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是什么

 老周老师 2015-02-03

芭学园小学校长刘江艳
  语文是什么?我们为啥要学习语文?语文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现有的语文教学缺少什么?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语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语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语文;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语文;
  语文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意志,更是一种精神。
  1949年8月,叶圣陶先生草拟《语文课程标准》时,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用来取代当时在小学称为“国语”、在中学称为“国文”的课程。叶老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时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把“听、说、读、写”作为语文的教学重点。最近在网上看了一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课,看完后特别惊讶,怎么跟20多年前我上小学时的语文课一模一样呢?流程是这样的,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要学习的字词,学生认读(奇怪的是,要新学习的字词,孩子们竟然全都会),学生间互测是否掌握字词,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教师诵读课文(虽然孩子们已经可以自读课文,老师还是要再读一遍)然后开始分析自然段,段落大意……最后学生练习写字。好像这一节课,把“听、说、读、写”都落实到位了,但又强烈感觉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缺少什么呢?感情、精神、人文。
  语文课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即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实现自我成长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如何着眼于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如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如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作用。
  看看我们的语文课,是这样的。
  我们让孩子在学习的文章中选出喜欢的字,做成卡片,带着对文章的情感,孩子们的作品显得格外生动、感人!
  学字伊始,我们通过仓颉造字的故事,研究字的演变,然后大家去户外找“字”,每人一块小黑板,然后把找到的字拼成词,感受一下娃娃们的成就感!
  慢慢的孩子们不满足于用简单的字、词来表达,于是我们开始制作绘本,融入浓浓情感的自制绘本《石头汤》,起因是听了《石头汤》这个故事,想把这个故事用画表达出来,全班同学一起动手,分工合作,完成了绘本。
  绘本的制作过程,孩子还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制作过程,所以他们用画的形式来表达。
  让语文走进心灵,让语文不在停留在简单的字、词、句,让语文真正成为表达内心情感的工具,表达可以先从绘画开始,作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词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他们内心却有着世上最纯粹、真实的感情,我们发现,当绘画与文字融合在一起,我们看到了文章的魅力、文章的内涵,文章带给孩子心灵上的震撼,这才是语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