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达夫的儿女们

 读书作乐 2015-02-06


郁达夫的儿女们



佚 名




  民国时期的文人中,郁达夫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是冠绝侪辈、有目共赏的。郁达夫一生中与三个女人结缘,共生育子女十一人,现健在六人,而这六个子女分散在六个地方,各有各的人生经历,直到1985年在郁达夫的故乡浙江富阳举办“纪念郁达夫殉难四十周年”的会场,才得以第一次团聚。郁达夫最小的儿子和女儿都已人到中年,竟是第一次与兄姐们谋面,喜极而泣的兄妹激动地拥簇在一起。


  坎坷长女郁黎民

  郁达夫的原配夫人孙荃生育四人:龙儿(早夭)、黎民(现居桂阳)、天民(已逝)、正民(已逝);和王映霞生育五人:飞(现居美国)、静子(早夭)、云(现居上海)、亮(早夭)、荀(现居昆明);与何丽有生育两人:大雅(现居香港)、美兰(现居南京)。



  我采访到的郁黎民、郁云、郁美兰三人,分别为三位夫人所生。采访中郁云对生母王映霞的态度很出乎我的意料。他生于1931年,是郁达夫和王映霞的二儿子。在子女中,他长得最像父亲。如今已76岁的他态度很明确地表示不愿谈及有关王映霞的事情,因为从他记事起,他们母子就不曾往来。



  王映霞是郁达夫一生中最爱的女人,但也因她伤情最重。1940年王在新加坡与郁分手回到国内,两年后嫁给了时任重庆华中航业局经理的钟贤道。巧合的是,同年同月,郁达夫也在印尼和当地侨女何丽有结婚。



  但郁王所生的三个儿子却因此而命运多舛,开始了四处投奔的颠簸生活。应该说这是王映霞作为母亲的绝情之处,她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却让孩子们流离失所。



  郁黎民是郁达夫和孙荃所生的长女,生于1925年。孙荃是个少有的才女,因出身于书香门第,所以能够写得一手好诗词。但孙荃不够漂亮,性格又太过柔顺,让追求唯美和浪漫的郁达夫无法深爱。郁移情杭州美女王映霞后,孙荃开始了漫长的隐忍独居的生活,并开始吃素念佛,默默地做了一个旧式婚姻的牺牲者。



  郁黎民和弟妹们从读小学起,就养成了每晚都围坐在一起自学的习惯。孙荃一面做着手里的活儿,一面敦促着他们学习,有时给他们讲唐诗和《古文观止》。



  父亲留给郁黎民的温情记忆实在是少得可怜。她反复强调自己的名字。“文革”前她叫郁洁民,小名文儿。“这个名字是当年父亲给起的,一是因为我是郁文的女儿(郁达夫名文),二是他希望女儿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纯洁公民。”



  12岁那年她最后一次见到父亲,但因王映霞在父亲身边,所以她不敢对父亲撒娇。那是1937年的秋天,全国抗战已经爆发,郁达夫早已投身抗战的洪流中。



  在大时代的巨流中,郁黎民开始了自己的坎坷人生。小学毕业后,她考取了天目山的浙西一中。但战乱年代,为了生活,她不得不一边学习一边去找工作。她做过青工团的抗日宣传员,做过《民族日报》的校对。1942年的9月1日是记者节,她作为报社成员出席了记者会,就在那次会上,她邂逅了时任二十八军军部秘书的邹陔笙。



  1944年暑假,她从浙西一中的高师部毕业,便和邹君结婚了。解放后,她随邹君回到他的原籍湖南,被分到桂阳县一中教书。在填写干部履历表时,郁黎民在父亲那栏只写,“父名文,卖文为生。”在这个地处湘南山区的小县城里,很多人并不知道郁文就是郁达夫,所以也就不知道她是大文学家郁达夫的女儿。



  后来从老家富阳陆续寄来的一些她分得的郁达夫的版税,才使学校知道了她的身份。但这并没给她带来多少荣耀,反倒在“文革”中多了一条罪状———“反动文人的女儿”。



  此后13年,郁黎民一家开始了被她称为“暗无天日”的生活。1979年,邹君被平反,时已68岁。桂阳一中给夫妇俩补发了12年的工资,他们用这些钱在一处半山坡上盖了一幢二层小楼。大半生风雨飘摇,如今散步在自己宁静清香的小院,他们终于过上了安稳平定的晚年生活。直到2000年,邹君以89岁的高龄安然离去。


  遗腹女郁美兰

  郁美兰是在郁达夫失踪的第二天早上出生的。在当时还不知道郁达夫已经被害的情况下,她的母亲———一个毫无文化,只会说印尼话的24岁年轻女人,抱着刚刚出生的女儿,身边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儿子,她的境遇该是多么令人同情。



  但郁美兰说:“我虽然是遗腹女,但我的出生却不像父亲所写他自己是‘悲剧的出生’,我觉得我是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的……”



  1942年2月4日,郁达夫和胡愈之等人在新加坡沦陷前乘船逃往印尼。印尼当时还被日军占领,为安全起见,掩护身份,他们隐姓埋名,分批转移到各个地区,郁达夫化名“赵廉”。但不久后的一次外出中,郁达夫不慎暴露出精通日语,被日本宪兵队胁迫充任了宪兵队翻译。因这个突发的特殊情况,郁达夫将计就计,利用这个翻译身份,做了大量保护同志和华侨的工作。1944年年初,郁达夫的真实身份被一个华侨汉奸发现并告密。1945年8月29日这天晚上,郁达夫被一个青年人从家中带出到了一个咖啡店。大约9点左右,一辆小汽车停在了咖啡店门口,里面坐了两个日本人。随后,郁达夫上了那辆汽车,再也没有回来。



  当得知郁达夫被害后,很多认识与不认识的华侨朋友都来到他家里看望孤儿寡母,并送钱送物。何丽有改嫁后,郁美兰兄妹来到雅加达上学,读华文学校,住在蔡清竹家里。1957年蔡回国,定居在厦门,又把郁美兰兄妹托付给他的二女儿接着照管。



  1960年7月1日,在郁达夫的挚友胡愈之、郑振铎等人的亲自关照下,郁美兰兄妹终于回到国内,他们先是被安排在厦门的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学习,不久又进入北京的华侨补习学校。在学习的五年中,她的生活费大部分由国家负担,1965年她顺利地考上了北京石油学院。



  然而,她上大学的第二年,“文革”开始了,学校开始停课,喊口号,贴大字报。郁美兰趁着大串联的机会,跑到海南的“加来”华侨农场,去看望在那里定居的母亲。1960年,因为印尼的“排华”政策,何丽有被安排到这个农场定居。1970年,郁美兰大学毕业,面临毕业分配,按照她的学习成绩是完全可以留在北京的,但报效祖国的心愿一直是她心中的一个理想。于是她被分配到新疆独山子炼油厂,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年。



  在新疆的十年中,她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爱人胡序建是胡愈之的侄儿。1980年,组织上根据工作需要,将他们夫妇调到了南京,胡序建身兼要职,担任南京市委副书记,郁美兰则先在金陵石化工作了七年,1987年调到了江苏省侨办国外处,直到担任了侨联主席。20年的侨务工作,其实也在实现着郁美兰报效祖国的心愿。

原载于《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