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消风散合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疗效观察---中大网校临床医学论文网

 负鹏载舟 2015-02-05

消风散合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3年6月1日23:2:37


【摘要 】目的 探讨消风散合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消风散合过敏煎;对照组30例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连续用药两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风散合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消风散 过敏煎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CU)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皮肤风团疾病,伴发红斑、瘙痒,病程至少大于6周。为了探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我们以消风散合过敏煎治疗慢性荨麻疹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1]和中医诊断标准[2]。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在20~60岁之间;阿司咪唑、氯雷他定停药时间4周,其他抗组胺药停药时间3 d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
1.1.2 排除标准已知对西替利嗪或该项试验其它成分过敏者;一些特殊工种的人如汽车司机,高空作业者;年龄在12以下,60岁以上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严重系统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或其他可能影响正确评估疗效的严重疾病者;系统使用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等患者;正在服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咪唑类抗真菌药如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等者;其他特殊类型荨麻疹患者,如物理刺激如压力、日光等引起的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等;不合作者(指不按本治疗方案或中断本治疗方案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2007年2月~2009年3月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单盲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6.87±12.98)年,平均病程(1.70±2.59)年。对照组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7.33±15.56,平均病程(1.73±2.0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入选时一般资料和入选时病情基本匹配,具备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中药治疗
处方:荆芥10 g,防风10 g,金银花15g,连翘10g,蝉蜕5g,牛子10g,生地10g,当归10g ,银柴胡10 g,五味子10g,乌梅10 g,甘草6 g。风寒者加桂枝;气血两虚型:加黄芪;瘙痒甚者加全蝎、僵蚕。1剂/d,水煎分2次服。对照组:盐酸依匹斯汀(北京朗依制药有限公司),10 mg/d,晚饭后空腹服用。连续服用4周为1个疗程,第8周电话随访。
1.4疗效标准
痊愈:风团消退,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无复发;好转:风团消退30%以上,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无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或风团消退不到3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X2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见表1 
X2=4.32,P=0.037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属于中医学瘾疹范畴,其特征为身体瘙痒,搔之出现红斑叠起,形如豆瓣,发无定出,忽隐忽现,退后一般不留痕迹,慢性患者可反复发作,长达数月至数年。现代医学认为其常见的诱因有药物、食物、感染及物理环境因素等,有3/4的患者不能找到诱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患者。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大多数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常用抗组胺药治疗。中医认为荨麻疹的发病与素体禀性不耐,外感风热、风寒诸邪或饮食生活失调有关。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或以实为主,或以虚为主,但辩证多数以风热、血热为主。荆芥、防风为君药,荆芥味辛性温,善去血中之风。防风,能发表祛风,胜湿,长于祛一切风,二药相伍,疏风以止痒。方用银花、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透散卫分风热之邪,又可制约荆芥、防风之辛温。佐以牛蒡子疏散风热、透疹、解毒,蝉蜕散风热、透疹,此二味不仅可增荆芥、防风祛风之力,更能疏散风热透疹。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润燥,且生地善清血中之热,当归兼可活血,有治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之理。银柴胡甘寒益阴,清热凉血,五味子酸甘而温,益气敛肺,补肾养阴,乌梅酸涩收敛,化阴生津。甘草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用为佐使。消风散合过敏煎去掉石膏、知母、苦参、苍术等苦寒之品,以免苦寒太过而伤阴。试验证明过敏煎可降低致敏小鼠血清IgE水平,从而降低变态反应敏感性[4]。这样全方诸药合用,于疏风清热之中养血凉血,补肾敛肺,有散有收,有补有泻,有升有降,阴阳并调。故消风散合过敏煎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荨麻疹,适当配伍,能取良效。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4
[2]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断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3]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7
[4]滕源,刘继贤,张建华等.抗敏合剂对致敏小鼠IgE的调节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2004,24(3):315

(责任编辑:shurenadm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