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肾炎 慢性肾炎

 学中医书馆 2015-02-06
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多因阳衰土湿,血郁气滞,三焦通调失司,水液泛滥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脾土健运,肝木升达,肺金清降,肾水蛰藏,清阳上升而神旺,浊阴下降而精盈。饮水于胃,蒸腾气化,其清者,濡脏腑而润关窍,其浊者,下输膀胱而为溲溺,所以水气弗作,浮肿不生。《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此之谓也。
由于外感风邪,闭束皮毛,经络壅塞,肺气失宣,致使水气郁于肌肤,病因风得,是为风水(如急性肾炎)。素体阳虚,脾湿胃逆,肺气不宣,水气泛溢皮腠,是为皮水(界于急、慢性肾炎之间)。风、皮二水不愈,或因淋雨受潮,劳倦过度,而致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肺失肃降之职,肝失疏泄之权,因而在上不能化气为水,在下不能蒸水化气,水湿留于肌肤,四肢或脘腹,是为正水、石水(如慢性肾炎)。
(一)风水、皮水
风邪外袭,闭束皮毛,肺失宣发,致使水气不得外越于皮毛而为汗,郁于经络、肌表,故而颜面及四肢浮肿。风伤卫气,内遏营血,营卫不和,故而恶风、发热。湿流关节,故症见骨节烦痛。肺热气逆,故而咳嗽气喘,或兼见鼻衄。表郁不解,水不得散,里阴上逆,阴乘阳位.故而一身悉肿,腰以上更显,眼睑如卧蚕起状,怠惰嗜卧。肺胃不降,故症见口渴思饮,虚烦胸闷,胃呆纳差。脾家湿旺,水气滥溢于皮腠,故而全身肿胀,足肿如脱,按之没指。肝木郁陷,郁生下热,传于脾土,移热于膀胱,膀胱热涩,水不得渗于膀胱而为尿,故而尿少黄赤,混浊不利。风邪外束,水湿不行,故脉见浮大而涩或数、关寸大,舌苔白腻或稍黄。
[治则]健脾利湿,清肺降逆,发汗利尿。
[方药]猪苓片12克 建泽泻9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贡阿胶(烊化)9克 广陈皮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青浮萍12克 苏泽兰30克 炒蒲黄15克 冬葵子9克白茅根15克
水煎服
[方解]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贡阿胶,疏肝行瘀;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清肺降逆;青浮萍,解表散湿,苏泽兰、炒蒲黄,化瘀消胀利尿;冬葵子、白茅根,清肺止血,滑窍利尿。
[加减]肺热偏重,口渴舌燥,苔白涩腻者,加生石膏9克,以清肺热,或加北沙参12克,养肺阴,润肺燥。小便不利者,加滑石粉15克,以清利膀胱湿热。无热,肿胀明显者,加木防己9克,利水以消胀。伴有咽颊炎或扁桃腺炎,咽喉红肿疼痛者,加川射干9克,以清利咽喉。秋冬季节,改青浮萍为麻黄绒6至9克,辛温解表,清肺利尿。头痛呕吐,癃闭胀剧者,改炒杭芍为黄芩炭9克,以清少阳相火,加木防己6至9克,和尿以消肿。
(二)正水
既病风水,皮水,经治不愈,或复因劳倦过度,而致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肝郁不能疏泄,症见全身重度浮肿,下肢按之没指,或见头皮肿,或见阴囊肿,腰痛腿酸,小便不利,面色晄白,神疲懒言,腹胀便溏者,是病正水。肾虚不能蛰藏,精血不秘,故尿检见蛋白、血球。中下湿寒,里阴上逆,肺胃不降,化生痰涎,故症见咳嗽胸闷,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或见血压升高,或胆固醇高。水湿内郁,不得外泄,故脉见伏涩、关寸大或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疏肝,清肺利尿。
[方药]猪苓片9-15克 建泽泻15克 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筒肉桂6克 广桔红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 苏泽兰30克 炒蒲黄12克 冬葵子12克木防己6-9克 白茅根15克
水煎服
[方解]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疏肝行瘀;筒肉桂,温暖中焦;广桔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降逆;炒杜仲,强腰止痛,降压;苏泽兰、炒蒲黄,化瘀利尿;木防己、冬葵子、白茅根,滑窍利尿。
[加减]肺热鼻衄,口渴思饮者,加北沙参12克,以润肺。小便黄赤不利者,加焦山栀6至9克以清利膀胱湿热。肿胀,小便不利者,加缩砂仁6克,行瘀消胀;(如无砂仁,以草蔻6克代之。)两腿脚肿者,加车前子9克,利尿以消肿;尿混浊不清者,加川萆薢15克,清利湿浊以分清;关寸脉大者,改筒肉桂为何首乌12至15克,以舒肺润燥;血压高者,加夏枯草12克,平胆疏肝以降压。尿检见蛋白多者,加芡实15克,敛精以止蛋白之外漏。尿中见红血球多者,加瞿麦6至9克,清利湿热止血,以止红血球之外漏。
(三)石水
皮水、正水迁延不愈,脾肾阳虚,水寒土湿,不能生长肝木,木郁不能疏泄,水液潴留,症见全身浮肿,四肢尤甚,腹水明显,面色苍白无华,小便不利,尿检见管型者,是病石水。肾虚不能蛰藏,精血不秘,故尿检见大量蛋白、红白血球。中下湿寒,脾湿肝郁,则胆胃上逆,肺火清降,故症见头目眩晕、心慌心惊,耳鸣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纳差,不思饮食,及血压升高,胆固醇高。水气停聚,故脉见细濡,沉涩、关寸较长,舌苔白薄腻。
[治则]健脾疏肝,清肺降逆,行瘀利尿。
[方药]猪苓片12克 建泽泻12克 桂枝木6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广桔红9克 炒杏仁9克 炒杜仲12克法半夏9克 苏泽兰30克 炒蒲黄12克 车前子9-15克芡实15克 木防己9克
水煎服
[方解]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桂枝木、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和尿;广桔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降逆;炒杜仲,暖肾降压;芡实,敛精止漏;苏泽兰、炒蒲黄,化瘀利尿;车前子,木防己,利水消胀。
[加减]腹水明显,小便不利者,先投《加减十枣散》1.5至3克(冲、顿服),以祛其陈宿(详见尿毒症)。肾病综合症,加夏枯草12克、茺蔚子12克,以利尿降压。一般加减同皮水、正水。待腹水退后,以理中化瘀,清上温下之品复其正气。尿检正常,方可逐渐减药,巩固疗效,以期痊愈。
[忌宜]忌食大葱、大蒜、烟、酒,切忌食盐。
[附记]
肾炎系因肺脾肝肾四脏俱病,三焦气化失司所致,有急、慢性之分,属祖国医学的水气病范畴。
《金匮要略》云:“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系内有湿热,外被风邪,肺气不宣,因而水气泛滥肌表所致,皮水系内湿过重,溢于肌肤使然。风皮二水,偏上偏外,在经在络,气分病多,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属此范畴。正水系阳衰土湿,不能制服水邪,正病于肺肾,水湿留而不去所致。石水系脾湿肾寒,不能蒸水化气,水湿凝聚于脐腹所致,甚则腹胀如石。正水、偏下偏里,在脏在腑,血分病多,多系风皮二水不愈,脾肾阳虚,内传脏腑,表里惧病而成,慢性肾炎、慢性肾炎肾变期,肾病综合征、部分尿毒症等均属此范畴。黄汗系因汗出而浴,水入汗孔,化生漫热,《金匮要略》所谓“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者。
水气病多以阳衰土瀑为本,肺金虚热为标。所以然者,水为阴邪,得热则化,遇寒则凝。肾阳衰,则不能蒸水化气,统摄无权;脾土湿,则升降窒塞,不能运化水湿。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阳衰土湿,不能生长肝木,则肝气郁滞,不能疏泄水液。脾湿肝郁,陷而不升,胃气上逆,肺无降路,不能宣发肃降,弥漫于上,郁生上热,则气不化水,而病水气。
治水气之法,《金匮要略》云:“诸水有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谓“开鬼门,洁净府”是也。严重者,当逐水饮。此系根据病之部位、轻重不同,指出可分别采用重在发汗,或利小便,或逐水饮等方法以治之。无论采用何种治法,总以健动中气为主。中焦脾胃,位在气水之交,为降气化水,升水化气之枢纽。中气虚败,则气不化水,水不化气,是病水气之根源。治水气病而肆用寒凉滋腻,伤脾伐胃,中气虚败,病必难已。
在顾护中气,健脾利湿之基础上,佐以疏肝行瘀,清肺理气,暖肾利尿。在上在表者,侧重解表,兼以利尿;在下在里者,侧重利尿,兼以通经达袭。则中土旋转,龙虎回环,清升浊降,三焦气化得复其常,水道通调,尿利而肿消,病自可向愈。
病水气而久治不愈者,多因痰饮为患,治以温化寒饮,往往奏效。医有“五水不愈当求四饮”之论,验之临床,确系经验之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