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史话”之一百八十四:舒元舆的《贻诸弟砥石命(并铭)》

 杏坛归客 2015-02-03

 

  

舒元舆(?-835年),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历任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著作郎、左司郎中、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舒元舆的弟弟们本来是承顺祖训、遵守礼仪的人,但自兄长舒元舆在京城为官之后,他们认为有所依恃,便苟且懈怠,不思进取,直至败落。

舒元舆得知这一情况之后,“日夜忆念,心力全耗”。多次想做书训诫,但考虑他们年龄还小,对他们说什么,都不能深切理解。在他们稍稍长大一些,便写了《贻诸弟砥石命(并铭)》一文,告诫他们要不断地砥砺节操品行。

在该文中,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他在吴江时,有人送给他一把剑,因为极为珍视,便将宝剑藏在箱匣之中,从来没有随便打开查看。后来,当他打开箱匣,才发现宝剑已经生锈,心想:有机会请人把宝剑磨砺一番。

几个月后的一天,作者在岐山脚下拾得一块长约一尺、宽与厚相当于长度的一半的绿色的石块,理腻纹密,估计这是一块奇异的石头。便带到城里问磨剑的工匠,得到的答复是说可以用作磨刀石。但作者磨了好几天,宝剑并没有锋利,只是将宝剑上面的铁锈磨掉了而已。他以为是磨剑工匠骗他,就拿着宝剑再去寻问。

那工匠说:“此石纹理至细,故不能速利坚铁。但积渐发之,未一月,当见真貌。”

回家后,他按照工匠所说的那样去做,果然起了变化,光可鉴人,锋利无比,甚至比刚刚得到时更锋利了数十百倍。用它切三十枚金钱,都无声无息地切断了,没有一点儿响声。

由此,作者受到了启发。金属的坚硬,在金木水火土五材中居首位,经工匠铸造成剑器,又成为最为锋利的器物。但如果一时不磨砺,便跟一般的铁器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本来就不是很锋利的剑器,不加磨砺,会化为粪土,也就跟烂铁一样。

由此,作者在文中告诫弟弟,不能忘弃道德名节的“砺名砥行之道”。如若忘弃,便会“蒙蒙外埃,积成垢恶”。要总不能觉悟,会慢慢地使人走上邪路,残害天理、天性。人即或还活着,也跟废物一样,那不就是白活了吗!

你们向来是接受父辈的谆谆教导,都知道学习古圣贤传下来的道理,你们不是损害道义、自甘埋没在轻薄小人之中的人。

然而,我从京城求取功名以来,已经一年多了,你们却情绪低沉,不思进取,靠向别人乞讨谋生。这使我感到很失望。

如今,恰好有人回家,我便给你们写了这封家书,把这个磨刀石放置信函中一并带回去,以表达我的心意。希望你们要像对待宝剑那样,经常地磨砺自己的思想品行,使尘埃不能从像头发丝那样细小的缝隙中侵入你们的头脑。

作者在磨刀石的侧面镌刻这样的文字:

“剑器的刃,常常磨砺才会保持锋利光亮;人的品德名节,不断努力学习才会发扬光大。磨刀石啊,磨刀石啊,你就是我的老师!二弟呀,三弟呀,不要忘记我的教导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