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厚朴汤是源自《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的一首方剂,由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五味药物组成。《金匮要略》原文记载此方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千金要方》记载本方治疗“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和剂局方》的记载则更为详细“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之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积,呕逆恶心,并宜治之”。前人多运用半夏厚朴汤治疗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妇人咽部异物感的病症,本人结合临床根据方证辨证,应用本方加味,扩大其应用范围,用于呼吸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兹介绍验案4则。
一.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解某,男,6岁,学龄儿童,安徽亳州人。2005年1月17日初诊,患儿咳嗽,咳痰一周余。在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摄X胸片示:急性支气管炎。经抗炎、补液对症治疗3天,效果不佳,故求中医诊治。细问病史得知:患儿于一周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色白、质稀,并于咳嗽后出现恶心、呕吐现象,恶寒,无发热,喉间可闻及痰鸣音,夜间咳嗽明显。平素患儿易感冒,时汗出,疲劳、乏力,遇见脏物或哭闹后易引起恶心、呕吐。舌淡红苔薄白,手指络脉正常。 处以半夏厚朴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法半夏6g 川厚朴4g 白茯苓5g 紫苏叶5g 生姜3g 生黄芪5g 炒白术3g 防风3g 陈皮3g 炙紫苑3g 上方服一剂而咳止病愈,后以玉屏风散巩固治疗。 二. 脑梗塞后遗症(言语不清) 汪某,男,65岁,退休工人,亳州谯城区人。2005年1月23日初诊。患者于2004年3月患脑梗塞,经西医输液等康复治疗好转,但留下语言含糊不清的后遗症。询问病史,见患者言语不清,自诉咽中如有物梗阻,平素易咳嗽、咯痰,心烦、易怒,饮食正常,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腹诊:腹平,按之心下痞硬。舌淡红苔黄稍腻,脉浮滑。处以半夏厚朴汤合小陷胸汤: 法半夏15g 川厚朴 9g 白茯苓12g 紫苏叶 10g 生姜6g 川黄连3g 全栝楼15g 上方服五剂,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说话亦较前清晰许多,继以前方三剂巩固疗效。 三. 冠心病 李某,女,80岁,农民,安徽省亳州人。2005年1月26日初诊。患者胸闷不适十余天,偶有胸痛,心悸。EKG示:S-T段压低,T波低平。西医诊断为冠心病,给予消心痛,心血康口服,疗效不佳,求中医诊治。自诉:活动后胸闷明显,胸背部不适,口干不欲饮,不欲食,偶有咳嗽,咳白色清稀痰。素易感冒,夜间常吐稀薄痰涎。舌淡苔薄白,脉细迟。处以半夏厚朴汤合栝楼薤白白酒汤: 法半夏15g 川厚朴9g 白茯苓12g 紫苏叶10g 生姜6g 全栝楼12g 薤白10g 丹参9g 上方进五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继以上方五剂,后以心血康维持治疗。 四. 十二指肠球炎 王某,男,40岁,下岗工人,安徽亳州市人。 2005年3月6日初诊。患者有十二指肠炎病史2年,一直服用西药治疗。近日来因饮酒受凉后加重,服西药不效,遂求治于中医。诉:胃脘痛,饥饿时甚,食则痛减,时吐酸水,欲呕,吐白泡沫样痰液,偶有头痛,腹胀。平素情绪郁郁,沉默少言。舌淡红、苔白根腻,脉弦。处以半夏厚朴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清半夏15g 川厚朴 9g 白茯苓12g 紫苏叶 10g 生姜6 g 吴茱萸3g 潞党参10g 大枣6枚 陈皮10g 砂仁7g 上方进三剂,胃痛等诸症明显好转,继以香砂养胃丸调之。 体会: 半夏厚朴汤用以治疗上述四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其本质在于“病”不同而“证”相同,有是证,用是方,方证相应。现代著名经方家黄煌教授在《中医十大类方》中明确规定半夏厚朴汤证为:1.因精神刺激或其他不明原因所致的咽喉异物感,胸闷气窒感;2.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或腹胀,呕吐恶心,食欲不振;3.舌苔多厚腻,白腻,口内粘腻。不论老人或儿童等应用时,只要辨证精确,方证相应,灵活加减,均有良效。中医诊断与治疗所着眼的是方证相应,常用“有是证便用是方”句话来提示方证相应的原则,而不注意患者所患的为何种疾病。因为病名是无穷无尽的,不断变化的,而作为机体病理变化状态的证是相对不变的,以不变应万变,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精神。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药学家叶桔泉先生曾强调“方证学”是中医学的主要特色,“有是证,用是方,方证相应”。经方大师胡希恕也提出“方证辨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可见,中医诊断治疗,不是以病名为对象,而是以患者具体的个体证候为对象,所以如果要求一个药方,对任何人所患的某一种病都能有效,那是很难实现的。但是任何疾病具有对某一药方的适应证时,应用这个药方都会有效(如以上四例医案)。换句话说“证”与“方”相适应时,则这个“方”可对任何病的这个“证”都有效。清代名医徐灵胎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就是这个道理。“执一法,不如守一方”的方证辨证论治,不是漫无边际的。《伤寒论》明确提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就是讲用此方必见此证,见此证必用此方。中医的临床疗效往往取决于方证是否相应,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对证下药,对证下方。 以上是我对半夏厚朴汤运用后的一点粗浅体会,中医瀚海不敢言游,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