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之情

 指间飞歌 2015-02-06
故乡之情

 

又到了过年时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种故乡之情陡然而生。我的故乡是祥和而宁静的一方偏僻之地。童年时,我的故乡虽穷,但很有味道。味道在于她的宁静与祥和、与世无争和四邻和善的存世心态。

她居于浅山之中,显得有些闭塞。外部世界发生什么与之无关。正如《西游记》里所说:“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家家户户耕田养牧,靠老天赐予吃饭。大家相安无事,因此少有非分之想生于心。

因了大家都穷,就相互靠拢,彼此救济,形成一种风尚。谁家有事,大家帮忙。不用答谢,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就连那些客套话也都免了。而脸上流露的只是淡淡的微笑。故乡人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做奸诈、算计、巧取。

初春,当自家菜园的青菜长成,第一口不是自己吃,而是送与左邻右舍尝鲜。自家养鸡下了蛋,往往先分一些给他家的老人和儿童吃。这,几乎成了村规,家家照做,而且心甘情愿。殡葬嫁娶,也是大家的事,绝无推托耍奸之事发生,这便是穷乡僻壤的味道。不仅能共苦,更可同甘。

故乡人敬畏大自然,因为大家靠天吃饭。大家信仰因果报应,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传统家教。故乡那时雨水充沛,雷雨频繁。雷劈之事常有发生,或动物或植物,一旦被殃及,人们便相信,那一定是做了什么缺德事,遭到雷公斩杀。也因为如斯,心怀不善者,雨天不敢出门;心坦荡者,大摇大摆雨中耕作。现在想来,这些现象十分有趣,也让人深思。

信仰,或许是一种自律的神器,持有者便可磊落光明,善始善终。因为,信仰的实质是真、善、美。一个族群,假如没有了信仰,就没有了自律,便就成为洪水猛兽。不但殃及他人,最终也殃及自身。如今,众多贪官的纷纷落马,便灵验了这一因果关系。历来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之说。谁敢把百姓当做草芥,谁敢把国家当做唐僧肉,谁就自毁了前程。

故乡人大都没文化,更不知老聃为何人?更没有读过他的《道德经》。然而他们的一身操守,且贴近老子的教诲。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些表述:“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为什么在一处偏远村落,有这样明道为人的修炼?或许,这便是人性中被遮蔽的光点,稍有擦拭,便可发光的缘故。

老聃还有些话,是对孔子讲的,也是对众生讲的:“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神静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正如老子所言,故乡人穷则穷,但少物欲心清明。所以动与静,皆为坦然。

故乡人不急不火,安安静静,不为名利所困扰,就接近了智慧。这是所处环境赋予他们的品行。他们的生活节拍,是舒缓的,所求甚少,温饱便足。这符合民谚:“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用不着贪心占有”这一理念。不像如今一些人贪得无厌,动辄鲸吞千百万百姓血汗钱,而毫无愧疚之心。他们如斯敛财,究竟为了什么?要带到哪里去?一个“财”字,为什么成为了他们的索命绞索?不能不使我们静神思考。

而如今,西方国家一些阔绰之人,则开始追求极简的生活方式,将无用之物一律弃之,抑或捐之。简而又简,一身轻松,不再囿己为金钱与物质的奴仆。如斯看来,有时候把富日子当做穷日子过,也是一种智慧和德行,就如我童年时代的故乡人。

那时的故乡人,的确“寒酸”,几间土屋,一道柴门,房前房后有块菜地,有猪窝、狗窝、鸡窝。而到了冬天,当寒风呼啸,白雪覆盖之时,故乡人在院墙外,围起厚厚的一层茅草,挡风保暖。家里更有树兜火盆,不亦其乐融融乎?更重要的是,一切均为劳动所得。因而住得安心、吃得肚暖、睡得踏实。夜无梦魇所扰、日无烦心所困。

故乡之情,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犹如民谚所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更何况那里还在绵延着,符合人生哲理的生存方式。前人陶渊明所心醉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归田园居》,也不过如斯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