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锐访 张斌利的教育观,不做目中无人的教育

 水家男人文化 2015-02-03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主办的“校长会”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欢迎点击标题下方的“校长会”。

精彩导读:不读书,你就会离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色越来越远。更确切地说,读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因为只有读书,才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有品位。

张斌利 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校长、唐山丰润区教育局副局长、《中国教育报》2009年度校长

谈教学:尊重教育规律,先规训学生

《现代校长》:在您的传奇经历中,对学生有从“教训”到“教育”的转变过程,但在您所处的教学环境中,有的学校连基本课堂秩序都无法保证,先“教训”再“教育”,是否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张斌利:康德把教育分成三个阶段,保育阶段、规训阶段、教导阶段。规训阶段就是否定阶段,告诉学生不可以干什么,用严格的要求给学生打好基础。如果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失了规训阶段,一生都难以纠正。“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出自《礼记·学记》),就是指在适当的时机学习叫做及时,时机过了再去学习,那么即使辛勤刻苦也难成功。

所以教学首先是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如果小学一年级老师把学生规训好,那么整个六年都会特别省心。像高中和初中,只要入门时给学生的规矩训练好,那么这三年都会很清静。这个规律就是规训阶段的重要性。

《现代校长》:能否举实例说明?

张斌利:我出生在农村,我们的小村庄占全镇人口7%,但有一年考上一中的学生占了全镇22%,这个村的学生则有66%考上了一中。当时我就开始追踪,这群学生到底怎么回事儿?

最后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一年级的老师都是同一位。虽然这位老师非常严格,甚至严格到苛刻的程度,也正是这种严格的“规训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与他们的成绩应该说是紧密相关。

按照这个教育规律,我当岔河中学校长时规定了一个课桌交接仪式,就是在孩子们毕业那一天,让九年级孩子把课桌交给八年级,八年级孩子交给七年级,七年级孩子等着新生入学的时候交给新同学。

交接时,我们要求孩子们检查课桌,如果有人为损害的地方,要记录下来贴一张单子。我告诉孩子们,这是永久性档案,若干年后再回来看,这桌子谁曾用过,谁损害过,都是有痕迹的。结果是直到我离开岔河中学时,用了8年的课桌仍然完好如新!

《现代校长》:这就是轰动中国教育界的“岔河现象”之一!

张斌利:是的。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岔河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很高兴与孩子们圆满完成了初中这段重要的人生历程,无论将来他们长大了走到哪里,他们都曾经是岔河中学的骄傲。何谓教育?我们的学生是见证人,是参与者,是这辉煌成果的创造者。

谈理念:不做目中无人的教育

《现代校长》:“岔河现象”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细节教育,它源自您对《论语》的领悟,同时又和国外的“积极心理学”有着内在相关性,您能否更加深入地解读“细节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张斌利:观察不到学生细节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善于捕捉学生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记忆中不存储学生细节的教育是缺少真爱的教育。总之,没有细节的教育是粗糙的教育、不完美的教育!

细节教育对教师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开展细节教育的前提就是对教育的钟情,否则教师就会对学生在生活中的细节视而不见。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对于教育工作者,又何尝不是“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呢?“好教”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乐教”才会从心底爱我们的学生。让教师在积极教育中享受教育幸福,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长幸福。

《现代校长》:您在博客自号“积极教育使者”,您认为积极教育与传统教育、赏识教育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张斌利:早在2008年我就在博客阐述过这个观点。教育不单单因问题而存在,教育重心应该放在人的发展与建设上。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病理学模型”,学校不能成为医院,教师更不能成为医生,因为学生不是病人。

积极教育与传统的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教育旨在纠错,重在修补,而积极教育重在建设。通俗的理解:我们种庄稼是重在松土施肥上,还是重在除草上?显而易见松土施肥使秧苗迅速成长起来,否则那草还会有生存的余地吗?

当然积极教育不是教育上的革命,它是对教育功能的补充,因为教育不因问题存在而存在,教育还有另一种功能,就是促进某个人自身积极品质的发展。

但积极教育又不同于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意在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是一种扬长补短或是一种扬长避短教育方法。

赏识教育就是在探矿,挖掘开采人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而积极教育不是方法,是一种内涵更为丰富的教育理念,它不仅开采人身上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对人身上所有的一切都进行接纳,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理念。

例如莽撞里面我们看出他勇敢的一面;懦弱我们看出他谨慎的成分;嫉妒我们看出他身上存在进取的动力。

《现代校长》:截至目前,积极教育、细节教育在您的学生身上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

张斌利:举个小例子。我们学校楼道正中间挂着一个学生画像,这个孩子只是从岔河中学毕业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在农村并校的时候,学校特别乱,这孩子说了一句话“我学习不好,我品德好”!老师用细节教育把它记录下来。

毕业后,他成为一名武装押运员,四个去应聘的学生中,他学习最差,但一个月后,他是武装押运组的组长!这意味着他每月比其他三个孩子多赚二三百元,在农村,这是个有意义的事儿。所以每当开学第一天,新生们就在他的画像下面听他的故事,也就是说,品德好也是一种能力。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实际上,积极教育、细节教育不拿分数衡量学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触摸到教师的这种关爱。而即便“不要分数”,岔河中学的教学成绩却始终在全区名列前茅!

谈管理:用《论语》让教师劳而不怨

《现代校长》:作为一名优秀的校长,除了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成熟的教育理念之外,在学校管理上也往往面临许多挑战,您如何从《论语》中提炼管理经验的?

张斌利: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就是指诗书读得再多,如果不会用是没意义的,简言之就是要学以致用。

有一次学校运动会,比赛中两个学生因犯规问题起了争议,但裁判仍然给了分,两个学生的老师当场在操场上就争论起来。

第二天开总结会,我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出自《论语·八佾》)。我要求老师们念一念、读一读,体会到君子之争的内涵,两位老师相视一笑,所有的不愉快都烟消云散了。我的学校,就是不让老师们竞争。

《现代校长》:据我们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困扰着许多校长,而您的成名之作便是打造教育“精神特区”,请问您是如何让教师们做到劳而不怨的?

张斌利:举个例子。岔河中学搬迁新校园之后,全国各地来参观的同行络绎不绝,但当时校园文化墙还是一片空白。由于我们那地区经济欠发达,筹钱布置也很困难。

有一天我想出个办法,用电烙铁把《论语》烙出来,既有意义,成本又不高。我跟老师们说,这个《论语》烙画世界上还没有,如果老师们共同制作,可以创造一项世界记录。当我们离开学校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记录留给学校,当我们退休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学校留下自己的痕迹!

老师们一拍即合。我们先自己做了一个电锯,把买来的橡木板破开,再把《论语》一句句烙在木板上,然后刷一层漆。再之后我们自己买来装订枪,一块块装订到墙上。从一楼到四楼,共装了184.2米,学校从此多了一面《论语》墙,而为此我们一共仅花了1.8万元。

什么叫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不仅仅是贴在墙上、挂在墙上的字画,老师们亲手做这件事的过程,就是文化。

在这184.2米的《论语》墙里,蕴含了太多的感人故事。一位54岁即将退休的女教师,前前后后共烙画99块;一位身怀六甲,即将分娩的女教师,不顾劝阻强行烙画5块;还有两位本已经离开学校的教师,特意利用节假日回学校烙画……这些教师都是自愿义务劳动,她们都在岔河中学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现代校长》:您非常会鼓舞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毕竟他们平日教学已很繁忙,该如何帮助老师调节紧张的工作节奏?

张斌利:我写过一篇文章《老师们悠着点儿》,因为我认为教育不需要激情,教育需要平静心。

有一次,学校摸底考试成绩特别差,老师们很焦虑,开始找学生谈话,越来越多的学生被陆续叫到办公室,不良的情绪在校园里相互传染。我很快意识到,要调整老师们的心态!

我通过文章告诉老师们,教育不需要120%的用心,用心80%-100%就够了!很多老师看不懂,我就开始要求老师们去跑步,每个大课间都要跑步。到现在,这所学校几乎没有得感冒、请病假的老师,他们养成了跑步的习惯,收获了健康。

谈阅读:读书才能使教学有品味

《现代校长》:您在“岔河现象”成名之后,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发起“聊书会”,它为何能引起教育界同行的共鸣?目前这项活动进展如何?

张斌利:做教育的人稍有常识都会明白,“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出自陆游《剑南诗稿》)。很多教师的课堂之所以没有精彩,就是因为积淀太浅!而读书是让老师们丰富起来的佳径。

从2011年起,我们联合全国十余所学校,在国际书香日的那一天汇聚在我们的学校,举办聊书活动。至今,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聊书会。2013年时,汇聚了全国各地500余人,参加学校50余所。每次聊书会中,我们这所偏僻的乡村中学都会有十余名老师登台聊书,并受到同行们的好评。

《现代校长》:读书易,常年坚持读书、有质量的读书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难道就没有老师抵触吗?

张斌利:当有老师排斥或抵触时,我就用到了“群体压力学”。例如办公室的老师,所有人一起读一本书,读完大家在办公室津津乐道聊书中的人物和故事以及自己的感受。没有读的老师,就插不上话,融入不进去。长此以往,不读书的老师自己就会感到有压力。当群体的力量是一股正能量,大家都会自然而然融入进来,教师们也都积极起来了。

《现代校长》:您是否认为读书能从根本上改善教师的课堂品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

张斌利:所谓“教学相长也”。作为教师,最大的危险就是停止学习。有的老师教三年,之后用30年来重复,这样他只会感到倦怠和劳累,不会在教学中感受到幸福。要想感受到幸福,他必须要懂教育,如何懂教育,就要多读书,不断提升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和进步。

还记得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最后一句话说:“读书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底子,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的读书,再读书。”

你不读书,就会肤浅,不读书就会浮躁,不读书就容易变得非理性。一句话,不读书,你就会离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色越来越远。有些时候,我也跟老师们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出自《论语》),也就是说,我们做教育的人应多想想教师之本。更确切地说,读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因为只有读书,才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有品位。

(本刊记者王迎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节选自《现代校长》杂志2015年第1/2期,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现代校长》杂志,欢迎投稿及订阅。联系电话:010-82296439E-mail:zhongjiao2014@163.com

本文记者安飞

文章来源:《现代校长》

感谢关注:校长会

微信号:xiaozhangclub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