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大镇国之宝·秦石鼓文10

 钟家台 2015-02-06

九大镇国之宝·秦石鼓文10

揭傒斯《石鼓诗》:

孔庙颓墙下,周宣石鼓眠。

苔兮敲火迹,雨洗篆蜗涎。

野老偷为臼,居人打卖钱。

有形终易尽,流落漫堪怜。”

宋褧《送汪编修出知馀姚赋得石鼓作》:

繄昔中兴王,振武岐阳搜。臣工作歌诗,纪绩庸阐幽。琢石制为鼓,深刻将垂休。泽坚不少磷,文字粲以周。古拙出史籀,蟠错纷蛟虬。毡驼护转徙,逮阅三千秋。天朝尤宝惜,移至宫墙陬。栖息得所托,珍秘价莫酬。使者瑚琏器,出守趋东瓯。敦朴且贵重,华彩殆罕俦。旌麾暂补外,廊庙行见收。亦若此鼓然,置之昆仑丘。

吴莱《答陈彦理遗石经寄诗索石鼓文作》:

先生多古玩,太学石经分我半。

魏公世藏资州本,金石录中还散乱。

当时爱奇巧收拾,笔画昭回映云汉。

流传到我乃不远,虬甲凤毛真可惋。

自从得此未有报,岐右石鼓天下观。

昔则敲火今断臼,骆驼载归石尽烂。

仓沮以后即史籀,先代遗宝列圭瓒。

中郎变篆生八分,二者不敌何足筭。

先生嗜书出法贴,青桐垩壁手脱掔。

漆书蝌蚪不通俗,蛇蚓蟠结强涂窜。

先生博学抱圣经,焚膏继晷日耽玩。

韦编铁擿只纸传,邹鲁精髓合淹贯。

国子门开尘没城,蓬莱阁废草堆岸。

春秋徒闻璧可假,道德讵信鹅能换。

古今所重在周典,周史面目极??。

圣心不死不在石,日月行天旦复旦。

吾家故纸本不惜,骊颔有珠我欲锻。

向来见辱亦云然,焦尾之馀争免爨。

先生安坐幸勿躁,岁晚相逢笑拍案。

屏除许事不须说,好与我儒峙桢干。

元代一百六十二年间,对石鼓文的贡献主要是:

1、寻回了金人丢弃多年的十只石鼓,避免了石鼓之泯灭;

2、对石鼓妥善地进行了安置;

3、视石鼓为三代重器,引起了诗人与学者的重视,创作了一些石鼓诗歌;

4、产生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石鼓研究之著作,如潘迪之《音训》,吴衍撰《周秦刻石释音》等。

3、明代石鼓研究(附石鼓歌)

明朝取代元王朝后,仍将石鼓陈列于国子监大成门内,供文人学者观赏与研究。这一时期,虽然喜欢石鼓文的诗人、书法家与学者很多,创作了许许多多的石鼓诗歌,甚至形成了历史上石鼓诗的创作高峰。但由于社会相对的较为安定,石鼓未遭受劫难与变迁。所以石鼓诗歌内容偏窄,多为赞美、想像与抒情,文学色彩较浓。明代作有石鼓诗歌的诗人有唐之淳、卢原质、程敏政、李东阳、何景明、王家屏、朱国祚、顾文昭、董其昌、黄辉、焦竑等等。

卢原质《石鼓诗》:

羲皇妙心画,人文始昭宣。后圣更有作,载籍日粲然。

成周逮中叶,宣王振其颠。宏纲用勿坠,厥德未为愆。

伟哉岐阳猎,伐石工磨镌。方前固云迈,揆后信犹贤。

嬴秦一何愚,尽灭古简编。翻刻李斯文,乃欲垂万年。

岂谓不旋踵,扫迹如云烟。孔壁遂启藏,此石亦偶全。

于今二千载,墨本盛流传。要知文字行,白日丽中天。

纵今荡无存,人心复开先。贤圣去我远,鲁鱼失其筌。

安得周召徒,为倡麟趾篇。”

程敏政《石鼓诗》:

岐阳埋没草离离,汴省燕都石屡移。

三代文章存鸟迹,百年风雨蚀晁皮。

摩挲尚识宗周器,题跋谁镌蒙古辞。

却爱胜游黄叔度,孔庭怀古立多时。”

王家屏《石鼓歌》:

我闻周宣狩岐阳,其时中兴王业昌。

作诗刻字传永久,辞高二雅文三仓。

遗碣累累至今在,鬼护神呵更显晦。

自岐徙汴复入燕,幸遭珍重休明代。

鸿都石经久已讹,此鼓完好曾不颇。

文庙之中戟门畔,几回剔藓为摩挲。

固知至宝非容易,合令安顿森严地。

今皇文治迈成周,讲求自是词臣事。

谁人得比韩孟才,斡旋风云天汉来。

惟有岣嵝一片石,千秋万古共崔嵬。”

朱国祚《石鼓歌》:

桥门左右猎碣十,形如鼓础相排连。

洼中或与齑臼似,抱质可敌瑶琨坚。

传闻书自太史籀,比与大篆尤瑰妍。

其辞典奥俪二雅,仿佛吉日车攻篇。

周京遗制众所信,疑义莫定文成宣。

纷论虽滋翟郑议,审视终异秦斤权。

下逮宇文岂能尔,荠堂所见勿乃偏。

呜呼神物不易睹,三代旧迹稀流传。

巫咸告辞熊相诅,裕陵宝惜今弃捐。

比干铭折为州壤,穆满书徒坛山顶。

会稽窆石字茫昧,岣嵝秘迹文纠缠。

掎摭非乏好奇士,千搜万索无真诠。

讵若十鼓离复合,陈仓入汴还留燕。

毡包席裹囊驼背,尘蒙露濯爪牛涎。

置诸太学始皇庆,于今又历二百年。

深檐五丈密盖护,不受长雨阑风颠。

我来摩挲辄终日,证以郭薛施潘笺。

凝思斫桐来自蜀,叩之定有声渊渊。

文残非因硬黄拓,划缺反撼钩金填。

长廊无人起题壁,回视落景棠梨悬。”

顾文昭《石鼓诗》:

古文不可见,籀也遗芬芳。去今二千载,字画犹端庄。

缺落虽不完,间亦存数行。如逄冠剑士,济济游严廊。

想见当时盛,会朝坐明堂。仆隶皆证人,从知史臣良。

况在文武日,交修宁少忘。西旅贡厥獒,召公远为防。

周宣中兴主,羽猎思外攘。惜哉词语间,末及戒其荒。

君博雅士,好古能收藏。起我东周叹,题诗赠慨慷。”

明代二百七十六年间对石鼓文化的贡献主要是:

1、较好地安放与保护石鼓,使之未受到明显毁坏;

2、创作了一大批石鼓诗歌,较好地宣传与扩大了石鼓文化的影响;

3、在研究石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杨慎所著《石鼓文音释》;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李中馥《石鼓文考》、陶滋《石鼓文正误》等;

4、杨慎撰刻所谓“东坡本”石鼓文(函海本),虽来自薛尚功《岐阳石鼓文》补字本,但对后世产生了正负两方面不同的影响

以上资料源于刘星、刘牧《石鼓诗文复原译释》[2]

《石鼓文》书法,吴大澄(作)

十五、传承

石鼓文对后世的书法与绘画艺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不少杰出的书画家如:

《石鼓文》书法,吴大澄(作)

《石鼓文》书法,吴大澄(作)

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朱宣咸、王福庵等都长期研究石鼓文艺术,并将其作为自己书法艺术的重要养分,进而融入进自己的绘画艺术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