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十年总结与回顾之西藏

 爱土豆书馆 2015-02-03

更多行政公文相关资料点击进入

编者按:2004年开始,我部组织实施了以“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十年来,全国共投入253.4亿元,改造国道、省道、县道超过36万公里,累计整治视距不良路段22万处,新增护栏8万公里,各类标志200万块,标线41万公里,减速设施28万处,避险车道3511处,反光镜8万块,示警桩780万个,示警墩2万公里,极大提高了公路安全通行能力。2012年全国公路交通事故数量比2004年下降了69%,死亡人数下降了51%,受伤人数下降了63%,实现了道路交通事故从高发到基本遏制,直至逐年下降的工作目标。安保工程成为花钱少、亮点多、人民群众满意、社会舆论广泛赞誉的民心工程。

  为了系统回顾总结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推进“平安公路”建设,部公路局组织《中国公路》杂志社、《中国交通报》,自2013年1月起,用一年的时间陆续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保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专题报道,用文字记录安保工程的十年发展。现予以摘登,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安保工程和重视,共同营造安全、畅通、和谐、高效的公路通行环境。

  

  畅行“世界屋脊”

  文/西藏自治区公路局

  西藏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独一无二的雪域风光,却也成为限制当地交通发展的障碍,而恶劣的气候环境对公路交通安全的威胁也十分显著。

  为了预防和减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在人才匮乏、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排除万难,跨越无数险阻。十年间,投入资金3.4亿元,改造安全隐患里程6000多公里,并因地制宜,整治视距不良路段1.6万余处,设置防护网近4万平方米,修补路基缺口超过18万立方米,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路段的安全性。

  

 

  平安“天路”

  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它雄踞于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之上,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雪域风光。然而,曾几何时却因为它的高海拔,而使这里成了难以逾越的天险,让西藏交通陷入尴尬的境地。

  地广人稀的西藏在1951年和平解放之前,甚至没有一条现代公路。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候,使修路成为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54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在中央政府的关心下,西藏现代意义上的公路——青藏、川藏公路陆续建成通车,西藏的交通发展便掀开了新的篇章。其后,国家又投巨资修建了新藏、滇藏、中尼公路以及区内干线和众多的县乡公路、边防公路,西藏“走不了,走不好”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伴随着公路通车里程的增加,民用汽车拥有量的激增,年均货运、客运总量的扩大,公路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给百姓创造安全、有序、畅通的公路交通环境,响应交通运输部的号召,西藏交通系统动员各战线的公路人行动起来,于2004年开始实施以“消除隐患,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安保工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公路交通安全“保卫战”。

  为确保安保工程的实效性,为了让平安常伴“天路”,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本着“统筹规划、轻重缓急、务实发展、量力而为”的原则,分三个阶段开展了此项工作。

  在准备阶段,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迅速成立了专门的公路安保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安保工程规划、政策制定和相关技术支持。还通过大量的宣传活动,及时编制印刷并发放了藏汉两种文字的安保工程宣传手册2万份、宣传单3万份,让百姓了解安保工程、重视安保工程,并积极地加入安保工程的建设中来。针对建设经验相对缺乏的情况,2004年6月、7月,西藏交通厅先后三次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安徽省和四川省公路安保工程学习交流会,取长补短,灵活借鉴。

  在试点阶段,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首先在省道101线曲水至贡嘎机场23.5公里路段开展了试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方法,达到了锻炼队伍的目的,为全面开展安保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认真总结公路安保工程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安保工程建设在西藏全区全面展开。通过各实施单位的共同努力,自2004年8月下旬开始,分别在5条国道、14条省道和部分县道、边防公路上实施了公路安保工程。截至2012年12月10日,累计完成投资3.4亿多元,处治安全隐患里程超过6000多公里。据不完全统计,西藏自治区17条国省干线公路在安保工程实施后年平均交通事故率下降约70%,年平均重特大交通事故率下降约80%。

  事实证明,安保工程使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将平安送上了“世界屋脊”。

  

  “世界之巅”上的安保工程

  “西藏”总是与神秘二字紧密相关,因为它的高峻辽阔,因为它的奇特俊美。在这里,天与地似乎近在咫尺,让人相信真的“手可摘星辰”;在这里,山水有灵、一片纯净,让人屏气凝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一条条公路打开了西藏神秘的门户,把这个与天堂最接近的地方展现在世人眼前。在广袤无垠的西藏大地上,公路如“巨龙”般盘绕穿行,带来了发展和繁荣。但是,伴随着出行条件的改善,频发的交通事故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藏路的“昨天”与“今天”

  神奇的西藏,人间的天堂。造物主特有的鬼斧神工,在中华的西南边陲上点缀了这一神来之笔,造就了一个梦幻与现实交汇,自然与生灵共濡的乐土。地处世界之巅,与天相接,通向西藏的一条条公路也变成了通向天堂的“天路”。称它为天路,实际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艰险,二是神奇。

  从“无路”到“有路”

  也许人们无法想象,多年前,在整个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运输靠的全部是人背畜驮。过去由雅安或西宁运送一些茶叶、瓷器、绸缎等物资到拉萨,往返一次需一年之久。这就是和平解放前的西藏极端落后和闭塞的交通状况。

  然而,进入新时期之后,随着闻名世界的青藏、川藏公路的修通,西藏的交通面貌焕然一新。截止2012年底,西藏全区公路总里程约为6.5万公里,其中国道5600余公里,省道6300余公里,县道1.2万余公里,乡道超过1.6万公里,专用公路近3000公里,村道2.1万公里,形成了以国道为主干,省道为支架,县道、乡道、专用公路以及边防专用公路为辅的公路网络。作为西藏目前最重要的现代化陆上运输方式,藏族群众把公路形象地称之为是“五彩路”、“通向幸福的金桥”。

  从“危险”到“安全”

  西藏的交通状况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安全性能低,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恶劣高原气候条件下,岩石风化和崩裂严重,洪积物、流沙及转石往往会阻碍道路畅通,高山雪崩以及河流在夏季的洪峰或漫流,也会造成桥梁、路面的损坏,公路因各种病害阻断情况相当严重。由于公路缺少必要的安保设施,造成交通事故频发。据不完全统计,实施安保工程前三年内,西藏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年平均伤亡人数分别是362人、609人,而这个数据对地广人稀的西藏来说,已经相当之高了。

  正当西藏公路部门为此而倍感焦急的时候,一个绝好的契机来临了。2003年,交通运输部提出在全国普通公路实施以“消除隐患,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安保工程。针对现有公路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西藏自治区抓住机会,在安保工程中,切实加大了对国省干线公路以及农村公路事故多发路段的综合整治力度。十年来,逐步地开展并完成了公路安保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年平均伤亡人数下降至231人和143人,分别降低约60%和62%,西藏公路部门用切实的行动和成绩,正在一步步把“平安交通”变成百姓出行的福利。

  灵活的安保,务实的工程

  “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的谚语很好地形容西藏气温年变化小而日变化大的高原气候特色。为适应高原这种日温差变化大的特殊气候,藏族居民习惯于在白天脱出一只袖子,清晨、傍晚或阴冷之时则整装御寒,以致于脱下一袖成了藏族袍服的标志。在应付多变的天气方面,藏族人民有着自己实用巧妙的办法,而在实施安保工程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复杂情况和困难,他们依然用灵活的办法达到了务实的效果。

  复杂的地形特征、恶劣的气候环境,使安保工程的实施面临着极大的难度。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则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和不同路段的路况特点、交通流量和事故特征,坚持“点线结合,突出重点,适度防护”的原则,确保公路交通安全。

  针对事故多发的重点路段,隐患整治必须出“狠劲”,下“猛药”,如国道214线多类公路、国道219线狮昆路段、国道317线沿河路段等相关事故多发路段,恶性交通事故不断发生,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痛定思痛,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想法设法加大投资力度,通过在险要路侧设置了波形钢护栏、柔性护栏和钢筋混凝土防撞墙、挡冰墙,处理视距不良等综合措施予以治理,不仅提高了相关路段的安全性能,更有效遏制了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给群众创造了安全、可靠的行车环境。

  人才匮乏、资金不足是西藏安保工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安全”自然必不可少,但更要注重安保设施“经济且适用”的效果,做好这一点,就需要动些脑筋,想些办法了。

  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是提供给车辆和行人必要的安全交通信息流。标志标线的缺失是造成事故频发的因素之一,而如果设置混乱和密集,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只有健全、合理且醒目的标志标线,才能满足安全行车的要求,达到设计效果。因此,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并不简单。

  “为了避免安保设施的过度设置或防护缺失的情况发生,我们就一定要做好加减法,该加的时候加,该减的时候减,既不浪费资源,也不能留下死角。”工程师格桑向记者介绍道:“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软心肠,又要心肠硬。该心软时心软,才能把原有的防护设施尽量利用到,该狠心时狠心,对于那些安全等级不够的设施则要予以重建,总之在修修补补,拆拆建建中,我们做到了对原有标志、标线、减速设施、防撞设施等的合理利用。”

  “旧材新用、量力而为”是西藏安保工程在合理有效利用资金方面遵循的一项重要的原则。而在安保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各级公路部门也都格外注重安全、兼顾环保且考虑经济,做到了防护适当,灵活多变,从而“多快好省”地把公路交通的安全保障工作落到了实处。

  百年大计,不争朝夕

  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7世纪前,藏族部落分散各地,直到松赞干布统一了各部落,建立吐蕃王朝,开启了藏族强盛的新篇。屹立在拉萨红山上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就是对历史最好的见证。经历了历史沧桑的藏族人民,坚毅、笃定且淡然,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安稳生活的享受,世世代代安居于此,而尝过“无路难”、“修路难”的他们,对于现代公路交通建设,对于安保工程实施,寄予了更多的虔诚和期望。

  “争千秋不争朝夕”,不管是公路建设,还是安保工程,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地坚持。所以,对于这样的“百年大计”,十年仅仅只是个开始。而为了让安保工程持续地发挥作用,在设计、管理、监测、养护等各个环节,西藏公路人都投入了更多的心血。

  幅员辽阔的西藏自治区,全区共划分设1市6地区,分别是拉萨市和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林芝地区、昌都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随着安保工程于2004年拉开序幕,各地区公路主管部门便积极地展开了行动。

  山南地区交通运输局为了有效减少和预防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保障国家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地区上下齐心协力,狠抓落实。自2003年实施安保工程以来,十年来,用于安保工程的建设资金达到3400余万元,对管养的700多公里省道,180余公里县道,近400公里边防专用公路的相关路段实施了安保工程,有效提高了当地公路行车安全水平,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统一安排下,武警交通第二支队对负责的川藏公路竹东段等路段实施了安保工程。从2005年开始,截止2012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700余万元,新增设柔性、波形及钢筋砼护栏2.7万延米,各类标志牌1300余块,普通及振动标线3万余延米,示警墩6800余延米,被动防护网1000余平方米。为防止因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造成已建成安全保障设施损坏,武警交通第四支队还十分重视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加大人为因素案件的查处力度,及时维修和更换损坏的护栏、标志牌、示警桩、示警墩等易损设施,确保其随时处于完好状态。

  安保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各级公路部门都高度重视,将安保工程当成是“救命工程”、“阳光工程”、“百年大计”来做,狠抓工程施工质量关,确保从源头上消灭工程质量隐患。在工程建设中,也是尽量择优录用符合条件、具有较高信誉和实力的施工单位,从确定施工队伍抓起,排除一切干扰,公开、公平、公正招标,阳光操作,增加透明度,从而确保了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工程的施工安全。在具体的项目施工方面,各施工项目部都会定期召开工程质量和安保专题会议,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工程质量,深刻认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重于泰山”的含义,并全面贯彻“项目法人、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质量保证体系,多方位、大力度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让安保工程不只是保一时的安全,更能保一世的安宁。

  一路平安,是一种祝愿,更是一句对百姓的诺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藏公路交通从“走不了,走不好”发展到“走得通,走得好”,而如今西藏更要向着“走得安全,走得放心”而努力。现在的西藏已经不再闭塞,交通先行加快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西藏也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蓬勃地发展起来。而通过实施安保工程,西藏有了越来越便利的交通,越来越安全的交通环境,那句“扎西德勒”的祝福,也变成了对广大司乘人员最贴心的护佑。

  

  “封锁”落石

  在藏语里,大江大河被称作“藏布”,如雅鲁藏布;高大的山川被称作“拉”,如唐古拉。而在雅鲁藏布江的左岸,有一座神奇的大山,叫做色季拉山,它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县以东,属念青唐古拉山脉,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龙藏布江的分水岭,最高海拔高度4700多米,而国道318线就穿行其间。

  色季拉最出名的便是那满山遍野的杜鹃花。花开时节,国道318线色季拉山段漫山遍野都是各色的杜鹃花,行车在此,仿佛是漂流在花海之中,如梦如幻,美不胜收。娇媚的杜鹃花与高大的云杉林相依相偎,脚底下是潺潺碧流,眼前是皑皑雪山,给人别样的视觉冲击感。一路上,“美”的感觉简直让人心醉,然而迂回蜿蜒、险象环生的行车环境,则常常会把游客从美梦中“惊醒”。

  作为当地重点旅游路线,国道318线色季拉山段,位于垭口两侧是高山峡谷地形,高差巨大,路线迂回,弯道众多。对于过往的司乘人员来说,该路段确实是危险重重,稍不留神就可能造成事故。特别是沿山一侧,由于山体岩石风化严重,山坡又植被稀少,部分傍山陡峭地段缺少安全防护设施,经常会发生碎落石滑坠的情况,轻则阻碍道路畅通,重则会损毁车辆,导致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过往乘客多有抱怨。这样的状况必须得以整治。

  针对该路段落石频繁发生、路侧险要、视距不良等诸多安全隐患问题,林芝地区公路分局根据其实际情况,自2004年以来,共计投入600多万元,对该段路线安保工程实行了重点建设。

  “对于落石隐患,我们采取的主要整治方式就是一个字'网’。”技术员小刘这样介绍道:“安保工程实施中,我们在沿线安置了很多防护网,通过加固、围护、拦截的层层防护,有效地防止了碎落石坠落,保证了公路的安全和畅通。”

  据小刘介绍,此次安保工程中,针对落石隐患设置的防护网分为主动防护网和被动防护网两种。主动防护网就是将柔性钢丝网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从而起到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山岩崩塌,即使有些许岩石剥落,这张网也能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避免其对路面及路人造成影响和伤害。这种防护网的好处是在稳定边坡、抑制边坡遭受进一步风化剥蚀的同时,并不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实用且环保。而被动防护网则是由钢丝绳网和钢柱连接组合构成一个整体,设置于路侧边坡上,对公路区域形成面防护,拦截和阻止崩塌岩石土体的下坠。被动防护网的柔性和拦截强度能够吸收和分散传递落石的冲击动能,与刚性拦截和砌浆挡墙相比较,安装更为便捷,不仅能够缩短工期,还能节约资金。

  通过这种主动防护和被动拦截,再加上在路测设置落石的警示牌,“塌方飞石路段,人车注意行驶”的安全警示语,让过往的用路人心里踏实了许多。“给落石设置了安全网,落石被网在了路外,把安全留在了路上,我们这些客运司机也不用总是提心吊胆了。”客车司机秦师傅对该路段的这一改变赞誉有加,“以前啊,总是会走得好好的,就因为前方山岩崩塌而造成交通阻断,甚至有时车辆还会被突然滑落的飞石袭击,由于司机慌乱躲避而造成交通事故,这简直就是'祸从天降’,不过现在好了,沿山一侧安装了防护网,临沟一侧则设置了防撞墙、防撞护栏。清晰的标志牌、整齐的示警桩,安保工程给了我们更好的指引和保护。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我们也越来越忙了,不过忙也忙得开心和放心。”

  色季拉山的杜鹃花每年在4月中旬到6月底,就开始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开放。尤其是进入6月份,整座山上的杜鹃花全部绽放,黄色、白色、紫色、大红、浅红、粉红等,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形成花的山峰,花的海洋,极为壮丽。如今,又到了赏花的时节,色季拉山观光旅游区又开始热闹起来,置身于这里如画般的云海、雪海、林海和花海之中,如游历“仙境”,而安保工程的实施,则把更多的祝福和护佑带给了他们。

  

  送安全“下乡”

  到西藏旅游必到拉萨,到拉萨必游布达拉宫。通过实施安保工程,通往拉萨的干线公路以更加安全便捷的姿态迎接着各地的游客。然而对于这座美丽的“日光之城”,“安全之光”不能只是照耀在市区,更应该把安全保障送到乡下,覆盖更多的农村公路。

  以“安全”为名

  2012年1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公共服务蓝皮书》称,一项覆盖全国38个城市25000多份问卷调查显示,拉萨市市民安全感最高,而拉萨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不管是社会治安方面,政法机关服务方面,还是环境保护方面,拉萨的安全都得到了公众的认可。而说到安全感,公路交通安全也是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拉萨市公路在交通数量和规模上增长迅速,截止到2012年拉萨市交通运输局负责管养的公路有省道202当错线、省道302荣墨线养护里程为200余公里;农村公路养护里程2400余公里,其中县道约430公里,乡道约580公里,村道约1300公里,专用公路约66公里。但是,拉萨的农村公路占到公路总里程的七成之多,其安全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这些公路在质量、功能、服务以及管理等方面还不能全面适应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早期建成的农村公路“先天不足”,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群死群伤的特大交通事故在一些地势险恶路段时有发生。

  因此,一场以“安全”为名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迅速开展起来。

  以“落实”为务

  自2008年开始,按照西藏自治区交通厅运输厅的统一安排,拉萨市逐步在县道102线、县道103线、县道105线、村道094线、村道195线等路段实施了安保工程。由于受资金、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此次安保工程重在实用效果,不求华丽,但求有用,让安全扎根。

  五个“是否”来审核

  安保工程建设不是纸上谈兵,工程设计必须以实际勘测为依据,设计者不仅要做到能够把安保设施搬到纸上,更要做得到以图纸还原实际路况。对于工程设计方案和工程前期技术方案的审核,拉萨市交通局专门设定了五个“是否”的标准来逐一审查:从结构安全、合理、可靠角度看是否符合规范和技术标准;从当地实际出发看是否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从优化设计、造价是否合理,对施工工艺的特殊要求进行考虑;从是否符合生态环境和安全保护要求,以减少造成环境污染、噪声污染;从是否有长远规划考虑其实用性。

  五个“是否”的审核,抓住了工程建设的灵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村公路工程的造价,并且让公路安全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六套 “方案”来确保

  农村公路路况复杂、造成事故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因此,针对不同安全隐患路段不同事故的具体特征,拉萨市交通局因地制宜地设置了六套相应的处治方案。如:对事故多发的重点路段,现场勘察、分析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采取设置警示标志、施划振荡标线、设置连续防撞墙、紧急避险车道等措施综合治理;对旧路原有标志、标线、减速设施完全利用,对缺损、毁坏的重新修复,对事故多发路段未设安全警示标志、标线的重新调查设置;对陡坡、急弯、连续下坡、路侧险要路段采取设置警示标志提前预警减速、路侧增设钢筋混凝土防撞墙、防护墩等进行处理;对路基临沟一侧的不稳定易塌陷路段,采用砌筑浆砌片石挡土墙、路肩墙,上边套做钢筋混凝土防撞墩的方法处理;对公路深边沟路段采用边坡卸载土方回填,改做浅碟型水沟,为抛锚侵入路侧的车辆提供缓冲平台;对路基高边坡上方落石的安全隐患路段,彻底清理已风化了的孤石,然后采用台阶式刷坡卸载,设置碎落台,最后加做浆砌片石挡土墙防护。如此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处治方案让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实施起来,格外顺手。

  以“护佑”为意

  细细品味西藏的地名、山名、河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包含着一丝神秘、一种祝福,比如拉萨是藏语中的“圣地”或“佛地”;纳木错的意思是“天湖”。独特的文化体现的是藏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安保工程的实施,也用实际的数据和业绩,保护了群众安宁幸福的生活。

  自2008年到2012年,拉萨市交通运输局共投入资金约70万元,改造安全隐患里程440余公里,设置标志360余块,警示桩近1.8万个,实现县乡道年均伤亡人数、年均交通事故起数实施后比实施前分别下降约76%和60%,直接避免重特大交通事故19起。

  拉萨市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的实施,从设计、管理、监测等各个环节抓细抓精,以务实的态度达到了务实的效果,方便了更多的自驾游爱好者来领略拉萨一尘不染的天空,蓝澈灵魂的湖泊和纯净洁白的雪山,在这个荡涤心灵的地方,感悟生命,重塑心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