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圣陶: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沁园春春2016 2018-06-30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很重视习惯的养成,他曾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来探讨学校教育和习惯养成的有关问题。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比如,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

他还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坏习惯不能养成: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第二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他举例说,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他说,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那什么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他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象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

今天看来,叶圣陶老先生对习惯养成的这种看法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10岁以前的儿童更为重要,因为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本能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是叶圣陶所说的习惯成自然的意思。一旦习惯成自然,他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可以本能地去处理很多事情,而不必再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重新学习和养成。所以这是很要紧的一种养成教育。

那么,如何养成好习惯呢?

一是好习惯要落实到切实的行动上,从小事、细节抓起。

“无论多么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1941年《如果我当老师》)叶先生强调习惯是必须得化为行动的,而且应当从小事做起,哪怕是关门、开门这样细节的小事,“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1941年《如果我当老师》)

二是要有理想,通过“自我教育”养成好习惯。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不去依傍他人的力量,自己来养成这些好习惯。青年们如果怀着理想的话,如果热切期望实现理想的话,那么急于养成好习惯的愿望就会像火一般的燃烧起来。”(1942年《改善生活方式》)

三是有两种习惯不能养成:“一种是不养成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叶先生认为:“凡是为非作歹的人,他们为非作歹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包括,他们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什么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我想,大道理谁都会说,但如何让大道理落地却很少有人真正地关注过,或者说,在关注,但却被升学分数的压力压得失去了落实素质教育的激情。其实,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与分数不矛盾。试想,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了,生活习惯养成了,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了,好的分数会远吗?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是对学生自己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负责。

让我们好好地感悟叶老先生“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一素质教育的观点,从小事入手、从细节入手、切实地行动起来并且坚持不懈地摒弃不良习惯把良好的习惯抓下去,教育就有了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