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皇帝与中药名变换

 钟家台 2015-02-03

古代皇帝与中药名变换

中医中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它伴随着祖国的发展经历了时间了考验。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些位高权重的统治者对它的发生和变化起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皇帝与中药名称变化的渊源。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避讳制度,不仅在写文章时要注意,就是医生开处方也得要注意,例如健脾止泻的山药,原名“薯蓣”,因“蓣”字与唐代宗李豫之名同音,故避讳改称薯药;过了几代,宋英宗赵曙登位,因薯曙同音,薯药又只好避讳改称山药,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也有不避讳的皇帝,据《南史》记载:刘寄奴年少时,一次出猎,用箭射中一条巨蛇,但蛇一闪就不见了。他觉得很奇怪,次日再去那里寻找。当来到一条小河边时,听到附近的树林中有杵臼之声。他顺声看去,两个仙童在捣药。一位仙童说:“我们大王昨天被刘寄奴射伤了。”另一仙童说:“大王有天大本事,怎么不把刘寄奴杀了。”听到这里,刘寄奴大吼一声,仙童吓得不见了,只留下臼和草药。以后,刘寄奴率军南征北战,灭了南燕和后秦,于公元420年自立为宋武帝。在战争中,刘寄奴用仙童留下的草药,治愈了许多受伤的将领和士兵。人们非常感激这种草药,就以皇帝的乳名称它为“刘寄奴”。

除此之外,治骨折筋损的良药——骨碎补,就是由五代十国时的后唐明崇皇帝李嗣源亲自赐名的。传说,有一次明崇皇帝围猎,突然从附近的草丛中窜出一只金钱豹,吓得身旁的皇妃从马上摔下来,筋断骨裂。当时,恰逢御医不在身旁,一名卫士从岩石上采来一种草药,捣烂涂在皇妃的伤口上,不久,断骨再续,伤口痊愈。皇帝大喜,亲笔题名这种草药为“骨碎补”。

籍皇帝而成名远扬的药物还有“何首乌”。明代嘉靖皇帝明世宗早年无子,出诏书于天下,求得子良方,何首乌乃应诏入宫,以此药为主,制成七宝美髯丹,皇帝服此丹后不久,喜得龙种,同时,发黑体壮,稳坐江山45年,何首乌于是扬名天下。

此外,除了这些中药名称的变化和皇帝有关之外,还有一些中成药的制作与配方与皇帝有关。总之,中医中药的发展与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和检验的结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