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炒深泉学院暴露出了什么?2014-05-09 08:08

 齐鲁生 2015-02-03


(地处与世隔绝荒漠中的深泉学校的学生和校工们在赶牛。这活儿,

就是学校把我开除了,我也干不了啊。维基百科中文版图片。)

美国加州杳无人迹的沙漠里一个师生员工加在一起不过40来人的小学院,突然在中国遭到爆炒,什么“美国最难进的大学”、“美国最神秘牛校”甚至“比哈佛还牛的大学”这些标签就一下子贴在了这所两年制非主流学院的身上。这样的荒唐行为暴露出了什么呢?我在这里无意指向任何个人,但是一条结论非常明显,就是国人经过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熏陶,已经养成了完全放弃用自己大脑独立思考的习惯。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一个“比哈佛还好”的学校怎么可能隐藏得住?从学校自身的介绍来看,那是一所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小学校,学生每周还要修20个小时的“农活课”。按照学校自己在网上公布的内容,每年录取11-15名学生,大约有100-200名学生申请,我们国内根据这样数据算出来的奇低的录取率,就成为了它比“哈佛”还好的依据了。

关心国外学校这样话题的人,多半还是自己或孩子有留学打算的人。既然要出国留学,就更应该特别注意要睁开眼睛看世界,千万不要用自己脑子里已经有的条条框框去“套”世界。我们一天到晚在渲染美国大学的排名,还有这次冒出来的录取率,其实都是建立在了一个先决条件上了,就是大学的录取过程犹如中国,一个统一的高考,谁分数高谁上好学校、谁学校好平均录取分就高,这是一个一刀切的标准。网上流传的深泉学院“招生条件苛刻,不少学子甚至放弃美国常青藤名校的录取机会,慕名前往该校”就可以算是用自己的标准去“套”不熟悉事物做法的典型代表。

而美国的大学申校过程是一个标准的双向选择过程,每个学生掂量过自己的综合分量以后,提出申请,想申请谁都可以,没人拦着。如果条件不够,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而已。我自己一般都是建议申请7所学校,上中下各2所,再加1所自己的梦想大学,然后等着看最终的录取和运气。也有人采用韩信点兵策略的,一下子就申请十几二十几所的,也行,就是不一定能够提高效率。公布录取率的统计数字,不是在说一个大学的好坏,而更像是一个交通畅通提示信号:如果是录取率太低的学校,谁去申请都不靠谱了,得绕道走或是留后路了。哈佛一直处在7%左右的录取率,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再看深泉,它每年才能得到100-200个申请。要注意,它是不收学费的学校。离它大约2个多小时车程的地方,世界级的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因为和其他优秀学校相比,加州本州居民可以少交一年2万美金左右的学费,投递申请的人数总是全美第一,今年更是突破了10万。要是UCLA免收学费呢?会有多少人来申请,简直没法想象了。

一个学生申请多所学校,就有可能被不止一所录取,这时就是学生选择学校的时候了,而这个选校率才是各个学校更看重的数字。费劲录取来的学生,最后选择不来就读,说明学校的吸引力不够。哈佛这个数字在80%左右,很过硬。当然这个数字也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犹他州的杨博瀚大学,选校率就很高,动不动排全美第一,多少跟它周围摩门教的氛围有点关系。而加州大学的旗舰学校伯克利和UCLA就不行了,才30%多一点。好多孩子上大学时是想远走高飞的,不想留在加州的地盘。虽然爸妈看到了加州有这样的好学校,而且能节省410万美金左右的学费负担,会压着孩子申请。可是录取结果出来,一有其他机会,孩子们就会选择跑了。按照学校自己的说法,深泉学校的选校率超过90%,他们很自豪。这一条倒很有意思,大概申请这样特殊学校的人已经打定了主意是要去的了。

深泉是一所两年制的学院,就已经失去了跟哈佛或是加州大学这样四年制学校相比较的地位了,根本都不是一码事。美国有一个两年制的学位,出去也可以找工作。当然很多学生也寻求转入四年制学校继续完成学士学位,这两年的学分都可以转过去。深泉很自豪地说他们的学生有三分之二后来都获得了学士学位,要注意了,选择两年制学院的学生,好多都已经决定不再继续深造了,所以这个三分之二是很高的比例。同时他们还有很高的比例进入哈佛等名校,这又说明什么呢?还是在这个双向选择的申校程序上。在深泉那样的学校放牛放马的两年下来,可是给了学生一个很独特的竞争角度,一般正常上学的孩子比不了他们,所以再申请转入名校的时候竞争力就强了。选校强调他们有一定比例的孩子转入哈佛,反过来也说明什么它“比哈佛难考”或是“放弃哈佛上深泉”就是完全不着调的瞎扯了。

在加州的那个方向的确有一小批人选择远离人类文明的生活。我在UCLA读博的时候,有一个女同学,跟老公就住在类似的地方,不通电,没有电视收音机,自己养鸡种菜,偶尔开车2个小时到学校来,她的学位快20年了,当时还没有弄完。他们有选择那样生活的自由,但是如果是中国出来的留学生呢?就要慎重思考了。这样男女分校、与世隔绝的地方,让孩子来学什么呢?我们常常把出国留学谑称为“洋插队”,可是就是插队都可有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接受别人的“再教育”,要融入当地的社会和生活。如果去了一个刻意远离社会的、类似于修道院的地方,还能有多少价值?

独立思考做出自己价值判断对于些有送孩子出国打算的父母们是尤其重要的。出国,就是换一个视角看世界。做出国的打算和安排,也就得先换一个视角去独立思考地看问题。我个人怎么地都是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行为,对于一心想把孩子送到美国所谓“最好的”寄宿中学、或是男女分校的中学、大学的情况,我都是极力劝阻的。孩子漂洋过海,已经远离了社会文化根基,再把他们送进一个跟美国现代化主流文化相脱节的地方去,会得到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当然,就是在中国也还是有人相信什么军事化管理的学校、还有什么与世隔绝的戒除网瘾的学校,非要把自己孩子送进去受虐待的。碰到这样思维模式的爸妈,我就只能是劝他们找国内的留学中介交费去申校了。人家收了那么高的中介费,自然会顺着顾客的思路说话,客人想要啥,他们就会应承下来是啥。这样的客人,往往就是放弃了独立思考的,对国外不了解也罢了,脑子里还有好多自己形成的套路,只要找对这种套路,再好糊弄不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