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方法对人行为意识的影响 (王炜在研讨会的发言稿) 方法这一概念,源于古希腊对方法一词的初意:“顺着道路”的意思。后来,人们把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其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方式和手段,统称方法。 一切方法都来自于人的实践,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思维,也就是说,所有的方法都是思维方法。方法即思维方法。 那么方法是如何对人行为施加影响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如何有效的控制人行为意识的。下面分别就什么是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分类、思维方法的七要素、思维方法要素的功能、思维方法要素的运用、思维方法要素的组合意识,以及思维方法的转折性原理和可靠性原理、思维方法要素的组合运用同其他方法的关系,这八个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思维方法
二、思维方法的分类 思维方法有根本思维方法、基本思维方法和具体思维方法。 1、根本思维方法。 所谓根本思维方法,就是具体方法和基本方法的基础和总体倾向。也就是常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上的三观即框域人思考问题的空间框架意识。科学思维上也叫思维模式,俗称思维观念。根本思维方法是影响人思维时的总体倾向。具体说: 世界观就是对外部世界报何认识。俗称:世界是啥?物质和意识存在的先后。 人生观就是对自己命运怎么看待。俗称:我想咋?活着有啥意义。 价值观就是对一切际遇如何判断。俗称:你能咋?值不值得去干。 2、基本思维方法。 所谓基本方法就是具体方法运行的导向和空间框架。基本方法包括思维方式和思维工具。具体的手段有想象、理解和逻辑。基本方法从切入和总构上制约着具体思维方法的功能和绩效。 思维的方式有:点型方式、线性方式、面型方式、立体方式和多维方式等。 这里主要介绍思维的工具:想象、理解和逻辑。 想象: 所谓想象,就是以表象为基础通过虚拟转换产生意象的思维活动。包括:纵向线性的不离开本体的推想;横向对称的离开本体的联想;超越现存企图由无本体到创造异体的幻想。想象使用的要素是表象,具体过程:已知表象---想象---未知。 理解: 所谓理解,就是对尚未了解对象意义的知道和对已知含义的还原与超越。理解包括:已知<定义的分义理解;已知=定义的等义理解;已知大于定义的超越理解。理解使用的是概念和意义。具体过程是:已知概念---理解---知道未知概念。 逻辑: 所谓逻辑,就是事物性质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其所有的序化环节的规律。同一、不矛盾和排中是逻辑的三律。普通逻辑中主要有概念、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类比)。逻辑主要解决非范畴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大于、属于、包括等等。 3、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是直接产生思维结果的。具体思维方法是无穷的。本文重点讨论具体思维方法及其运用。指的是侠义的方法。 下面主要从具体思维方法、具体思维方法要素、具体思维方法要素的意识、具体思维方法要素的晰化和具体思维方法要素的组合入手。
所谓思维方法要素意识,就是思维活动中对技巧条件(要素)的清楚(知道)及运用(调节)。
所谓思维要素意识的晰化,就是对思维活动中所有技巧要素的调节和驾驭。(所谓晰化:晰就是清晰,化就是完全彻底,彻头、彻尾、彻内、彻外、彻始、彻终,全部就叫化。)
意识不仅仅是知道,更重要的是自己能自觉的操作运用。
三、思维方法七要素的内容(下文所说的方法特指具体思维方法)
思维技术是一套技术体系,思维强调的是准确和清晰。我们以下讨论的思维方法即具体思维方法,它们关系到思维结果的直接产生。 依据人们的思维实践,思维方法的要素有:思考对象的方向、思考对象的目标、思考对象的起点、思考对象的方位、思考对象的视野、思考对象的途径和思考对象的程序(思序)等等。 1、思考对象的方向: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自言自语的说“想咋?”这就是方法中的方向意识。也就意味着我们考虑问题已有了方向意识。 思维活动中,方向意识的强化(运用)首先,考虑任何问题要有底线,就是方向意识。其次,想法要有倾向,能预见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再次,对问题结果的大框架要有意识,以便在清晰的范围内组织其它要素。 在方向意识强化的过程中,一要注意可行(存在性和符实性),二要注重合适(价值取向)。 2、思考对象的目标: 所谓目标就是预想结果接近某种程度的意识。俗称“想咋样?”。所谓思维目标,就是预想的结果,想到某种程度的意识或者企图怎样。
日常生活中 首先是对目标的调整。比如,在社会领域,法律思维的目标追求的是稳定态;政策思维的目标重在调整、激活和降熵;这样的选择非常重要。 其目标选择本身要比思路的选择根本的多。根据什么样的具体情况,再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选择而言,目标为先为主,目标比途径重要得多。 总之,思维目标是系统的,具体的目标充实在整个思维过程之中,对于整体目标与具体目标,全程目标与分段目标,轮廓目标与确切目标,都应该有一个较好地把握。 比如说人生:我们应该在较高的起点上,通过多方位审视,对自己的人生作出全程安排。在每完成一个阶段性目标之后,再进入另一个阶段性目标。这样坚持到底就会集众多小目标为最终大目标而到达成功彼岸。 说到底,思维目标是思维实践中的潜存在。一种愿望就是一种目标、一种框架就是一种目标、一种计划就是一种目标、一种追求就是一种目标。而这些目标的恰当选择完全是一种可以掌控的自我意识。
3、思考对象的起点: 我们再加深对起点的理解:思维起点就是思维实践中的一种存在。一种处境就是一种起点;一种认识就是一种起点;一种观点就是一种起点;对一个对象,思维的起点切入有许多处,对其中的调整也是一种起点。 例如:企业老板对盈利的思维起点可以说是为挣钱、也可以说是为助贫、还可以说是为社会公益慈善等。可见思维方法的起点是可以选择的。 3、思维起点的选用恰当,直接关系到可否认识到对象的规律(本质)。 4、思维起点具有起始性和制约性,是有效思维运作的标志。起始性,代表着思维活动的开始。制约性是它框囿了思维结果的价值和水平。 把握思维起点的要领是1、基点可靠。2、价值恰当。3、高位切入。尽量的比你即时考虑问题的切入点高出一个层次 所谓思维的方位,就是在思维活动中围绕问题选择切入位置的意识。通俗的讲,即从什么地方、在什么基点上、考虑什么问题的意识。 如果我们自言自语的说“在何种立场中考虑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有了思维方法中的方位意识。 在有关社会方面,有支持的立场、有反对的立场、有中立立场、也有建设性、也有批评性。在有关自我方面,有回避立场、有自责立场、有积极立场、有消极立场等等。那么,方位运用掌握的要点就是:要站在最合适的立场。 合适的、恰当的方位,源于角色转换中自我意识的意识调节。 切记,当遇到任何问题时,不要仅仅站在自我、即时、表面和局部的方位。不要只管自我不顾别人,只看到即时不顾将来,只看到表面不顾本质,只看到局部不顾大体。要比现在所处位置高出一个层次其考虑问题。 5、思考对象的视野: 1、要注意选择。首先是静态视野(从水平看是横视野,从上下看是纵视野,前后看是远视野)选择,其次是动态视野(动态是三维加时间维,也叫四度空间)选择。
2、要注意经历。经历是名词,历经是操作性属动词。要历经普遍(是广度),要历经卓越(是层次),要历经精要(是深度),自觉而准确的通过欣赏和权衡,进而更好的运用视野意识。 3、要注意关联。留意最近的、最切身的、最深刻的、最新颖的和最有效的。 1、要有思维视野意识。视野和方位是不同的,方位是客体不动切点动,视野是切点不动角度动。 2、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思维视野。思考问题要寻找更高层次、更大空间以及更超前的预设。要顾全卓远,要有洞见。 3、提高思维视野的途径是:学习+阅历+理解。只管学习不去实践和理解那是书呆子;只有经历不善学习和理解那是白活了;只爱理解认识不愿学习和实践的是空谈者。(素质是人对本能的限制和提升) 总之,视野就是决定较优思维结果选择机遇高低的界线。也是决定思维结果质量高低的重要治因。 所谓思维途径,就是由已知到思维企图、目的之间打通疑思,所建立起来的联系意识。 平时人们思考问题和相互交流时总会讲,思绪、思路、途径等如何。但对怎么样运用途径就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了。这种对线路、经过、推进讲不清的情况比比存在。因为多数人只理解了名词称谓的概念,但不知道其本质的意义。这是缺失思维途径意识的表现。途径是推进思维方法的绩效。 日常生活如果我们自言自语的说“这个问题如何衔接”这就意味着我们具备了思维方法中的途径意识。 比如一种文化是一种途径。(比如宗教,就是一种信仰对人心境陶冶的途径)。一种世俗是一种途径。一种规范也是对人某种行为通过强制达到普世化的途径。一种联系是一种途径。一种理解、一种想象和圆通也是一种途径。对于任何一个思维对象,思维的途径可以有许多条;在许多条途径中选择,求得恰当,完全是一种可以掌握的自我意识。 运用思维途径的要点。(1)、首先要有思维途径的意识。(2)、在起点与目标之间,找中介、找结合部,不断依次细化。(3)、在思维起点明确,思维目标并不太清晰的情况下,思维途径的运用,关键是要奔着方向,寻找临近的结合部,一点一点的推进。 7、思考对象的思序: 思序是思维实践中的环节存在。对任何一个思维对象,主体的思序可以表现为多种状态,对多种状态思序的选择完全是一种可以掌握的自我意识。 日常生活如果我们自言自语的说“这一点如何贯通”这就意味着我们具备了思维方法中的思序意识。 人们在具体问题的考虑中表现出来的素手无策,主要原因是缺乏思考问题的途径和思序。 对思序的运用1、要建立思序意识。2、从起点到目标之间确立中介。3、在序与序之间增序(参加环节)。4、在对序理解的情况下,在序与序之间减序(减少环节)。5、在已解序与目标序之间不断的解序(已解序就是已经打通了的环节)。 6、在复杂系统思考中,在线性间调序。 总之,思序是沉稳(序化)和果断(直觉)与优柔寡断的界线。对思序的最好运用,其最高境界就是进入直觉、洞察和判断的无序状态。
四、思维方法要素的功能(作用即能咋) 1、有没有思维要素意识是以下精神状态和思维状况的分界线。 有无思维方向意识是糊涂与自觉的分界线; 有无思维目标意识是盲目与清楚的分界线; 有无思维起点意识是眼前与长远的分界线; 有无思维方位意识是片面与全体的分界线; 有无思维视野意识是狭隘与宽阔的分界线; 有无思维途径意识是灵活与机械的分界线; 有无思维思序意识是迟滞与敏捷的分界线。 2、要想健康的快捷的达到理想的思维结果就必须具备以下这些方法要素。 要想全面的看问题就要选择方位; 要想长远的看问题就必须有高的起点; 要想细致的考虑问题就离不开思序; 要想清楚的考虑问题就必须要有恰当的途径; 要有坚定的信仰就必须具备清楚的目标; 要做一个有原则的理性人就必须有方向; 要能够容纳现存的一切就必须有宽阔的视野。 3、思维方法要素是产生恰当想法的直接奥秘。 调整思维要素既能产生恰当的结果,又能科学的促使实践的展开。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 有观点无方法; 有理论无实践; 有想法无行动; 有志向无才能; 有看法无办法; 有框架无推进等等,均系缺乏方法意识。 所以说,实践出真知(包括思维实践),真知会实践;不实践不仅仅是懒惰,不实践的本质是无知。 运用思维方法的实质是:要有宽阔的视野
1、在思维方法的7个要素之间: 目标是动力; 起点是水平; 方位是基础; 视野是实力; 途径是根本; 思序是关键。(最重要的是:目标和途径。思路就是对途径和思序的俗称) 2、对思维方法意识的成熟,其标志是: 具有要素意识,清楚分类,自觉运用,谙熟转换。通俗地讲:方向明、目标清、起点高、方位当、途径多、思序熟、视野宽。 一句话,这些都要均依靠平时知识的积累。 3、要清晰思维方法7要素的归属体系。 起点环节包括:方位、视野和起点本身。 过程环节包括:途径和思序。 结果(预设)环节包括:方向和目标。 如果把方向和目标放在起点之中,那么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就是思维起点和过程。思维起点取决于思维实践的积累,思维过程是思维活动的即时发挥。 所以,成熟的思维主体说到底是思路清晰的思维主体,因此,又可以说思维就是思路。
六、思维方法的要素组合的意识 1、思维方法中的7个要素,可以完全具备、也可以部分具备、也可以完全放弃。要素组合可以是理性的过程、可以是跳跃的过程,可以是直觉。 2、每一个要素内部,可以做多种选择。因为各个要素分类都是比较多的。 3、思维方法具体的运用中要和方式、模式恰当的组合。(它们是一种套动的关系)
4、长远的眼光、核心的利益。
七、思维方法的转折原理和可靠性原则。 1、所谓可靠性就是客观事物构成的许多因素中,凡是能决定其性质或功能的基本因素就称之为可靠性。反过来。每一个概念(事物)都具备它离不开的基本要素,有了这些基本要素,它就可以存在或者发挥功能。 思维可靠性的定义 外部可靠性这种规律反映到人的思维活动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有几个基本的关键点(概念范畴)决定,建立起解决问题关键点的这种意识就是所谓可靠性原理。(在这里的原理等同于意识,原理对应的是客观现象,意识对应的是主体的运用。) 一句话,思考任何一个概念或问题,必须首先想到支撑这个体系的几个基本中心概念或环节,这样才能保证思维结果的恰当、高效和清晰。 2、转折性原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微小的意识思维就可以决定一切,在关键点上,转折性运用不好就会犯错而不能返回。所以在重要转折性关键点的选择,必须是慎重的、清晰的、理性的。 所谓转折性意识,就是人的大脑对事物普遍存在的因为关键点上因某种原因出现形变而得到不同结果的这种转折现象,理解后所形成的非线性观念,便是转折性意识。 思维实践中人们这种意识,是一种过程存在,这种存在即导致后果关系。我们称之为转折性原理。转折性是一种设计性理念,是一种操作。(理念和观念的区别:理念是对未来而言,设计性的操作。观念是对过去而言,人得到认识的积累。) 转折性意识产生的原因(1)外部诱惑的吸引。(不自觉的)。(2)内部盲目的试探。(不自觉的)。(3)内部自觉的选择。(理性) 转折性意识在思维方法中的运用1、要具有思维活动中选择的转折性意识。(破除唯一和线性的观念)2、所有的转折都是复杂曲折的。3、在转折即时要清晰谨慎考虑后果。4、关键点是在尚未转折之先和转折之初。5、总之,思维结果是存在的,思路是曲折的,只要理性科学的思维,就会达到恰当的结果。 说到底,转折性是人意识的问题。 如果说,遇到思考任何一个问题或概念时,必须首先想到支撑这个体系的几个基本中心概念或环节。那么,同样我们在思维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具体选择都必须具有考虑这种选择后会出现什么转折性后果的意识。
1、方法要素组合与想象、理解和逻辑具体方法的关系。 要素组合的方法对想象、理解和逻辑具体方法是一种过程展开的关系。想象、理解和逻辑是对组合中运用的材料(表象、概念)的不同和组合的规范化程度的不同以及组合过程中不同阶段或层次而已。逻辑始终处在所有思维的最后阶段,进行整理、过滤和归属。 2、方法要素组合与思维方式的关系。 思维方法要素组合是对思维空间的填充。思维方式是对思维方法要素组合中一种更优情景的提供。 3、方法要素组合与思维模式的关系。 思维方法要素组合,始终围绕着人得认识观念。有什么样的认识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要素组合。或者说,人的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是在根本上影响着思维要素组合中各种选择取向。视野和方向关乎世界观;方位和目标关乎人生观;起点、途径和思序关乎价值观。 1、在可靠性意识中,思维方法的7个要素一个都不能少。我们提到任何一个问题,遇到任何一个概念和现象,必须想到支撑它们的基本中心概念都是啥。 2、在转折性意识中,思维三环节7要素的各之选择中,一定要慎重考虑到,如果依次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总之,我们思维中常常遇到机遇。何为机遇?就是对瞬间应该选择的把握的这种意识,就叫机遇。机遇不是客观的存在,机遇是一种主观的意识。也就是说机遇是人的意识创造出来的,把握机遇是有具体方法的。 人的一切际遇都是自己的思维造成的。
王炜 2013.9.8
作者简介:王炜,1971年4月生,陕西渭南人。渭南市科学思维学会会员、翰墨饰艺工作室成员。曾深造于西北大学经管院,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科学思维技术全程培训班,工商管理硕士。社会职位有渭南市中小企业协会副秘书长,渭南市科学思维学会秘书处秘书。 其书法理论文章有《颜真卿多宝塔技法初探》、《中国书法艺术的多维思维方式》,《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艺术思维》等。科学思维学术文章有《思维空间对纵横数图奥秘的揭示》、《思维背景对古诗词的欣赏》、《思维要素组合对触龙谏赵太后新解》等。
手
E-mail:gushi1971@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