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访古13
汪氏义庄:汪文琛与益美布号
孙迎庆文/摄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流传在徽州当地的这句俗谚,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徽州人经商的由来。在太平天国战争之前,苏州的商业大多是由徽商支撑,汪文琛父子就是徽商在苏“贾而好儒”的一个典范,在经商取得成功后,修文庙,设义庄,藏古籍,其“艺芸书舍”藏书至今在中国藏书界还常常有人提起。 康熙年间,汪文琛从祖上分得一份遗产,告别家人只身来到苏州,在城西阊门盘下一家店铺,创布号“益美”,前店后坊,经营棉布生意。然而当时阊门一带的布号竟有百十来家,多有自己固定的老顾客。相比之下,益美布号新开张,门庭冷落,客人寥寥无几,棉布堆积如山,给刚到苏州开店的汪文琛当头一棒,不知如何是好。天无绝人之路, 汪文琛虽为一介文人,却生出一个妙计,堪称如今网购好评返现金的鼻祖。请看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新安汪氏设益美字号于吴阊,巧为居奇,密嘱衣工。有以本号机头缴者,给银二分。缝人贪得小利,遂群誉布美,用者竞市,计一年棉布约以百万匹,论匹赢得百文,如派机头多二万两,而增息二十万贯矣。十年富甲诸商,而布更遍行天下”。交回一份机头(商标),给银子二分,就打败了阊门所有的布号,益美商标成为人所皆知的著名品牌,汪文琛也坐上了江南棉布行业的头把交椅。两百年间,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也。 中国人向来对桑梓之地抱有深厚的感情,也对同乡人重情重义,尤其是功成名就之后,善于去回报、造福同在异乡的家乡人。益美布号盈利不少,于是汪文琛拿出一部分资金和土地,开设汪氏义庄,族内鳏寡孤独和残病贫者,可得一定的赡养,嫁娶丧葬可得若干资助。现在山塘街480号对面老屋的墙角下,就有一块汪氏义庄的界碑石,记录了义庄的所在地。汪氏义庄共置田1068亩,男女现丁200多人,至解放初田地增至1320亩。现存头门、仪门、享堂和堂楼,均有外檐桁间牌科,临街原设木栅,现遗石柱两根。 两百年后的今天,当徽商的足迹远去,我们只能在山塘街寻觅汪氏的那些遗迹,远去的徽商留给后人是数不清的故事与传说,不仅仅是关于财富,还有他们贾而好儒的优良传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