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民百姓(上)

 文野 2015-02-05

----晋东南经典人文地理系列之五                                             

      黎民百姓 

              桑田

“锵锵锵锵,锵锵锵锵;咣来锵来,咣来锵来……”。这是上党落子戏曲中常用的一段锣鼓家伙操台的声响,为的是在大戏开场之前的闹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来热热身。上党落子源于黎城闹子,戏曲是百姓的艺术,接下来我们要从黎城之民的闹子说起。

“锵锵锵锵,锵锵锵锵;咣来锵来,咣来锵来……”黎城人一声叫板:“朽纳柒柒锵锵晌清锵”。这是一段不知哪位高手专为黎城人设计的绕口令,您听懂了吗?还是我来给您翻译一下:“手拿七尺长枪上城墙”,一句在外人看来并无新奇的话语,让黎城人说溜了像是一阵拟音口技,似乎是戏台上上党落子的锣鼓家伙响起来,说得不溜我们会担心说话的人不小心会咬了舌头。黎城方言是黎城人最重要的标签,而这一特点的坚持即便是在与其它地区相临的边界乡村也绝无变异,纯粹得让人心生敬意,“纳(我)是黎城人”成为所有黎城人最骄傲的语言,无论在本土或是漂泊在异乡。黎城方言本身就十分有乐感有味道,再稍稍配些乐器自然就热闹非凡,黎城闹子名符其实。黎城闹子传播开来便有了更文化的一个名称:上党落子。走下舞台的上党落子便有八音会的铿锵声响活跃于公共娱乐、民间婚丧嫁娶、店铺开张及节日庆典上,少则5人多则8人,锣鼓开道,锁呐居中,二胡笙铙殿后,或古典戏曲、或流行小调甚至外国民歌无所不能,数百年来正是他们在民间普及着最基础的音乐教育。上党落子是晋东南地区除上党绑子戏外占居半壁河山地位的戏曲形式,是上党戏曲文化的代表曲种之一,因此黎城人功不可没。

“锵锵锵锵,锵锵锵锵;咣来锵来,咣来锵来……”中国常见有三个用“黎”的词:黎民、黎族、黎姓。黎,从“黍”从“勿(应少一撇)”;“黍”为五谷之一,“勿(应少一撇)”放在右上角像是一把挥动着农具。“黎”应与农业生产有关,“黎民”应是农耕文明为其代表的部落人群,这似乎和炎帝部落有了一定的联系。但有一种说法,黎民曾是炎黄部落联盟---“百姓”在战争中的俘虏,只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黎民百姓才在私有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渐渐平等起来。远古时代的黎民聚集繁衍到一定程度终于在西周时期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出现了一个古黎国,至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尚书》中所谓“西伯戡黎”。有这样一则故事传说这次由周文王亲征攻打黎侯国的战役伤亡较大,久攻不下。进退两难之时,一位谋士献计,不能得胜是因为黎侯国有一块上天赐给的玉石虎,此虎灵气甚高,能保一方平安。周文王于是挑选一位武艺超群的高手,装扮成黎民或者也许是百姓,混入城中将玉石虎盗走。果然,没有几天,周文王的军队就将黎侯国攻克。黎侯国灭掉了,但没过多久,周文王与那位献计的谋士相继病逝,人们说这是因为他违背天意,残杀了众多黎民百姓。为此,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不仅将盗走的玉石虎归还给黎侯国,还将逃亡的黎侯国君请回,恢复了黎侯国。黎侯国国君死后,又将那块镇国之宝玉石虎随葬。后来,为了纪念玉石虎和黎侯国君,百姓纷纷用不同材料制作成各种老虎取名为黎侯虎或黎国虎。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黎之地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个黎国为古部落“九黎之后”,古时九黎族是南方的一个部落,由九个部落联盟组成,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进入中原后,与炎帝族发生战争,驱逐炎帝族于涿鹿后,炎帝族联合黄帝族又打败九黎族,并杀死了蚩尤。九黎族一部分人退回到南方,一部分人留居北方,和炎帝一起建立了黎国。黎国建立后,炎帝始创农耕文明。200672日,黎城西周古墓群被发掘,出土的珍贵玉器,陪葬的马骸,姿态各异,非常壮观,证明了墓主人的身份的侯爵级别,同时也为黎侯古国找到了身份证,这是黎城最早有历史记载的政治。

    春秋、战国、秦汉、三国直至两晋黎城为潞县管辖之地。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废潞县置刈陵县,县治设于今李庄乡古县村,为黎城境内建县之始。隋开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县,此为以黎城名县之始。公元905年曾短暂改为黎亭县,五代时复为黎城县,宋天圣年间迁县址于今县城。黎城县治在历史上时有时无忽隐忽现延续成一部断代史,直至解放以后复设黎城县至今。

“锵锵锵锵,锵锵锵锵;咣来锵来,咣来锵来……”黎城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是晋东南的东大门,东临河北涉县、河南林州,素有三省通衢之称。时光来到了二十一世纪,顺着山谷修建的309207两条国道标上黎城版图就像一枝树杈把全县的山山水水给挑了起来,长邯铁路、阳涉铁路、长邯高速公路穿县而过。纵观全县,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多川少,地形复杂。北部山区板山、黄崖洞、性空山、杨歧山、广志山等群峰雄奇壮观,组成素有太行画廊之称的山水风光。其中,因登上山顶之后有胸怀广志之感而得名的广志山,山势巍峨,险峰突兀,古松怪石千姿百态,站在山巅千山万壑皆俯于膝下。据说隋唐年间山上就已建有庙宇,黎襄殿、圣母殿,泥塑、壁画古朴典雅,令人回味无穷。山上山下独特的气候环境孕育出了黎城 四大宝 :花椒、核桃、柿子、枣。柿果多汁甘甜;花椒色鲜味美;核桃味香可口;甜枣肉厚香甜。

“锵锵锵锵,锵锵锵锵;咣来锵来,咣来锵来……”雄关漫道真如铁,东出阳关是河北。出黎城县城东二十里,即是雄扼晋冀要冲的东阳关。关口处当地人称皇后岭,岭上南北蜿蜒的长城被当地百姓俗称“边墙”。谁曾想这道蜿蜒的“边墙”就是中国明代内长城南端的起点!东阳关长城全长8千米左右,今残留约6千米。关于此段长城的修筑年代,为明嘉靖二十二年,即1543年,距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修筑内长城的用意在于防御蒙古游牧骑兵绕出太行山东,威逼京师、中原。站在东阳关长城上眺望,历史的风烟依旧在太行峰峦间飘荡——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赵国45万大军西出邯郸向东阳关走来,马蹄声响旗帜飘扬,该是怎样一幅场景?!但是赵军此行却有去无回,悲壮得令长风呜咽,草木动容。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战火重燃。1938216日,日军108师团在飞机、坦克及优势炮火的掩护下,经邯郸、武安、涉县进攻东阳关。国民革命第47军在李家钰将军率领下参加战斗,顽强抵抗。后因腹背受敌,弹尽援绝,伤亡惨重而退;近一年后刘邓指挥率领的八路军在此地为国军上了堂生动的教学课,史称“响堂铺战役”。靠关吃关的东阳关,依托309复线公路、长石铁路和长邯高速公路, 发挥关和路的优势,大力发展汽车运输、煤炭加工转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修理及饮食服务业,东阳关镇一举成为全县的汽运大镇。尤其是火巷道一个村,就达到了平均3户一部汽车,每户一个司机的水平,这还是上个世纪末的水平。汽车进入城市家庭的历史还是后话。

“锵锵锵锵,锵锵锵锵;咣来锵来,咣来锵来……”浊漳河和清漳河,分别从南北由西向东过境,以横岭为界,东北部属清漳河流域,西南方向属浊漳河流域。一道浊漳河成为黎城与潞城的天然分界线,凌空飞架浊漳的三座大桥象风雨过后的三道彩虹成为一道壮美的风景,第一道是207国道钢型桥,第二道是长邯高速公路特大桥,第三道是亚洲第二的铁道斜角大桥。黎城县,历史上,这里就是一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翻开纸页发黄的旧县志,几乎每一页都有“自春抵秋不雨……亩无升合之入”、“持续大旱,饥民流散,童木立槁”,黎城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水荒史。解放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伟人的这句话鼓起了黎城人民兴修水利的热情,1966年的隆冬,黎城县的近万名修渠大军,冒着漫天大雪和凛冽北风,开赴荒无人烟的太行山中。夫妻并肩,父子同行,几代人走在一支队伍里,全家人编在一个施工队,锣鼓喧天,红旗漫卷。近万人,8年的时间里,劈开了7座悬崖陡壁,荡平了180多个山头,凿通了60条土石隧洞,跨越了76条河谷深沟,架起了40座渡槽,最终,修成了这条仅次于红旗渠的引水系统——勇进渠。从此,龙盘太行,水润黎城,勇进渠被人们称之为上党“红旗渠”。勇进渠干渠全长102公里,控制面积1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58万亩,占黎城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占全县水地面积的四分之三。一提到勇进渠,黎城人总会说,勇进渠里流的不是水,那是一渠粮,一渠油,一渠欢喜泪,一渠庆丰酒……

    “锵锵锵锵,锵锵锵锵;咣来锵来,咣来锵来……”深山藏猛虎。虎啸山林,一不小心,四肢粗胖、四足稍稍外撇、虎头微微昂起的黎候虎便跃上了1998年的虎年生肖邮票,有了中国第一虎的美称,并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起这布老虎邮票的诞生还得从1997年初说起。1997年在原长治市邮电局举办的女职工手工艺品大赛中,黎城县邮电局女工李玲云缝制的一只布老虎引起了市集邮公司经理芦金双的注意。这位做了十几年集邮工作的经理突然想到明年是虎年,何不把这布老虎搬上邮票……很快,县邮电局按照省市局和市集邮公司的要求,在全县发动制作布老虎。恰好这一年,因为姐妹仨的女儿都怀孕了,高秋英与同村的靳苏英、申朝霞正张罗着做布老虎,正像她们的长辈那样,她们也准备给即将出生的外孙儿做个布老虎当礼物。当相关领导看到这三个妇女做的布老虎时,深深地被这几只昂首挺胸、憨态十足的布老虎所吸引,于是就从高秋英她们做好的布老虎里挑了几只,送到北京参加虎年生肖邮票图案的评选。意想不到的是,在与山东虎秦岭虎等老虎的竞争中由高秋英所做的布老虎脱颖胜出,成为1998年虎年生肖邮票的原型。做布老虎是太行山里世代延续的一项民间习俗。农村有一个风俗,叫望满月。在满月那天,孩子的姥姥会做一个布老虎,放到小孩怀中,希望小孩像虎一样健壮;然后孩子的母亲再把放在小孩的身旁,虎头冲向小孩身体,希望这只能护佑孩子健康成长。黎侯虎虎虎生威的造型里积淀着远古传说的文化底蕴,凝结着民间女子的智慧巧思,它的传承和发展本身就是古黎国文化的一种遗存。从出土文物中不难发现古黎国的图腾正是一只老虎,虎形器在当时民众的日常生活及祭祀等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从高秋英的黎侯虎”“出笼后,黎城县的黎侯虎制作已形成了一个特色产业,形成了群虎闹市的发展势头。

   “锵锵锵锵,锵锵锵锵;咣来锵来,咣来锵来……”黎民风情,霞庄经典。霞庄狗看告示就足以说明了霞庄人有文化。历史上霞庄因读书人多,不论大事小事,喜欢张贴告示,甚至小孩夜哭也要贴一张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路人君子念一遍,保我小儿得安康。清嘉庆年间,首户王思元家,公子写好告示,交给长工去贴,长工手端浆糊出门去贴,户主的一条狗也跟着长工出去,长工在庙街墙上抹浆糊贴告示,当时狗也在跟前抬着头看长工抹浆糊贴告示,适逢路人看到此情景,竞误认为狗也在看告示,奇闻一时兴起。学而优则士影响该村甚深,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年长者,无事常有人聚在教室外,倾听教师授课,一方面有求知之欲,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考察和监督,倘有教错字意者,俟后予以纠正。女人吵嘴,激动出语是:你若好告状,我也不怯官;你若好吃醋,我也不嫌酸。在骂声中无不可入耳的话。黎城人常好说一句我一眼就把你看透了,但有文化涵养的霞庄村是一眼看不透的。远能看到村,近村不见村,大街连小巷,小巷通家户,家户有后门,树多巷深,四通八达。黎城人爱干净,户外街巷无垃圾。院内不污,街巷整洁,已成历史习惯。而且霞庄村周围有东西南三条深沟环绕护村,形成天然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早在193710月八路军就看中了这一地方,这里曾是八路军总部、129师师部、晋冀豫省委以及所属机关居住过的地方。这里曾居住过赵树理、李季、力群、赵子岳、洗星海、阮章亮、陈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