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仁宇与《万历十五年》

 TLB519 2015-02-06

黄仁宇(Ray Huang) 湖南长沙人。

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机缘。其后赴美研习历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人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中国少了一个拿破仑,却多了一个以其睿智打开人们视野的历史学家。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时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详见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生平

 早年
黄仁宇于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其父黄震白曾为同盟会基本成员,其后淡出。黄仁宇早年在湖南家乡生活,1936年曾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时抗日战争爆发,黄仁宇仅就读大学一年级就决定辍学。

 国民党时期
辍学后黄仁宇,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期间认识田汉、范长江等人。后来《抗日战报》停刊,黄仁宇进入了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成为第14期步兵科的一名学生,同学中有作家田汉之子田海男和政治家居正之子居浩然。毕业后获分发至陆军步兵第14师,成为少尉排长、中尉代理连长,后任新编第一军上尉参谋,跟随郑洞国将军。抗战胜利后随郑将军赴东北,参加国共内战。不久考取留学资格,赴美国雷文沃思堡(Fort Leavenworth)的陆军指挥参谋学院(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学习,学成回国后任国防部第五厅科员,而后成为中华民国政府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朱世明将军的副官。1950年朱世明被国民政府怀疑计划率领代表团投奔共产党,而遭到解职,黄仁宇随之退出军政界,远赴美国。

 学术生涯,美国时期
凭在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学院所修的学分获密歇根大学的取录,攻读新闻系,1954年获学士,1957年获硕士。由于言语上的局限,黄仁宇其后转攻历史系,并于1964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成为学者余英时于密歇根所指导的唯一博士生。曾先后在南伊利诺伊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任教,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年)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即现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1970年)。他曾参与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院长李约瑟博士主持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集体研究工作,亦参与了《明代名人传》和《剑桥中国史》的写作。

1979年他离开教学岗位,专心写作,先后出版了《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以“大历史观”享誉华人学界。因之他后来经常到台湾的大学演讲作学术交流,并曾在《亚洲周刊》撰写专栏。2000年1月8日,在前往一场电影开场前因心脏病发,病逝纽约。

他的著作近年来在海峡两岸颇受欢迎,但也有许多学者质疑与批判其观点。 

学术建树
黄仁宇主张“历史上长期合理性(long-term rationality of history)”、“数字上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等概念,是技术至上的论调,透过实证主义,以技术角度谈论历史,避免让历史沦于意识形态争执。这种观念即为大历史观(macro-history)。大历史观对于英美微观剖析历史方法的一种反动。强调不通过对历史人物短暂生涯的探究和历史事件的孤立的分析来研究历史,而是要通过对当时历史社会的整体面貌分析和把握进行历史研究,掌握历史性社会的结构性特点。例如在《万历十五年》中,不探究历史人物的善恶忠奸(黄仁宇主张历史从不应该是批判善恶的历史),他与李约瑟称这主张为技术辩证,而是把他们放到整个明代的社会框架中进行研究,强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之后的逻辑关系和政治文化构架。

“大历史”(macrohistory)的理论表明,时代走向这种现状,是由无数社会、物质上各条件所堆积起来的,历史舞台上那个“关键角色”往往只是个角色,让任何人来扮演都可以,我们熟知的人物只是正好在那个时间踏上了舞台,坐上了历史早准备好的空缺。这在其作《中国大历史》一书中表现无遗,谓中国版图架构的形成,“当中无可避免有其地理历史因素在,有二千哩容易被人侵犯的地方,中国不得不构成一体...”

 媒体评论
《万历十五年——增订纪念本》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American Book Awards) 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自80年代初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