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庭筠《利州南渡》

 天下有忧 2015-02-05
温庭筠《利州南渡》
押微韵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解释】
  荡漾的江水与夕阳的余辉相互映照,弯曲的岛屿与苍苍茫茫的青翠山色相接,水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着船渐渐远去,柳荫下有人休息,等着渡船回来。树丛草中的群鸟飞散了,万顷水田上只有一只白鹭在飞翔。谁理解我乘船寻找范蠡呢?陶醉在五湖烟水中,忘了世俗心机。
【词语解释】
澹然:水波流动的样子。
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五湖:指太湖。
⑴利州:在今四川广元,南临嘉陵江。南渡:指渡嘉陵江。
⑵澹(dàn)然:水波闪动的样子。对:一作“带”。
⑶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⑷“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波上:一作“坡上”。棹:船桨,代指船。
⑸“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
⑹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
⑺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忘机:忘却俗念。[1-2]

译文
江水粼粼斜映着夕阳的余晖,弯弯岛岸苍茫接连山坡绿翠。
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渡口柳下人群等待船儿回归。
船过沙洲草丛群鸥四处惊散,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
谁理解我驾舟寻范蠡的心意,五湖烟波唯他能忘世俗心机。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水带斜晖加“淡然”字,妙!分明画出落日帖水之时,不知其是水“淡然”,斜晖“淡然”也。再加“曲岛苍茫”字,妙!曲岛相去甚近,而其苍茫之色,遂与翠微不分,则一时之荒荒抵暮,真更不能顷刻也。三、四,“波上马嘶”、“柳边人歇”,妙,妙!写尽渡头劳人,情意迫促。自古至今,无日无处,无风无雨,而不如是,固不独利州南渡为然矣(首四句下)。日愈淡,则岛愈微;渡愈急,则人愈哗。于是而鸥至鹭飞,自所必至。我则独不晓其一一有何机事,纷纷直至此时,始复喧?求归去耶?未以范蠡相讽,正如经云:如责蜣螂成妙香,佛固必无是理矣(末四句下)。
《唐诗鼓吹笺注》:
朱东岩曰:一二写是日南渡晚色,三四写渡头劳人,情意迫促,自古至今,无日无处而不然者,不独一利州为然也。五六即“鸥散”、“鹭飞”,以逼出八之“独忘机”三字耳。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水带斜晖”以下十一字,只是写天色将暝,妙在“水”字上加一“空”字,而“空”字上又加“淡然”二字,以反挑下文之“棹去船归”,见得水本无机,一被有机之人纷纷扰乱,势必至于不能空、不能淡而后已,则甚矣机心之不可也。三四写日虽已晡,人马不堪并渡。五六写人方争渡,禽鸟为之不安。吾不知人生一世,有何机事,必不容己,碌碌皇皇,至于如此,真不足当范少伯之一哂也已!
《古唐诗合解》:
此联野渡如画(“波上马嘶”二句下)。“独”字与“一”字应,与“谁解”字相呼,言独有范蠡忘机,而世人不但不能学,且不能解也(末二句下)。前解写渡,后解因所渡之事而别以兴感也。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高旷贞优之致,落落不群。
以下资料来源未详:
利州,今四川广元县,地在嘉陵江北岸,故称南渡。范蠡,春秋时楚人,曾助越人勾践灭吴。吴灭,辞官泛舟五湖,莫知所终。

【简析】:
写渡口景象,生动传神,又慨叹大家这样奔忙,都是为名利所累,不懂得像范蠡那样去遨游江湖。但范蠡的辞官,实是为了功成后恐不利于己的缘故,不用这个典故则更好。

【赏析】
  诗人描写了渡口边的景色,抒发了自己内心痛苦不平的感慨。这首诗纯朴自然,清新优美,有声有色,充满诗情画意。

利州,唐代属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嘉陵江流经该县西北面。这首诗是温庭筠行旅此地渡江时所作。
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后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的词句,其境界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示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阔悠深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韵同出。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五湖,指太湖和它附近的几个湖,这里泛指江湖。忘机,旧谓鸥鹭忘机,这里有双关意,指心愿淡泊,与人无争。这两句是说:如今谁能懂得乘一叶扁舟去追寻范蠡的足迹,逍遥于江湖烟水中而忘机一切俗念呢?言外之意,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温庭筠一生政治上很失意,不仅屡次应试不中,而且因为语言多犯忌讳,开罪了皇帝和宰相(唐宣宗和令狐绹),长被摈抑,只好到处流转,做一个落泊才子。他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极有机心的人。
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特别是颈联,是被人们传诵的写景名句。最后触景兴感,自然真切。全诗八句,无不与“水”相关,但清隽而不堆砌。在章法上,此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前后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此诗前三联却递相承接,景物描写得很充分,意境幽远淡雅。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但仍从“舟”、“水”絻结,以致转中有合,脉络依然清晰完整。有人说,温庭筠的以山水、行旅为题材的诗多感慨深切,气韵清澈,以这首诗来看,确有道理。

《汉语大词典》:澹然  拼音:dàn rán
(1).恬淡貌。《韩非子·大体》:“澹然閒静,因天命,持大体。” 宋 苏轼 《祭陈君式文》:“澹然无求,抱洁没身。”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余见高寿之人多能养精神,不妄用之,其心澹然,无所营求。”
(2).安定貌;安静貌。《文选·扬雄〈长杨赋〉》:“使海内澹然,永忘边城之灾。” 李善 注:“澹,安也。” 唐 李白 《古风》之三四:“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 吴双遣 澹然旁坐,如枯木垂钓。”
《汉语大词典》:翠微  拼音:cuì wēi
(1).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尔雅·释山》:“未及上,翠微。” 郭璞 注:“近上旁陂。” 郝懿行 义疏:“翠微者……盖未及山顶孱颜之间,葱郁葐蒀,望之芊芊青翠,气如微也。” 唐 李白 《赠秋浦柳少府》诗:“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 宋 司马光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八水三川路渺茫,翠微深处白云乡。”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地当山之翠微,深崖坠壑,尚在其下,不觉其为幽閟;乱峰小岫,初环于上,不觉其为孤高。” 郁达夫 《题画》诗之一:“藜杖意行闻午鸡,人家住在翠微西。”
(2).泛指青山。 唐 高适 《赴彭州山行之作》诗:“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西游记》第九回:“喜来策杖歌芳径,兴到携琴上翠微。” 毛泽东 《答友人》诗:“ 九嶷山 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3).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文选·左思〈蜀都赋〉》:“郁葐蒀以翠微,崛巍巍以峨峨。” 刘逵 注:“翠微,山气之轻缥也。” 唐 韩愈 《送区弘南归》诗:“汹汹 洞庭 莽翠微, 九疑 镵天荒是非。” 宋 吴文英 《玉京谣》词:“蕙帐移、烟雨孤山,待对影、落梅清泚。终不似。江上翠微流水。”
《汉语大词典》:忘机(忘机)  拼音:wàng jī
消除机巧之心。常用以指甘于淡泊,与世无争。 唐 王勃 《江曲孤凫赋》:“尔乃忘机绝虑,怀声弄影。” 宋 司马光 《花庵独坐》诗:“忘机林鸟下,极目塞鸿过,为问市朝客,红尘深几何?” 明 何景明 《雨后》诗:“沙头莫相识,与尔久忘机。” 清 俞国贤 《归来》诗:“荒圃一区行灌亩,遗书几卷坐忘机。” 郭沫若 《文艺论集·〈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我完全忘机于幽居的情趣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