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都与市井--王世仁(电脑藏书)

 老北京的记忆 2015-02-03
  书名:皇都与市井 - - 建筑师文萃  ISBN:753064446  作者:王世仁 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定价:19  页数:153  出版日期:2006-6-1  版次:  开本:16开  包装:  简介:这本小册子中,《雪泥鸿爪话宣南》是关于宣武区文化史迹的综述,《沧桑七纪志皇都》是关于北京东城区文化史迹的综迹。它们分别登载在《宣南鸿雪图志》1997年版和《东华图志》2005年版的卷首。东城区和宣武区的史迹,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明清北京的皇都文化和市井文化,把它们合编在一起,书名就叫作《皇都与市井》。北京旧在的另外两个区,其文化底蕴,西城与东城相似,也可以分别归入皇都和市井的范围,只用两区比较,基本上就可以了解旧北京的文化特色了。两文的前面,加了一篇专述北京城门城楼的短文,以便于读者对皇都轮廓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目录:  前记  皇都的城门与城楼  附清代北京城门城楼名称  明清北京城门名称及别名对照表  清代北京城门城楼位置示意图  遗痕七纪志皇都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遗迹综述  帝都形制  皇城兴废  宫殿变迁  坛庙祠堂  衙署学校  宗教庙宇  府邸宅院  京城巨变  近世新潮  现代标志  雪泥鸿爪话宣南  ——北京宣武区史迹综述  故都遗痕  朦胧的蓟城幽燕标志辽金遗存南城“龙脉古寺森森  从悯忠寺法源寺两座古寺证沧桑京城最古礼拜寺巨刹踪迹坛庙兴亡  山川坛先农坛明代建筑精品一一二 城南公园与平民街市会馆烟云  宣南会馆知多少各式各样的会馆建筑湖广会馆的沉浮名人祠堂市井风貌  庙会厂甸琉璃厂老字号与新店面地价最高的胡同小巷四“多”近世大观  第一个新市区公建群体天桥的兴衰最后的“红灯区”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在经历了七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以后,北京这座古都究竟留下了多少往日的辉煌,以后还能留下多少,这是今天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我们不可能阻挡城市更新的步伐,与其扼手叹息,不如去做一些实际的调查记录,尽可能多留下一些历史的信息,不至于让这座古都失去记忆。

书摘
北京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都城,直至上个世纪初,它也是世界上保存
最完整的皇都。北京的城门与城楼,既是皇都的城市标志,也是皇都的礼法
、机制、城防、生活环境、市井百业诸多文化的载体。认识皇都文化,先需
要从城人“门”。
北京的城门与城楼,因其位置和功能的不同,类型也不同。从大的方面
区分,有的有门有楼,如城楼;有的有楼无门,如箭楼、角楼;有的有门无
楼,如皇城门。绝大多数的门、楼都和墙连结,但也有个别例外,如紫禁城
端门,皇城的东安里门。
北京的前身是元朝的大都,它是继隋朝的大兴唐长安和唐朝的洛阳以后
,第三座平地起城的皇都。大都城始建于至元四年1267年,九年命名大都,
至元十三年1276年完成大城,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共十一门
。城内为萧墙,又称拦马红墙,南、北二面各二门,东西各一门,共六门。
中心为宫城,南面三门,东、西、北三面各一门,共六门。大城、宫城四角
建角楼,共八座。合计元大都有城门、城楼共三十一座。大城城门应还有箭
楼和闸楼,但记载不详,数量、形式尚不可知。
明军于洪武元年1368年攻陷大都,立即将北城内缩,同时拆毁元朝大内
宫殿。十七年1419年南城墙南移,十八年新建皇城宫城完工。宣德七年1432
年东皇城墙东移至玉河以东。正统四年1439年完成各城门楼、箭楼。嘉靖三
十二年1553年加筑南面外城。明代北京城有四座城门是元大都城门原址上改
建的,它们是东面的东直门崇仁门、朝阳门元齐化门,西面的西直门和义
门、阜成门平则门。清朝沿用明城,只在乾隆十九至二十五年1754~1760年
重修皇城时,将天安门前的皇城向东西拓展,增加了两个三座门。
清代北京的城门和城楼有的还保存明代原构,但多数经过重修或重建,
不过基本上都是明代的形制,可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种是内城的城门,由城楼、箭楼和闸楼组成,门洞在闸楼和城楼下
。箭楼无门。
第二种是外城的城门,由城楼、箭楼组成,箭楼下有门洞。无闸楼。
第三种是内城曲尺形角楼,外城方形角楼和内外城相交处的矩形铺楼,
都是有楼无门的城楼。
第四种是皇城门,为单层门殿式或三座门式,但天安门为城楼式。
第五种是紫禁城城门,均为城楼式。
紫禁城的四座角楼为华丽的折角三层檐楼阁,装饰的功能大大超过防卫
的功能。
清代内城有门九座,各门均有城楼、箭楼、闸楼各_|座,只正阳门有闸
楼二座。外城有门七座,各门均有城楼、箭楼各一座。内外城各有角楼四座
,两城相交处有铺楼二座。总计城墙上共有门楼五十二座。
清代皇城的正门是大清门,南门是天安门。大清门内为纵长形的“千步
廊”广场,至天安门前向东西延伸,呈“T”字形,两端为长安左门和长安
右门。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又向外延拓,两端设三座门,称为东三座门和
西三座门,又称东长安门和西长安门。另外,在这段东西向的皇城墙上,还
有两座随墙门,称为东公生门和西公生门。此二门在明代是东文西武两组中
央官衙的总出人口。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的皇城墙上未绘此二门,但在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宸垣识略》附图中有所表现,而在嘉庆七年1802年日
本人冈田玉山等所著《唐土名胜图绘》中,则绘制得更为清楚,是两座随墙
如意门。此二门可能在清初拆除,而乾隆二十五年拓展皇城时又新建了此
二门,仍沿用明代公生门名称。它们的功能是便于千步廊两侧官衙的官员就
近进入皇城,而不必绕行到东西三座门。明宣德七年,将东皇城墙东移,新
筑了东安门,旧门与新门之间为望恩桥,桥上筑障墙,形成通道。旧门在迁
墙后改为三座门,明代称为东安里门,俗称“墙门”,清代通称为“三座门
”。皇城的西面为西安门,北面为北安门,清代改称地安门。皇城总计有十
二个门。
宫城即紫禁城,四面有城楼,四角有角楼。午门为宫城南门。在午门和
天安门之间还有一座端门。清代文献把端门归人皇城,但《燕都丛考》作者
认为它是“紫禁城正门”,理由是明代朝房在端门与午门之问,端门以内即
属于宫禁,所以端门应是宫殿之门。从体制上看,皇城南门天安门前有大清
门,则宫城南门午门前也可以设一座“正门”端门。此外,午门两内角有左
掖门和右掖门,明清有些文献把它们记为宫城之门。不过此二门实际上是午
门的一部分,午门平时不开,官员人等出入宫城都走掖门,在管理上可以独
立,但功能上仍是午门的一部分。紫禁城共五座城门和四座角楼。
综上所述,清代的北京城共有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四重城墙,合
计各类城门城楼七十三座。
笔者过去统计北京城门,主要依据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未计东
西公生门,总计为七十一座。见《北京文博》2004年第1期《为什么重建永
定门》P1-4

前记
皇都的城门与城楼
附清代北京城门城楼名称
明清北京城门名称及别名对照表
清代北京城门城楼位置示意图
遗痕七纪志皇都
——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遗迹综述
帝都形制
皇城兴废
宫殿变迁
坛庙祠堂
衙署学校
宗教庙宇
府邸宅院
京城巨变
近世新潮
现代标志
雪泥鸿爪话宣南
——北京宣武区史迹综述
故都遗痕
朦胧的蓟城幽燕标志辽金遗存南城“龙脉”古寺森森
悯忠寺法源寺两座古寺证沧桑京城最古礼拜寺巨刹踪迹坛庙兴亡
山川坛先农坛明代建筑精品一一二 城南公园与平民街市会馆烟云
宣南会馆知多少各式各样的会馆建筑湖广会馆的沉浮名人祠堂市井风貌
庙会厂甸琉璃厂老字号与新店面地价最高的胡同小巷四“多”近世大观
第一个新市区公建群体天桥的兴衰最后的“红灯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