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成好习惯与改变坏习惯(王晓春)

 灵藏阁 2015-02-03

“教育与习惯”系列

王晓春

北京创源图书赠阅一本《如果我当教师》,内容是叶圣陶先生著作的精选,选编者是苏州一中(叶圣陶先生母校)的一位特级教师杨斌老师。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给我们学习和借鉴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带来很大方便,因为要把《叶圣陶教育文集》全读下来,太费时间了。

我正在读这本《如果我当教师》。首先吸引我的是叶先生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论述。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叶先生关于“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的论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直在教育界有巨大的影响。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们强调“养成教育”重要,教育者几乎“言必称习惯”,而我对这个问题也困惑很多年了,不如趁此机会努力把它想想清楚。我将陆续把这个问题从各个角度展开,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希望引起讨论。

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吗?

——“教育与习惯”系列(1)

原来“教育”这个词儿,如果解释得繁复,几本书未必说得完,简单的解释,一句话就可以说尽,就是“养成好习惯”。

(叶圣陶: 《如果我当教师》 杨斌选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 第一版 56页)

“一句话就可以说尽”,叶先生这话说得很满,没留什么余地。换句话说,教育=养成良好习惯。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习惯”。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习惯就是“在长时间里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这就有问题了。如果教育养成的是习惯,那么它就是在养成一些“一时不容易改变”的东西,因为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只要是习惯,就都不易改变。

那么创新怎么办?养成好习惯能培养创新精神吗?怕是不能。不信你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创新”的解释:“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旧的东西,往往是习惯了的东西,习惯了的东西,肯定就已经不新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创新都要打破旧习惯,打破旧的想法,旧的做法,否则它就算不上创新了。对不对?

可不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把教育锁定在“养成好习惯”,那么我们实际上就把创新教育排除在教育之外了,尽管我们完全可能是无意的。我国教育缺乏创新意识,师生缺乏创新能力,可能与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这种理解有关。这是个基因密码,它在神不知鬼不觉中顽强地复制着自己。

当然,你也可以这样解围:我们“养成创新的好习惯”不就行了吗?这很好。创新若形成习惯,真是太美妙了。可是这样一来,就等于我们给自己规定了一项奇怪的任务:“培养打破习惯的习惯”(因为创新就是打破习惯),这岂不太拧吧了吗?

如果想避免这种逻辑上的尴尬,恐怕我们只好承认,把“养成良好习惯”当成教育的全部任务,是不妥当的。教育的任务无法用“培养良好习惯”来涵盖,虽然这确实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育除了养成学生良好习惯之外,还有帮助学生发展的任务,而所谓“发展”,不光指“养成良好习惯”。

---2013,4,6 

养成好习惯与改变坏习惯

——“教育与习惯”系列(2)

“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因为我们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叶圣陶: 《如果我当教师》 杨斌选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5月 第一版 56页)

愚以为叶先生这种说法解决不了“如何培养良好习惯”的问题,因为好习惯固然可能是“习惯成自然”,然而坏习惯也是这样“习惯成自然”的。既然二者都可能“习惯成自然”,你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之前,就先得了解一下,学生已经“成自然”了哪些习惯,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光喊“养成良好习惯”没有什么用处,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按教育者的愿望“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多半会碰钉子。事实上一线教师的精力究竟用在正面养成学生良好习惯上多,还是用在克服学生已有坏习惯上多,这是很难说的事情。

而且,当你努力克服学生不良习惯的时候,特别是开始时,你根本无法采取用“习惯成自然”的办法,正相反,你的做法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完全是“不自然”的,必须“故意费点心”,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而事实上,所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于家庭中肯定已经养成了形形色色的习惯,他们根本不是一张白纸。这就可见,把教育工作理解为“养成良好习惯”,是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了,根本没有这么方便,我相信没有一位教师会顺利实施之。

然而,一旦教师脑子里有“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的理念,他的行为就可能被固化(一厢情愿),他就会每天主观地设计一些行为规范,搞许多他自己认可的“良好习惯”,往学生身上布置和落实,想让学生照教师的安排去“习惯成自然”。他甚至会以为这就是教育工作的全部。他当然会遇到很多障碍和抵抗,于是他就会埋怨学生不接受自己的教育,而不大愿意承认,人家学生在遇到他之前,已经有不少习惯“成自然了”。教师很难坦然面对这一现实,他们往往是在碰了钉子之后才被迫才承认现实,而坦然面对和被迫承认,那是两种境界。被迫承认现实的教师缺乏调查意识和诊断意识,只有灌输意识和训练意识。

这就可见,“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这种理念,容易造成误解,有可能助长教师自我中心,灌输主义和训练主义。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即使你不想这样,你也会这样。你会发现凡是特别重视养成教育和习惯培养的老师都愿意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因为学生原来越单纯,他的“养成计划”(习惯成自然)越容易实现。而且他们总是把学生都想成特别愿意接受教育的人,这样他们“养成”起来也就没有阻力了。其实这都是幻想。强调“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完全无助于打消这种幻想,反而可能助长它。

所以我想,与其强调“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不如强调“教育要帮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所谓发展,就是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也就说,我们最好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而不是从教育者的善良愿望出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