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民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

 laoxuesheng 2015-02-05
所谓平民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在春秋时期主要是国人暴动。国人指住在国都及其近郊的居民、包括贵族、平民和部分工业者。国人中平民人数最多,构成了国人的主体。平民原是本部落、氏族和联盟部落、氏族的成员,与贵族处于平等地位。后来由于阶级分化,氏族、部落贵族变为奴隶主贵族,大多数氏族、部落成员却沦为被压迫、被剥削的平民。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奴隶主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斗争越来越激烈。所以,国人暴动,从性质上说,是平民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西周末年就发生过大规模的国人暴动,春秋时期的国人暴动次数就更多了。国人暴动一般是由于统治者昏庸腐朽和对国人的政治压迫、经济盘剥引起的。而国人的向背,常常决定着政权的更替和国君的存废。
  春秋时期卫国是个国君与国人矛盾尖锐的国度。公前660 年,狄人攻卫,国君卫懿公昏庸无道,对国人困苦不闻不问,但爱养鹤,有的鹤享受大夫的俸禄,坐大夫才能坐的轩。狄人攻卫时,卫懿公让国人去抵抗,国人说:让鹤去打仗吧!鹤拿的俸禄跟大夫一样。卫懿公只得带着亲兵与狄人打仗,结果全军覆没,卫懿公也被杀死,卫国亡国。关于此事,《左传》闵公二年载:"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公前632 年,晋、楚城濮之战前夕,卫、晋不和,卫侯请与晋结盟,晋不许。因此,卫国国君想背晋从楚,国人反对,赶走了卫成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悦)于晋。卫侯出居于襄牛。"公前503 年,卫侯受不了晋国欺侮,想叛晋,又怕诸大夫与工业者反对,于是就召集国人问,如果晋国连续5 次伐卫,如何办好?国人回答说:还可以继续打下去①。在得到国人支持后,卫国叛晋,最后未出问题。《左传》定公八年载此事说:"卫侯欲叛晋,而患诸大夫。。。王孙贾曰:苟卫国有难,工未尝不为患,使皆行而后可。。。行有日,公朝国人,使贾问焉,曰:若卫叛晋,晋王伐我,病何如矣?
  皆曰:王伐我,犹可以能战。"卫国的事实说,在面临外来侵犯时,国人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国人反对国君,国君就会败亡和被赶走。如果国君得到国人支持,团结御侮,就能成功。从上述材料中还可看出,国人中是包括工业者的,因为工业者一部分是工官和管理业的官吏,这些人自然是国人的一部分,另外一些人身自由的个体工业者可能也属于国人。因此,国君怕自己主张为工业者反对,就要去找国人量。
  春秋时期,郑国的国人也不断同当政者进行斗争,对郑国的政治发生了重大影响。如公前555 年,郑国执政子孔因太专横,"国人患之",于是发生了"子展、子西率国人伐之,杀子孔而分其室"①。公前544年,郑国执政伯有汰侈而嗜酒,为国人愤恨,又因"郑伯及其大夫盟于大宫,盟国人于师之之外。伯有闻郑人之盟已也怒,。。以伐旧北门。
  驷带率国人以伐之。。。伯有死于羊肆"。正是由于国人在郑国政治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抑制了国君和执政者的胡作非为,才使郑国能长期存在于晋楚两大国之间而不亡。国的国人在政治生活中也起着重大作用。如公子鲍在饥荒年贷粟给国人,公前612 年,国人就拥立公子鲍为国君。再如公前469 年,大尹专政,欺上压下,"国人恶之"。六卿三族"使国人施于大尹",大尹奔楚。国这一正一反的事例正说国人的重要作用。
  有的国家因国君无道,被国人杀死也屡见不鲜。如公前609 年,莒纪公被国人杀死。《左传》文公十八年载:"莒纪公生太子仆,又生季陀,爱季陀而黜仆;且多行无礼于国。仆因国人以弑纪公。"这就是说莒纪公死是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黜太子仆",引起太子不满;二是"多行无礼于国",为国人厌恶。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仆依靠国人杀死了莒纪公。公前555 年,莒黎比公又被国人杀死。《左传》襄公十九年载:"莒黎比公生去疾及展舆,既立展舆,又废之。黎比公虐,国人患之。十一月,展舆因国人以攻莒子,弑之,乃立。"莒黎比公的死因与莒纪公死因相似,都是因为对太子态度不当和国人厌恶,最后太子依靠国人而杀死的。太子用种种办法取得了国人的支持,所以国人杀死莒黎比公后,太子被立为国君。公前520 年,莒国君庚舆又被国人驱逐,《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此事说:"莒子庚舆虐而好剑,苟铸剑,必试诸人,国人患之,又将叛。乌存帅国人以逐之。。。人纳郊公。"莒君庚舆是因暴虐,铸成剑后,用人试剑的好坏。这恰是奴隶制下把人视为牛马,不把人当人看,统治者任意残害民众的写照。因此,"国人患之"。所以,最后国人把他驱逐出国。这正是国人反奴隶制旧习俗的一种表现。有时统治者经济上超过规定的限度进行盘剥,也会引起国人的强烈反抗。如《左传》哀公十一年载:"辕颇出奔郑。初,辕颇为
  ① 徐中舒:《先史论稿》,第213 页。
  ① 《左传》昭公五年。
  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有余以为己大器。国人逐之,故出。"这里说的国司徒辕颇以嫁国君之女而"赋封田",这显是一种临时附加的田赋,所以激起国人的愤怒,被国人驱逐出国。
  由于国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各国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都要稳定国人。春秋时期,像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主执政后也都采取措施取得国人的支持。如桓公为"定民之居,成民之事"①,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晋文公执政后,据说"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弃责薄敛,施舍分寡,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宽农,。。省用足财,利器德,以厚民性,举善援能"②。桓公、晋文公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稳定了国人等各阶层,所以才能成为霸主。各国国内贵族之间斗争时,一般也是国人站在哪一边哪一边就会获胜。如"华阅卒,华臣。。使贼杀其宰华吴",君和左师想驱逐华臣而又无力。然而,有一天"国人逐瘈(疯)狗。瘈狗入于华臣氏,国人从之。华臣惧,遂奔"①。国人是在追逐一条疯狗,华臣以为国人来攻打他,吓得逃奔国。再如在郑国贵族之间的斗争中,"子肆帅国人盟于大宫,遂从而尽焚之,杀子如、子■、孙叔、孙知"② 正因为国人地位重要,有的贵族就意识到,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增强自己的势力,就得争取国人支持。为此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左传》文公十四年载:"子叔姬妃昭公,生舍。叔姬无宠,舍无威。公子商人骤施于国而多聚士,尽其家,贷于公有司以继之。五月,昭公卒,舍即位。秋七月乙卯夜,商人弑舍而让元。元曰:尔求之久矣,。。尔为之。"这一记载是说叔姬配昭公,生子舍。叔姬不受宠爱,舍也无权威。公子商多次施恩于国人而聚集士人归附自己,家产用尽后,又从有关国家机构贷钱继续施舍。昭公死后,舍即位。公子商杀舍让位于公子元。元说:你追求君位很久了,你当国君吧。《左传》文公十六年载:"公子鲍礼于国人,饥,竭其粟以贷之;年自七十以上无不馈饴也,。。亲自桓(桓公)以下无不恤也。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襄公姊)欲通之而不可,乃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昭公将田孟诸,夫人。。使帅甸攻而杀之。"这里记载的宋国公子鲍夺取政权的事迹。在宋国饥荒时,公子鲍以其家的粟尽数贷给国人,受他恩惠的人很多,而且他还得到了襄公姊(襄夫人)的支持,最后终于杀了无道的昭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郑子展卒,子皮即位。于是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钟,是以得郑国之民。故罕氏常掌国政,为郑上卿。。。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司城氏贷而不书,为大夫之无者贷。宋无饥人。叔向闻之曰:郑之罕,宋之乐,。。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此处记载了郑国罕氏和宋国乐氏两个家族施惠政和救济国人的情况。郑国罕氏在子皮当政时,郑国发生饥荒,民人困苦。子皮救济国人,户粟一钟,因此深得郑国民众的爱戴。所以,罕氏家族常执掌郑国国政,为郑国的上卿。宋国发生饥荒后,请示了宋
  ① 《左传》成公七年。
  ② 《国语》卷十《晋语四》。
  ① 《左传》成公九年。
  ② 《左传》成公九年。
  平公,出宋国国家的仓库中的粟贷赈,并使各大夫家都贷赈。司城氏贷赈而不记契据,替无粟的大夫家赈贷。因此,宋国没有饥民。叔向听到了郑、宋这两家救济国人的情况后说,两家都掌握着国家的政权,民众都归顺了他们。贵族为取得国人支持而救助国人,国人为解除生活困难接受救助,二者争取的都是眼前利益,时间长了二者就结成了不同程度的封建依附关系,这种结果是人们最初所未能预见到的。国的田氏就是通过赈贷、救济贫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最后夺取了国政权。封建制通过这种方式走向胜利,正说封建制的出现和胜利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仅如此,国人有时在客观上充当了新兴封建势力战胜守旧势力的助产士。如公元前532 年齐国田、鲍与守旧的贵族栾、高交战时,双方"战于稷,栾、高败,又败诸庄,国人追之,又败诸鹿门"①,后栾、高投奔鲁国。公元前489 年田、鲍又与齐国守旧的贵族高张、国打仗,双方"战于荘",高、国败,"国人追之,国奔莒"②。在上述这两次斗争中,田氏显地是在国人支持下取得胜利的。国人支持田氏是因为他们从田氏用小斗收税以大斗贷出的活动中得到了好处。但这种支持在客观上却为田氏战胜齐国旧势力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国人的支持客观上充当了新兴势力田氏战胜旧势力的助士。
  总之,上述奴隶制度自身的矛盾和斗争,决定旧制度必然要为新制度所取代。由于那时新的生产力已经出现,旧的制度、旧的社会关系已显不适合需要而必须让位于新制度、新社会关系。所以,这种新、旧制度的更替就是通过不断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围绕改革而进行的新、旧势力的斗争而进行的。这种改革和围绕这种改革所进行的新旧势力的斗争就是一场革命。而下层群众庶民、工匠、国人的斗争,则为新旧制度的更替开辟了道路,客观上充当了助产士。然而,如果与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相比,春秋战国这次社会大变革显带有自身的特点:以后的封建社会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或武装斗争,但是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并没有崩溃和被取代。相反,春秋战国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席卷全国的奴隶大起义,而奴隶制却被封建制所取代。这个差异显地说,生产力发展才是根本的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而阶级斗争则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直接动力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幅度则受着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