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层混合模式类型及特点

 老鲍图书 2015-02-04

图层混合模式类型及特点

图层混合模式类型及特点
图层混合模式类型及特点 组合模式

    包含“正常”和“溶解”模式,这两种模式需要配合使用不透明度或是其他功能,才能产生一定得混合效果,否则效果不是很明显

    “溶解”模式特点是配合调整不透明度可以创建点状喷雾式的图像效果,不透明度设置的越低,像素点分布越散。

图层混合模式类型及特点 加深混合模式

    是以加深的模式将当前图像与底层图像进行叠加,使底层图像变暗,就是让每个通道的颜色都变暗,以达到融合的目的。

    “变暗”模式:将当前图层颜色比背景色更亮的颜色去掉。

    “正片叠底”模式:不同于“变暗”中的亮色部分替换,而是可以使当前图像中的白色完全消失,另外,除白色以外的其他区域都会使底层图像变暗。可以形成一种光线穿透图层的幻灯片效果。

    “颜色加深”模式:用于查看每个颜色通道的颜色信息,并通过增加对比度使背景颜色变暗以反映混合色,在与黑色与白色混合的情况下,图像不会发生变化。图像区域会呈现尖锐的边缘特性。

    “线性加深”模式:通过查看每个通道中的颜色信息,降低亮度使底色变暗来反映当前图层的颜色。与“正片叠底”模式产生的效果类似,但对比效果更强烈。

    “深色”模式:比较混合色和基色的所有通道的总和,并显示值较小的颜色,直接覆盖底层图像中暗调区域的颜色,底层图像中包含的亮度信息不变,以当前图像中的暗调信息所取代,从而得到最终效果。

图层混合模式类型及特点 减淡混合模式

    “变亮”模式:“变亮”模式与“变暗”模式产生的效果正好相反。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查看每个通道中的颜色信息,并选择两个需要混合的图层中较亮的颜色作为“结果色”。比“混合色”暗的像素被替换,比“混合色”亮的像素保持不变。在这种模式下,当前图像中较淡的颜色区域在最终的合成效果中占主要地位,而较暗区域将不出现在最终合成效果中。

    “滤色”模式:将当前图像的颜色与下层图像的颜色结合起来产生比两种颜色都浅的第三种颜色,通过该模式转换后的颜色通常都很浅,用黑色过滤时颜色保持不变。用白色过滤将产生白色,混合后的颜色总是较亮的颜色。无论在“滤色”模式下使用着色工具绘画,还是对“滤镜”模式指定一个图层,合并后的颜色始终是相同的合成颜色或更淡的颜色。“滤色”模式与“正片叠底”模式结果正好相反。

    “颜色减淡”模式:可以加亮底层图像,同时使颜色变的更加饱满,不管何时定义混合模式,底层上的暗区域都将会消失,因而可以保持较好的对比度。“颜色减淡”模式类似于“滤色”模式创建的效果。

    “线性减淡”模式:通过查看每个通道中的颜色信息,并通过增加亮度使底层颜色变亮以反映上层图层色彩,可产生更加强烈的对比效果。与白色混合时使图像中的色彩信息降至最低。与黑色混合则不发生变化。

    “浅色”模式:与加深混合模式中的“深色”相对应。根据当前图像的饱和度直接覆盖底层图像中高光区域的颜色。以高光色调所取代底层图像中包含的暗调区域。“浅色”模式可反映背景较暗图像中亮部信息。用高光颜色取代暗部信息。

图层混合模式类型及特点 对比混合模式

    “叠加”模式:是将当前图像的颜色与底层图像的颜色相混合,产生一种中间色。底层图像颜色比当前图像颜色暗的颜色使当前图像颜色倍增,比当前图像颜色亮的颜色将使当前图像颜色被覆盖。“叠加”模式以一种非艺术逻辑的方式把放置或应用到一个层上的颜色同背景色进行混合,然而却能得到有趣的效果。背景图像中的纯黑色或纯白色区域无法在“叠加”模式下显示层上的“叠加”着色或图像区域。背景区域上落在黑色和白色之间的亮度值同“叠加”材料的颜色混合在一起,产生最终的合成颜色。“叠加”模式的特点是在为底层图像添加颜色时,可保持底层图像的高光和暗调。

    “柔光”模式:会产生一种柔光照射的效果。该模式是根据当前图像的明暗来决定图像的最终效果是变亮还是变暗。如果当前图像比底层图像更亮一些,那么混合后的图像效果更亮,如果当前图像比底层图像更暗一些,那么混合后的图像效果更暗,使图像的亮度反差增大。

    使颜色变亮或变暗取决于上层图像,如果当前图像比50%灰色亮,则图像变亮,就像被减淡了一样。如果当前图像比50%灰色暗,则图像变暗,就像被加深了一样。用纯黑色或纯白色绘画产生明显较暗或较亮的区域,但不会产生纯黑色或纯白色。

    “强光”模式:可以产生一种强光照射的效果,是根据当前图层的明暗程度来决定最终的效果变暗还是变亮。如果当前图像的颜色比底层图像的颜色更亮一些,则混合后的颜色更亮,反之,混合后的效果更暗一些。除了根据背景中的颜色而使背景色是多重的或屏蔽的之外,这种模式实质上同“柔光”模式相似,区别在于它的效果要比柔光模式更加强烈一些,同“叠加”一样,这种模式也可以在背景对象的表面模拟图案或文本。“强光”模式特点是可增加图像的对比度,它相当于“正片叠底”和“滤色”的组合。

    “亮光”模式:根据当前图像具体的颜色,增加或减淡对比度来加深或减淡颜色。若当前图层颜色比50%的灰亮,则图像通过降低对比度而变亮,若当前图层颜色比50%的灰暗,则图像通过增加对比度而变暗。

“亮光”模式的特点是混合后的颜色更为饱和,可使图像产生一种明快感,它相当于颜色减淡和颜色加深的组合。

    “线性光”模式:是通过增加或降低当前图层颜色亮度来加深或减淡颜色。若当前图层颜色比50%的灰亮,图像通过增加亮度是整体变亮。若当前图层颜色比50%灰暗,图像会降低亮度使整体变暗。

“线性光”模式的特点是可使图像产生更高的对比度效果,从而使更多区域变为黑色和白色,它相当于线性减淡和线性加深的组合。

    “实色混合”模式:是黑与白两种极端颜色的“马太效应”组合。如果两图像以“实色混合”,那么首先对基色和混合色图像执行阈值操作(根据像素色阶值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128色阶来决定是变为白色还是黑色),然后根据哪个与黑色与白色最近决定黑白的取舍。混合模式的特点是可增加颜色的饱和度,使图像产生色调分离效果。因此其常被用来制作高饱和度的色调分离特效。

图层混合模式类型及特点 比较混合模式

    “差值”模式:将从图像中下层图像颜色的亮度值减去当前图像颜色的亮度值,如果结果为负,则去取正值,产生反相效果。由于黑色的亮度值为0,白色的亮度值为255,因此用黑色着色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用白色着色则产生被着色的原始像素颜色的反相。

    “差值”模式的特点是当前图像中的白色区域会使图像产生反相的效果,而黑色区域则会越接近底层图像。常用于比较并查找出图像操作前后变化的区域。

    “排除”模式:与差值模式相似,但是具有高对比度和低饱和度的特点,而且排除模式可比差值产生更为柔和的效果。在处理图像是,可以先选择“排除”模式来试试。无论是“差值”模式还是“排除”模式都能使人物或自然景色图像产生更真实或更吸引人的图像合成。

   “减去”模式:与“差值”模式类似,从图像中下层图像颜色的亮度值减去当前图像颜色的亮度值,并产生反相效果。上层图像越亮混合后的效果越暗,与白色混合后为黑色;上层为黑色时混合后无变化。

   “划分”模式:比较当前图像与底层图像,然后将混合后的区域划分为白色,黑色或饱和度较高的色彩;上层图像越亮混合后的效果变化越不明显,与白色混合没有变化;上层图像为黑色混合后图像基本变为白色。

图层混合模式类型及特点 色彩混合模式

   “色相”模式:是选择下层图像颜色亮度和饱和度与当前图像的色相值进行混合创建效果。它适合于修改彩色图像的颜色,该模式可将当前图像的基本颜色应用到底层图像中,并保持底层图像的亮度和饱和度。“色相”模式对不包含颜色的区域不起作用,不能改变底层图像的饱和度。

   “饱和度”模式:的作用方式与“色相”模式相似,它只用当前图像的饱和度进行着色,而色相值和亮度值保持不变。“饱和度”模式的特点是可使图像的某些区域变为黑白色,该模式可将当前图像的饱和度应用到底层图像中,并保持底层图像的亮度和色相。当底层图像颜色与当前图像颜色饱和度值不同时,才能进行着色处理,在饱和度为:“0”的情况下,选择此模式将不发生变化。

   “颜色”模式:能够使用当前图像颜色的饱和度值和色相值同时进行着色,而使底层图像的颜色的亮度值保持不变。“颜色”模式可以看成是“饱和度”模式和“色相”模式的综合效果。该模式能够使灰色图像的阴影或轮廓透过着色的颜色显示出来,产生某种色彩化的效果。这样可以保留图像中的灰阶,并且对于给单色图像上色和给彩色图像着色都会非常有用。

   “颜色”模式的特点是可将当前图像的色相与饱和度应用到底层图像中,并保持底层图像的亮度。

   “明度”模式:可以将当前图像的亮度应用于底层图像中,并保持底层图像的色相与饱和度。此模式创建的效果与“颜色”模式创建的效果相反。其实就是用底层图像中的“色相”和“饱和度”以及当前图像的亮度创建结果色。此模式创建的效果是与“颜色”模式创建的效果相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