妙地认为理所当然。

二、心智模式与思维品质的内在关系

心智模式与思维品质密切相关,思维之所以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是由于它能对进入头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这种加工就是运用心智操作。心智模式和思维品质的联系也就体现在这里。

所谓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人类的思维主要是言语思维,是抽象理性的认识。就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不同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会表现一定差异。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超常智力的人抽象概括能力高,低常智力的人往往只是停留在直观水平上。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脑子活”。它的特点包括: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地作综合的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灵活性反映了智力的迁移,如我们平时说的,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等。灵活性强的人,智力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起步思考问题,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人类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要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都离不开思维的独创性品质。独创性源于个人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伸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独创性就越突出。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发问,这是思维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于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五个特点。正是有了批判性,人类才能够对思维本身加以自我认识,也就是人类不仅能够认识客体,而且也能够认识主体,并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比如,智力超常的人,在思考问题时敏捷,反应速度快;智力低常的人,往往迟钝,反应缓慢;智力正常的人则处于一般的速度。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将思维活动作为一种心智操作来看待,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方法:

(一)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要进行这样的心智操作就需要运用记忆中储存的知识形成一个分析标准,用这个标准去进行分析。例如,对一篇文章可以从思想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从艺术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一块矿石,可以从物理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化学组成成分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选择的分析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与分析相对应的是综合。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客观事物本身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是有其内部联系的,如果不顾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任意将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结起来,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

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首先表现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对整体的认识只能是空空洞洞的。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认识可能囿于枝节之见而不能掌握事物的整体。一种有效的分析是将一个整体的几个部分或几个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叫做综合分析。

例如,如何用6根火柴构成每条边都等于1根火柴长度的4个等边三角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思考时将问题的条件和要求联系起来分析:在平面上要构成每条边都等于1根火柴长度的4个等边三角形,就需要12根火柴;因而无法在平面上解决;如果把一根火柴当两根用,使1根火柴作为两个等边三角形的一条公共边,构成一个三角锥体,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种分析以问题的条件和要求的联系作为分析标准,从而看出了一根火柴可当两根使用。

分析和综合的统一还表现在它们的相互转化上。分析为最初认识的整体性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认识整体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从而导致对整体性的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整体的深刻认识又会促进对事物各个部分的认识。例如,老师在分析语文课文时,先简单介绍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综合),接着教师讲解各段的内容(分析),从而进一步指出作者是怎样用这些内容来阐述课文的主题思想(再综合),再以课文的主题思想为指导进而阐明课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再分析),这样就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加深。可见,思维活动总是循着综合——分析——再综合——再分析而不断前进的。随着分析和综合的不断转化,人对事物认识的层次也不断深入。

(二)比较和分类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心智操作。比较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在空间上同时存在着的事物之间,以及在时间上先后相继的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和同一性。因而,在思维活动时,既可以进行空间上的比较,也可以进行时间上的比较。空间上的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事物进行比较,这有助于我们辨别不同的事物。时间上的比较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比较,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比较是在一定的关系上,根据一定标准进行的。对事物进行比较,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没有标准,无法进行比较,不同的标准当然也无法进行比较,否则就会犯逻辑的错误。

分类是在思想上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心智操作。比较是分类的基础。通过比较,了解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根据共同点可以把事物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可以把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这样就能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系统,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分类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即必须根据对象的某种属性或关系来进行分类。客观上,事物有多种属性,有多种联系,因而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主观上,由于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不同,人们对分类标准的掌握也有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性并列起来进行分类。而要按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

(三)抽象、概括和具体化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把这些共同属性和其他属性分离开来的心智操作。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或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起来的心智操作。例如,我们对各种鸟进行比较以后,抽取出“有羽毛”、“有翅膀”、“卵生”、“是动物”这些共同属性,并把这些属性和其他属性(如短翅的、长翅的、各种不同颜色的等等)分离开来。这就是抽象。同时,我们把这些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鸟是有羽毛有翅膀的卵生的动物”。这就是概括。

抽象和概括是密切联系的。没有抽象就无从概括。同时,抽象又决定于概括,要概括哪些属性,才确定从哪些方面进行抽取。经过抽象与概括,人才能逐步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抽象和概括实质上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为高级的分析和综合。因为抽象实际上是把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的过程,而概括则是把本质属性联合起来的过程。

抽象和概括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水平。一般说来,对事物的具体属性(如事物的外形特点等)进行抽象概括是比较容易的。对事物的联系和关系(如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因果关系等)进行抽象概括则比较困难。

同抽象相反的心智操作是具体化。具体化是把抽象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对象上的心智操作。例如,用举例说明定律、规律;用一般原理来解答习题,做实验作业等。使一般认识具体化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一般的东西,从而使一般的认识不断扩大、丰富和深入。因此,具体化有助于掌握理论知识。不过,要注意的是不要使具体化的例子脱离一般的东西。如果具体化仅仅局限于特殊的事物。那么这种具体化将会妨碍对一般东西的理解。

在具体思维活动中,各种心智操作——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等,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借助于这些心智操作的不同组合,我们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提出和从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三、在改善心智模式中提升思维品质

研究探讨心智模式的目的,在于改善心智模式,提高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善心智模式,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样的心智模式才算是成熟的。我认为,成熟的心智模式有三大标志:

一是能正确认识自我。常言说,人可以走遍天下,却难以走出自己除山中贼易,去心中魔难。能够做到静坐常思己过,一日三省吾身,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价。顺境中,不会错误地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认为凭自己的能耐,好像一切所求都能唾手可得。逆境时,不会过低估计自己,把困难和各种不利的条件看作自己的无能,怀疑自己,贬低自己,动摇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二是能正确认识别人。谚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否认同、接纳你周围的每一个人,承认差异,包容多样,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胸襟和操守的高下。古人讲: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意思是说,君子善于团结人,但不搞帮派;能与众人协调,但观点与目的并非相同。能够见贤思齐、谦和不争,承认差距、正视现实,接受客观、平和心态,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种成熟的境界。

三是能正确认识社会。社会多样性、差异性、丰富多彩性和与时俱进性,要求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科学地认识社会。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面临理想追求遭遇挫折的焦虑和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痛苦等许多现实问题,特别是对一些社会阴暗面、潜规则的东西,不同的人在自控力和应对方式上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异。比如人的有把遭遇挫折比作面对一堵墙,心理不成熟者的态度是撞墙、痛苦,抱怨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而心理成熟者或找梯子翻过这堵墙,或绕过这堵墙。有的人把社会看得一团漆黑,这也不行,那也不对,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都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用以上“三个正确对待”来衡量,人的心智模式或多或少是存在一些缺限的,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它们隐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择其要者,可以找见四块顽石

第一块顽石:归罪于外具体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自己永远是对的。在一些事情上,明明是自己不对,有问题,总要列出种种理由,作出种种解释,推卸自己的责任,毛病都是别人的,自己俨然就是正义和真理的化身。

第二块顽石:墨守成规。想问题、办事情拘于程式,以老眼光看新事物,习惯于按老套路办事,抱残守缺。正应了凯恩斯的一句名言:建立一种新的习惯并不难,难的是从旧的习惯中跳出来。

第三块顽石:片面思考盲人摸象的故事非常典型地描绘了人的局限性。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诗也富有哲理地揭示出处在局部难窥事物的全貌的状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片面思考有局限性,往往造成工作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无序混乱局面。

第四块顽石:心态不正。整天认为社会不公,单位不好,领导不对,同事不行;回到自己家里,也认为孩子没有别人的挣气,老婆没有别人的漂亮,满眼就没有一点好事;工作上自己出不了成绩,却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嫉妒别人的成绩,却看不到别人付出的汗水。总觉得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知道了什么是成功的心智模式,弄清了阻碍了我们前进四块顽石,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呢?   

(一)常用“心镜”照己

生活中我们经常照玻璃镜子,它的作用是用来正容貌、理衣冠的。其实,还有一面镜子,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深藏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心镜”。我们常常用这面“心镜”去照别人,看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行,却很少照照自己。由此产生了诸如“归罪于外”、“自我感觉良好”等心智模式缺陷。要改善心智模式,首先必须把镜子转向自己,先照照自己心态正不正,不断地反思反省,只有经过这样的修炼后,再看看当前的事物,就会采取正确的态度。

(二)主动吐故纳新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学大师。一天有一位大学教授慕名前来问禅,刚落座便滔滔宏论。南隐往这位教授的杯子里倒茶,水已溢出杯子,而他依然往里倒。大学教授连忙喊道:满了!满了!”“是啊!你的心一如这只杯子一样,已经装满了你自己的东西,如先不倒空,我如何向你说禅?南隐一语点破禅机。古人云虚怀若谷。一个人名望学识再高,若想学进新东西,必须倒掉壶中之水,从头学起,抛却成见,不耻下问,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发现,越是学识渊博之人,越是谦虚好学,相反,越是才疏学浅之辈,越是妄自尊大,不爱学习。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也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命运。正如我家乡的一句俗话“满罐子不荡,半罐子起波浪。”大师的理论正是用一个个事实告诉我们:伟大而仁厚的“高山”展示给人的并非是“仰止”的倨傲。而是激励你去攀登、去探索,让你去体会一个“海到无边天做岸,山到绝顶我为峰”的意境。

(三)敞开心灵之门

据说,女士的寿命要长于男士,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女士善于沟通和交流。遇到不顺心的事,向别人说一说,哭一哭,心里就会舒服多了,而男士就不行,有了不顺心的事,总是压在心里,日久成疾。可见,敞开胸怀,沟通心灵是何等重要。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始终给自己的思想上锁,不开放自己的心灵,听不进去别人的声音。一种人恰恰相反,这种人是心灵开放的人,这种人能接纳别人的想法,并能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敞开胸怀就是让自己能容纳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反对自己的人,能接受其他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常会遇到别人与自己看法不一致的情形,一般人的习惯反应是更努力为自己的看法辩护。通常这样做并没恶意,但是这样做往往使讨论中断或两极化,且得不到自己真正期望的合作关系。但当我们尝试使用探询的方式,双方都敞开心胸,深入探询彼此的看法,就会发现全新的看法,从而产生创造性的结果。

(四)校正认知偏差

一个人对社会的认识与他的心理成熟度有着较高的正相关。认识是受环境影响的,要克服环境影响带来的偏差,不仅要从实践上获得感性的认识,还要提高理性的认识水平。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与同事、领导如何相处呀,如何克服不熟悉的工作带来的紧张感呀,如何看待特权、潜规则等。这些问题对一个心理成熟度高的人来说,能够正确应对。但在心理成熟度较低的看来,往往容易茫然不知所措。

一个人之所以产生社会认知的偏差,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缺乏丰富的人生经验。提高社会的认知水平,就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丰富社会阅历,积累实践经验。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写过一篇文章《心灵的摄像机对准啥》。其中有段话大意是,人的心灵就是一部摄像机,眼睛就是镜头,面对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拍什么全由自己的眼睛做主。没有积极心态的人,睁眼看到的就是垃圾、苍蝇、违法乱纪等社会黑暗面,心灵的摄像机录下的全是假、丑、恶;内心没有一丝光明,于是整天牢骚满腹、天昏地暗;相反,一个有积极心态的人,眼睛里却始终是阳光、鲜花、清泉、友爱、诚信。他的内心留下的都是光明,于是精神焕发、乐观豁达、天晴地朗。

(五)忍住一时之气

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这样,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人在一生中要走过漫漫长路,当面临失败、挫折和不如意之时。要学会承受。告诫自己 小不忍则乱大谋。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若不是心胸狭窄,多疑多虑又岂能被诸葛亮三气呢?若不是他小不忍又岂会吐血身亡而将大业拱手让人呢?董卓霸气集身,吕布战无不胜,两人原本可成大事,结果却因为蝉禅美女而一败涂地,英雄难过美人关,终究英明一世,糊涂一时。

196597,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纽约举行。路易斯十分得意,因为他远远领先于对手,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登上冠军宝座。这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令他意料不到的小事——一只苍蝇落在了主球上。路易斯开始时没在意,一挥手赶走了苍蝇,俯下身准备击球,可当他的目光落在主球上时,那只可恶的苍蝇又落到了主球上。在观众的笑声中,路易斯又去赶苍蝇,这时他的情绪明显受到了影响,而那只苍蝇却好像要故意跟他作对似的,他一回到台盘,它也跟着飞回来,惹得在场观众哄堂大笑。路易斯的情绪恶劣到了极点,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愤怒地用台球杆去击打苍蝇,一不小心球杆碰到主球,被裁判判为击球,从而失去了一轮机会。本以为败局已定的对手约翰迪瑞见状,勇气大增,最终赶上并超过路易斯,夺得了冠军。第二天早上,路易斯的尸体在河里被发现:他投水自杀了。这件事值得我们去深思:在生活中,当苍蝇影响了我们的情绪时,我们该如何对待?

(六)保持心理平衡

一位老太太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相比之下,在家的儿子过得不好,在外的两个女儿都很富裕。她们经常回家看望母亲,或钱或物,好吃的好穿的都往家送。老母亲笑口常开,一家人其乐融融。偏偏有人嫉妒这家人的幸福。长嘴婆找到了大女儿说坏话,你看你们捎来的钱,你母亲没花,全给了你弟弟、好用的全给了你弟媳妇;你捎来的好吃的,你母亲也没舍得吃,全让你小侄子吃了!大女儿听后,一笑了之,一如既往。长嘴婆见在大女儿这里不凑效,就又去找二女儿,把上面的话如此这般的重复了一遍。二女儿一听在理,然后,就把母亲接到了自己城里的家。每天好菜好饭地伺候着,时常领母亲逛商场,上公园,看电影,无所不能尽其孝敬之心。可是,老母亲就是高兴不起来。每当看到一桌的好菜好饭,老母亲就想,要是我小孙子在该多好,他想吃什么我就给他夹什么;每当逛商场,走到糖块、面点、瓜果摊前,老母亲就想,要是我小孙子在该多好,他想要什么我就给他买什么;每当上公园,走到形形色色可爱的动物面前,老母亲就想,要是我的小孙子在该多好,看到这些,他一定会喜欢的跳起来……越这样,越是女儿孝敬,就越想小孙子、越想家,越不开心,整天闷闷不乐,甚至以泪洗面。半年下来,老人憋屈的得了肝癌,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了!

我们应该学大女儿,不要学小女儿,两种心态,引发的是两种不同的结果!
   
我一直很喜欢《幽窗小记》中的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出自宋代黄龙慧开禅师的名著无门关的第十九则,琅琅上口,意思是每个季节都有美丽时刻,每一个人生都充满欢乐多彩,我们在生活中要放开自己的胸怀,放松心情。不为世事所烦,那我们的人生随时随处都充满阳光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